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資金需求也不斷增大,很多人都有過囊中羞澀的經歷,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和身邊親朋好友借錢,卻被對方用簡單的理由回絕了。還有更多人因為借貸糾結、遭遇金融詐騙而對簿公堂。根據權威機構統計:2019年我國法院審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138萬次,遠超其他案例。
近日,平安普惠「維C行動」聯合新浪開展「錢袋子守護計劃」,聚焦借貸行為和新型金融詐騙風險,幫助更多百姓樹立正確的金融消費觀,增強對有害借貸業務的甄別和抵制能力,提升金融素養和金融風險防範意識。
新型金融詐騙 挖坑盯緊你的錢袋子
生活中確實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被稱之為「月光族」,收入不高卻有著前衛的消費觀念,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去支持,捉襟見肘是常事。還有一部分創業者,經常因為資金難於周轉,面臨企業生存困境。
新生代年輕人普遍討厭找熟人借錢產生「人情債」,也進一步導致更多人嘗試個人信貸。所以貸款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個人信貸」與「分期消費」,也正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時髦生活方式。根據《2019中國「90後」消費金融發展現狀監測報告》顯示,中國有1/3的短期消費貸款都由「90後」發起。
然而,面對各種金融平臺、各種貸款產品滿天飛,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更有一些黑中介打出「僅憑身份證,當天可放款」「特殊渠道快速、低息貸款」等各種優惠條件為幌子誘騙借款人借貸,如果不注意辨別就容易上當受騙,遭受財產和信用的損失。
今年8月,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網貸詐騙輿情數據分析報告》中揭露顯示:今年6月,福建泉州的蔡先生因遇到冒牌知名金融APP,貸款時被騙走4萬元;7月,深圳寶安的李女士貸款被騙走5000元;河北石家莊的劉女士因接到詐騙電話,被騙走13萬元……
除了損失財產外,很多消費者因為輕信黑中介,給自己的徵信記錄留下了不良記錄,導致以後辦銀行卡、信用卡以及貸款都被拒。買車買房出行、子女上學都會受到限制,後果非常嚴重。
在平安普惠「維C行動」聯合新浪開展「錢袋子守護計劃」,播出針對貸款問題的街採視頻中也顯示,多數受訪者已經具備一定貸款常識,對貸款中的風險高度重視,但遠不足以精準識別風險、充分應用金融工具,反而可能因為畏懼風險而遠離金融工具,也難以辨別打著「貸款」名義的騙局,可能導致財產和信用損失。
樹立正確消費觀念,提升全民金融素養
既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消費者金融素養的總體水平較低。同時,受傳統思想等的影響,公眾的金融素養及金融決策行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提高全民金融素養是關係金融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大事!
說起金融素養,可能許多人還比較陌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其給出了較為官方和學術性的定義:金融素養是對有關金融的概念、風險、技能、動機的知識和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理解做出有效金融決策、改善個人和社會的金融福祉以及參與經濟生活的信心。從微觀層面而言,金融素養即個人所具備的金融知識以及做出正確財務選擇的能力。
提升金融素養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第一,具備一定的金融素養可以幫助消費者了解金錢的價值,以便更好地規劃消費。第二,可以免於承擔過多的債務。第三,可以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經濟儲備,更好地應對突發狀況。第四,金融素養還能啟發和幫助公眾增加被動收入,了解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並對金融產品有更為全面的認知,識別隱性成本,防範規避風險。
事實上,提升金融素養已然成為時代的需求。社會發展的趨勢讓金融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
隨著金融市場逐漸複雜化,金融產品推陳出新,消費者需要在不同選項中進行選擇,面臨日益增長的決策壓力。而技術的不斷革新所帶來的瞬息萬變的金融環境也增加了個人及家庭財務規劃的執行難度。
9月是「金融知識普及月」。在這一重要的節點,平安集團推出「平安920」金融生活消費節,希望能為消費者提供合適可信任的金融產品「讓愛充滿心意」。平安普惠用特別的方式為大家「送守護」。在新浪財經與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湖北省消費者委員會共同開展線上傳播活動的基礎上,平安普惠 「維C行動」聯合新浪針對廣泛調研到的金融消費者能力提升痛點,在活動期間共同推出《黑貓課堂-金融消費者保護特輯》系列課程、《金融消費者保護白皮書》和「金融知識普及之『十問十答』」等線上傳播內容,精準賦能消費者,提高其金融素養。
全民金融素養提升,路漫漫。未來,平安普惠將在全民金融素養提升上,繼續各種嘗試和努力,持續紮實投。在構建健康金融生態環境的進程中,為消費者帶來更鮮活、更有趣、更豐富的金融普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