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23日,國務院扶貧辦在雲南省怒江州、保山市舉辦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培訓班。全國承擔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的東部9個省份、14個城市,中西部16個省份、20個市(州)200餘人參加培訓。
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碧江區工作組報送的案例《深化協作共建·攜手共奔小康全力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典範》入選2020年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培訓班案例,並在培訓會上作交流發言。
蘇州崑山市與銅仁碧江區自2017年12月籤訂《東西部扶貧協作助力脫貧攻堅協議》以來,兩地高層互訪日趨頻繁、協作共建日益深化、幫扶成效日漸顯現,探索構建了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多路徑結對幫扶新格局,助力碧江區脫貧出列和攜手奔小康。2017年10月份以來,雙方開展高層互訪18次,帶動各層面考察交流700餘批次;爭取各級各類幫扶資金1.6億元,實施項目66個,覆蓋貧困群眾1.2萬人。在2018年的脫貧攻堅國家第三方評估檢查中,碧江區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7.64%」的成績順利出列,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清零」。2019年4月,《崑山碧江「七結對」助力脫貧攻堅》入選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同年8月,《崑山碧江著力打好「三張牌」深入推進東西扶貧協作》工作經驗入選在四川召開的全國攜手奔小康培訓班案例。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碧江工作組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工作組組長和成員先後被貴州省委授予「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一、緊密共建關係,構建四級結對體系
通過項目結對、精準結對、柔性結對、覆蓋結對等七種結對模式,積極構建多元化結對關係,實現市區、鎮級、村級及家庭四級結對。
(1)是開展市區層面結對。通過每年的高層互訪、下發年度工作要點、納入績效考核等,高位推動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
(2)是開展鄉鎮和部門層面結對。13個鄉(鎮、街道)、30個成員單位、16家醫療單位、55所學校之間實現了結對全覆蓋,每年,該層面捐贈資金累計超過了3000萬元。
(3)是開展村級層面結對。2018年,崑山8個經濟強村與碧江8個深度貧困村率先實現結對全覆蓋,26個一般貧困村實現了村企、村村、村社(社區)結對。
(4)是開展家庭層面結對。積極發動商會、協會、企業和個人參與到貧困家庭結對之中,累計家庭結對超過500戶。2019年底,崑山1024名黨員幹部與7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了家庭結對關係,並開展了「六個一」(一份黨員關愛金、一床棉被、一件冬衣、一桶油等),助推碧江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清零」。
二、整合資金資源,探索四個組團幫扶
立足教育、醫療和農技人才交流實際,通過整合資源、突出重點、集中幫扶,積極探索組團式幫扶的新模式。
(1)是積極探索教育組團式整合型幫扶。集中崑山各類教育資源對銅仁八小進行整體幫扶,除了選派優秀教師擔任校領導和參與日常教學外,在科技發明、家校合作、業務交流等方面創新實踐,樹立了「昆碧教育論壇」、「亞香」夏令營等特色品牌。2019年,銅仁八小綜合評估從全區倒數第二躍升至第四名。
(2)是深化探索醫療組團式學科型幫扶。兩地中醫院籤訂十年共建協議,圍繞重點科室打造,開展雙邊技術交流,重點打造提升肛腸科、消化科。2016年結對以來,崑山累計派出醫生38名。2019年,碧江中醫院在崑山對口幫扶下成功創建為三級乙等醫院。
