去吉水縣採訪前,記者腦海裡跳躍著一個詞:「遇困即扶」。「遇困即扶」是4月份吉安在全省率先出臺的一種扶貧機制。而目前活躍在吉水縣的是一個「新名詞」:「紓困解難」。
要說「紓困解難」這詞也不新,眼下吉水縣對此已然「四海皆知」。今年因受疫情影響,吉水縣為確保企業全面有序復工復產,並恢復產能,5月伊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為期5個月的企業紓困解難幫扶工作專項行動。
江西景旺精密電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曾謇 攝
行動規模比較大。主要針對的是企業,這與扶貧政策當然完全不同,但至少有三點相似:對象都是遇困者;手段都是應扶盡扶;目的都是奔小康。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一家企業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擺脫貧困何嘗不是它的發展初始命題。而幫扶,無疑為的是激發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途。它依靠企業自身不斷的深化改革,同時也有賴於當地政府培育良好的營商環境。
始建於1995年的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主陣地在吉水縣。這是一家以農業種植、技術服務、收購加工、品牌銷售全生態產業鏈融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有著20多年產業化發展歷史。
7月中旬正是焦金爍石天氣。採訪組走進醪橋鎮黃牛洞柚稻產業綜合體育秧基地,這個基地正是井岡山糧油集團下屬企業。基地的智能化育秧工廠,佔地面積達360畝,總投資1000萬元,每次出秧可滿足6000畝優質稻田的用苗需求,項目建成後,則達5萬至8萬畝。
穿行在大棚中,基地負責人周頭保對記者說:「我們的發展理念是『綠色健康+紅色精神+金色增值』,目標是提升『井岡山』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應該說,這是一家很有雄心的企業。
「這裡要建設一個集良種繁育、生態種養、試驗示範、技術推廣、數字信息、科技服務、人才孵化、科普教育和鄉村振興培訓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我們在企業融資、技術幫扶、信息共享等方面是點對點服務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俊告訴記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六腳就掛點在基地。
該集團副總經理徐凱敏對記者說:「今年的原材料比較昂貴和緊缺,作為一家納入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前不久在有關單位幫助下,申請到2000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解決了流動資金緊張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政府做得非常貼心!」何止這些。令徐凱敏感動不已的是,在用電、社保和招工等方面,政府還出面為其大量減負。
今年以來,該縣累計為企業減免養老保險費1088萬元、工傷保險費43萬元、失業保險費88萬元,累計招工3000餘名。
該縣有個舉措:一穩兩減三降。即穩就業、減稅費、減租金、降成本、降門檻、降風險。
今年1至4月,縣財政共兌現企業稅收扶持資金6747萬元,安排1000萬元專項扶持物流企業。對承租國有資產生產經營性用房的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給予2個月的租金減免,截至目前,共減免租金68萬元。撥付企業建檔立卡勞動力交通費補貼12萬餘元,扶貧車間補貼22萬餘元。
這都是真金白銀。
與井岡山糧油集團同樣坐落在吉水縣工業園區的江西景旺精密電路有限公司,是我省印製電路板行業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2014年投產,2017年公司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2億元,年均增長率達85%,每年稅收達1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員工社保減免了370萬元;水電、燃氣減免5%,共約240萬元;還獲得穩崗補貼352萬元……」該公司財務經理盧運鋒給記者算了一筆細帳。
這家擁有2600多名員工的企業,目前正在興建佔地60畝的人才公寓。這正是吉水縣「有責任、有情懷,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每個企業」的生動體現。
而吉水縣的財園信貸通企業復工復產貸,則讓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各類企業更覺暖心。在去年存量放貸的基礎上,該縣加大銀企合作力度,全年將新增各行業企業放貸規模1億多元。同時,在風險可控基礎上,對35家企業擬放貸7100萬元。
「很難想像,這片『是非地』如今竟成了『致富地』。」吉水縣盤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銀是九江彭澤人,今年53歲的他,大學畢業後從事了20多年水產養殖。
這裡曾經土地貧瘠,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牛害」嚴重,產業幾近於零。但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使得緊挨贛江的盤谷鎮低洼易澇地從此變良田,正適合在稻田裡引水養殖小龍蝦和大閘蟹。
如今,鎮上大興循環農業,一二三產有力融合,不但被稱作中國清水龍蝦之鄉,而且將打造全國進士文化第一村。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強力引擎。
「我們下大力氣引進項目,投資改建水電路等,把治安環境搞好,協助企業進行土地流轉,多方位服務、幫扶。今年疫情期間,鎮政府還專門派人給企業送菜、給員工檢測體溫,讓企業真正做到閉環管理。現在全縣4.5萬畝稻蝦共生種養基地,這裡規模佔了四分之一。這家公司還建有大型蝦蟹交易市場和冷庫,啟動了小魚乾加工廠建設。盤谷鎮此舉真叫『開天闢地』。」鎮長袁文斌跟記者說。
「有事請說話」,這是吉水縣紓困解難幫扶企業工作最強音。這最美麗動人的聲音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對企業遇困即扶。
同樣53歲的劉開波深有體會。如果沒有幫扶單位支持,他的江西中波農業供銷服務有限公司就無法搶在6月28日開工。目前,擁有3000多畝水稻種植基地、價值500多萬元稻穀烘乾機的他,不但全程服務託管了5萬畝水稻,而且在仍未竣工的廠房中已加工2000多噸稻穀。
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該縣推行企業紓困解難幫扶調度推進機制和「一個企業、一名牽頭縣領導、雙組長、駐廠代表」的分類幫扶機制,尤其在工業園區實行「企業接待日」,實現重點工業企業、重點服務企業、重點農業企業、重點小微企業(含電商)全覆蓋。截至7月12日,涉及的101家企業共收集問題180個,已解決111個,佔61.7%;正在協調事項44個,佔24.3%;未解決25個,佔14%。
同樣位于吉水縣工業園區的吉安雲創立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青雲的話非常有代表性:「疫情期間,政府高位推動,為園區18家企業辦理不動產證,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大電力設施檢修力度,12家企業變壓器『一企多戶』現象不再存在……通過這些細節來看,我當初選擇到吉水創業是很明智的。其實,吉水乃至江西經濟發展優勢顯著。地價便宜、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好,區位上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可以說是一塊福地,我非常看好這個地方的潛力!」
這家公司總投資才2000萬元,今年是投產第二年,而上半年的產值達2400萬元,預計全年達5000萬元。
記
者
手
記
邏輯是很簡明的。即政府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努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為的就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讓企業行穩致遠;企業行穩致遠,就能繼續提高經濟效能,創造更多稅收,更好解決就業,深化產業集群和優化產業鏈,提升一個地方的工業或者產業強市進位度;提升工業或者產業強市進位度,為的就是給區域經濟增長匯聚強大合力、注入強勁動能,助推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無疑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句「有事請說話」,看起來只是為企業服務,說到底卻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同奔小康。
監製:楊中亮
值班主任:曾小妹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有事請說話!疫情背景下,吉水縣這樣開展企業紓困解難幫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