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莫開偉
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26歲的小穎最終搞清楚了自己的所有債務:22萬元。「我是一名外企職員,月收入稅後8000多元,在外人看來,生活過得還是很不錯的。可是,沒人知道我負債22萬。」通過微信好友後,小穎給記者發來這段自我介紹。她匯總了將近20個平臺的貸款信息,大吃一驚:「我以為只欠了十來萬。」(1月8日中國新聞網)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溫度溼度適宜,樹木就迅速生長起來,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
這裡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困在消費貸裡的年輕人:生活中越失落,消費上越失控?」的現象也有類似之處。是誰在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一是「樹木」。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首先一個原因是區別於長輩的精打細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崇「精緻窮」的消費理念。而這正如日本作家齋藤茂男的《飽食窮民》一書所言,「為什麼人們不顧自己的償還能力,也要從信貸公司借貸,或是用信用卡購物呢?這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虛榮心在作怪,而是出於一種人們在苦悶中試圖證明自己的心理,證明自己能夠融入這個社會,證明自己沒有落後,證明自己不低人一等」。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則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新的消費群體主要在年輕人,而年輕一代多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自主的品格,養成了對家庭的較大依賴,當缺乏資金時,很容易轉向短時內即可獲得的消費貸。
二是「森林」。什麼樣的時代造就什麼樣的青年。「90年代網際網路在中國興起,成為多數年輕人自幼共同成長的工具與娛樂生活方式。因此,年輕人對於各種形式的觸網行為接受度極高,同時具備了前衛、新潮、追求新鮮感的消費意識」。
三是「氣候」對於年輕人而言,無論在校求學、培訓還是畢業後求職、租房,不同消費場景交織成一張大網。不少商家或平臺主動設置借貸消費陷阱,稍有不慎就容易踩坑。過去幾年,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在快速變化,無論校園貸、租金貸、培訓貸、美容貸,抑或網上購物、遊戲充值、直播打賞,幾乎所有生活場景都衍生出相應的借貸消費模式。在這一惡劣「觸手可貸」的「氣候」條件下,所到之處,皆是命數,貸款人以貸養貸、惡意逃債,亂象叢生。箇中風險不只存在於金融機構,更逡巡於每個家庭周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借貸方之所以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無利不起早,無他,「利」字當頭也!事實勝於雄辯: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2014年剛起步的中國整容手術業市場規模大約4000億元,到2019年擴大至達8000億元,成為世界第三大整容市場。高昂的整形費用下,美容貸於是應運而生。高峰時期,全國提供美容貸的平臺多達上千家。這說明美容貸的錢是多麼地好賺。
我聯想到2018年11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錢塘江論壇上發表的講話,過分誘導年輕一代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這個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金融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人口現象,這個可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但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絕非好事!因為「出來借,遲早是要還的」,這對於那些沒有深刻體會到「借錢容易還錢難」的年輕人來說,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觸手可貸」的便捷,「滾雪球」式的貸款使得他們遲早有一天終將體會到這種暴力催收的夢魘。而且夢魘的大小,也會因多頭借貸的方便而走向窮途末路。
救救年輕人!只知「利潤」兩字搞什麼包藏禍心的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不給它掰過來,真的是不行了!該出手時就出手,國家當重磅出手!畢竟,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的借貸機構不是法外之地,借貸機構發展受益於中國社會和整個時代,更應有境界擔當,主動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這樣的誘導年輕一代借貸消費,無疑嚴重偏離了國家的初衷!對於有這種不良行為的金融機構,必須有更多的規矩來限制,並且堅決予以從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