(3)是率先探索農業組團式系統型幫扶。累計派出農業專家18人,重點實施標準化種植和「三品一標」認證,對高壩田藍莓、白水大米、桐木坪黃桃等20個項目的育苗、栽培、採摘過程進行技術指導。現已認證無公害產地8萬畝,獲批無公害產品18個、有機食品3個、綠色食品1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並在崑山開設「昆碧·樂比鄰」線下農產品體驗店,與左鄰右舍、昆味道等建立線上合作關係,打開崑山農產品銷售市場。
(4)是創新探索社區組團式全面型幫扶。整合崑山亭林街道、民政、就業、文體廣旅等部門幫扶力量,在矮屯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創新探索社區組團式幫扶。新建勞務協作就業信息同步發布平臺和遠程面試系統、昆碧·夢工廠——矮屯新市民扶貧車間、24小時自助圖書室和五彩益家——昆碧社會組織共建站,並通過與崑山亭林街道、崑山翰林幼兒園、崑山花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對,提升社區管理、教育及醫療服務水平。
三、著眼鞏固提升,探索四化融合機制
(1)是以市場化為導向,共建藍莓基地。整合幫扶資金和企業資源,在深度貧困農村高壩田村發展藍莓產業,並確立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試種+跟種」的種植模式、「零售+企業包銷」的銷售模式和「622」分配模式,一體化系統解決藍莓產供銷問題。今年藍莓基地規模達1200畝,覆蓋貧困戶185戶726人,121人在基地務工獲勞務費32萬元。
(2)是以民生為導向,共築幸福小院。探索「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民生扶貧模式,在坪茶村利用閒置的場地建設「昆碧幸福裡」。該項目集黨建中心、日間照料、公共服務、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服務等功能合一,將崑山服務特殊困難群眾的理念與碧江實際做了有效銜接,探索脫貧後農村特殊群體尤其是特困老人的生活保障模式。
(3)是以生態化為導向,共謀精品民宿。藉助川硐板慄園良好的生態資源,注重生態化、綠色化、減量發展原則,整合崑山幫扶資金和崑山旅遊資源,開發建設範木溪精品民宿,並引進鄉伴「樹蛙」集團負責建設運營,範木溪村民實現了住房條件改善、土地租金收益、營運分紅收益、就業崗位增加等綜合效益。項目(一期)於5月試營業,現已成為網紅民宿,7、8、9月客房預售率達90%以上,現二期建設已啟動。
(4)以品牌化為導向,共推白水大米。圍繞綠色防控、技術聯盟、品牌創建等八個方面,對白水大米進行系統化的品種改良和技術創新,並探索坡地稻鴨混養、稻魚混養模式。全國水稻專家張洪程教授擔任技術顧問,積極籌備申報地理標識和無公害、綠色食品,提升白水大米品牌效應。
四、助力脫貧攻堅,深化四項幫扶路徑
緊扣脫貧攻堅主題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要求,深化幫扶路徑、提升幫扶成效、夯實脫貧成果。
(1)是深化產業扶貧帶動效應。立足銅仁·蘇州產業園的載體作用,完善46平方公裡的控規和6.18平方公裡的核心區規劃,積極推進206畝高端裝備產業園建設,並引進錦峰發展、鴻典包裝、盛鴻大業、同仁之光等項目,以園區發展產業帶動就業。
(2)是深化就業扶貧民生效應。開展校企合作和定向輸送,已開辦「淳華班」、「百家惠班」等多個定製班。尤其疫情期間,通過專機、專列向崑山勞務輸出759人,實現貧困戶到東部穩定就業409人。在矮屯社區探索搬遷群眾「四就」模式——就家、就近、就社區及就東部地區就業。其中,產業園帶動易地移民搬遷小區就近就業366人,藤編手工作坊解決就社區就業60人,矮屯新市民扶貧車間為矮屯社區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90個。
(3)是深化消費扶貧社會效應。累計發行「崑山·碧江旅遊年卡」7000張,江蘇籍來銅遊客10萬餘人,帶動消費約2億元。加大農產品產銷力度,目前,碧江共獲得扶貧產品認定59個,且中國社會扶貧網公示扶貧產品70個。在崑山建成昆碧·樂比鄰農產品展銷中心和3個銷售專區,到東部地區參加農產品展會11次,實現「碧貨出山」2995噸、3億餘元。
(4)是深化社會扶貧參與效應。積極發動商會、協會、企業及社會愛心人士到碧江捐贈獻愛心,三年累計捐贈社會幫扶資金超過1500萬元,黨員幹部捐贈超過100萬元。同時,本著「化散為聚、精準幫扶」的原則,成立「昆碧·愛基金」,下設助殘、助學、助困、助醫和助業子基金,進行因需施策、因戶施策。今年6月,碧江遭遇特大洪水,崑山發起公益募捐,募集災後重建資金100萬元;崑山錢七虎院士瑾輝基金捐贈44萬元,專項用於碧江貧困家庭品學兼優高中生、大學生的助學獎勵。(蘇天昺 楊振東)
碧江融媒體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