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翻譯家張洪模:那個為大雅之堂開門的人

2021-01-13 剝洋蔥people

張洪模腳下的世界很小,從未踏出過國門,從未去過恢弘的冬宮和紅場;也從沒站上舞臺、享受觀眾的注目和掌聲。但他內心繁盛、筆下遼闊,靠著語言文字,為幾代音樂學子打開大雅之堂的大門。

張洪模與同事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報見習記者 彭衝

編輯丨王煜 校對 | 盧茜

本文約2884字,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

張洪模的書房裡有一套音響。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會把音量調到最大,於是,整個房間都被古典樂佔據。

大部分時間裡,張洪模的世界是寂靜的。靠一根手寫筆,他在電腦上翻譯各國音樂著作;年紀大了,就手拿一把放大鏡,或讀書、或查閱資料。

作為一位多語種的翻譯家,張洪模精通俄語、英語,也擅長日語、義大利語、法語和德語,作品涉及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作曲家研究等各個方面。從18歲開始、直到92歲時最後一部譯著出版,他從事音樂翻譯工作七十餘年。

張洪模腳下的世界很小,從未踏出過國門,從未去過恢弘的冬宮和紅場;也從沒站上舞臺、享受觀眾的注目和掌聲。但他內心繁盛、筆下遼闊,靠著語言文字,為幾代音樂學子打開大雅之堂的大門。

2020年8月21日15時23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前副所長張洪模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翻譯是他生命的本能」

「只要喘氣兒,他就要翻譯。翻譯是他生命的本能。」

在學生黃枕宇眼中,張洪模是個閒不住的人。即便是離休後,張洪模依舊筆耕不輟。

「他一生有多少譯著,連自己都數不清了。」兒子張徵說。

年輕時的張洪模。受訪者供圖

張洪模的書房裡,書櫃佔了兩面牆,上面的書都被擺放得整整齊齊,連原本用來放衣服的兩個壁櫥裡,也擺滿了書。

家人說,張洪模平素看書很愛惜,但使用頻率最高的《俄漢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卻已經快被翻爛了。

「從年輕的時候開始,父親都是邊查字典邊翻譯。」次子張朋說,「一個詞他要反覆斟酌,也會問我們的意見,『該用哪個詞合適、怎樣翻譯更準確』,他不會隨隨便便用一個詞。」

樂理中很多專業術語,都出自張洪模的筆下。「比如由『texture』翻譯過來的『織體』,那不知道是父親磨了多久才定下來的詞。」

每次翻譯,張洪模都會反覆校對,也會讓兩個兒子幫忙讀幾遍,看看中文表達是否通順。

從18歲翻譯日文《音樂的欣賞》一書,到92歲時最後一部譯著《鋼琴技藝秘笈:法因伯格論鋼琴演奏藝術》出版,張洪模在音樂翻譯領域埋頭苦幹74年。

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於潤洋曾評價,「他對多種西方語言的精深掌握,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深入認識,行雲流水般的文採,以及他在一生工作中不懈的執著精神,使他成為新中國音樂翻譯事業中難得的、不可替代的人物。」

翻譯家需要有匠人精神,要坐得住、靜得下來、耐得住寂寞。「如果一心想著出名和利益,那就幹不了這事,也達不到這個成就。」張徵說。

張洪模很少跟家人提起自己獲得的榮譽,但有些「回報」也曾讓他非常期盼。張徵告訴新京報記者,幾十年前,張洪模翻譯的一些音樂條目被收錄進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之後被獲贈了全套圖書,「父親知道消息後特別開心,一直盼著這套書快點送到。」

2006年,張洪模八十大壽時,黃枕宇給他寫了一篇文章——《翻譯家張洪模》,後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上。

在文章最後,張洪模對自己終生為伴的翻譯事業有一個總結,「藝海無涯,投身其中,克服險阻,開闊眼界,文字發表,倍感欣慰,報效社會,樂在其中。」

管得住嘴的老人

張洪模的家裡,有幾袋雲南小粒咖啡,那是兒子張朋給買的,「但還沒喝幾袋,父親就走了。」

生活中的張洪模話不多,「有時候他就坐在那,一動不動,安靜得讓你難受,看上去好像並沒有在聽你講話。但如果你說的東西很好笑,他會突然『哈哈哈』地大聲大笑。」黃枕宇回憶。

晚年張洪模。受訪者供圖

在黃枕宇的記憶裡,張洪模的一生都一絲不苟,嚴謹地像在做翻譯工作。

離休後,每天早上6點,張洪模準時起床,早餐必有燕麥片、牛奶和雞蛋,這個習慣延續了幾十年。「他常說自己吃飯要用腦子吃,不是光看愛吃不愛吃,還要看健康不健康。」張徵說道。

吃完早飯後,張洪模喜歡聽聽新聞,再坐兩站公交車到大觀園打太極拳,「父親到最後也從沒用過拐杖。」張徵說。

每天中午,張洪模都會休息一刻鐘,醒後再來一杯咖啡。每天晚上十點,在看完《海峽兩岸》後,他準時上床睡覺。而其他的大部分時間裡,張洪模都在閱讀、聽音樂、翻譯。

張洪模一輩子不抽菸、不喝白酒,偶爾喝點紅酒和啤酒。雖愛吃巧克力和蛋糕,但也很節制。

張朋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今天要吃蛋糕,他就會自己調節下,少吃主食,甚至下午的時候連水果都不會吃了,控制下糖分攝入。老人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挺難的,他能管得住自己,我們也很佩服。」

張洪模很喜歡吃西餐。年輕時,常著一身羊毛西裝,下班後去北京的莫斯科餐廳吃飯,俄式的紅菜湯、奶油湯和罐燜牛肉都是必點菜。

在張洪模家裡,還有一本俄文菜譜《外國總統愛吃菜》,裡面的一道烤肉餅是他的最愛。

張洪模把這本菜譜翻譯成了中文,交給妻子,妻子就會按照菜譜來做菜。

「他愛吃肉,」黃枕宇透露,「他吃肉的時候最開心了,很孩子氣。每年他過生日的時候,我就變著法地帶他去吃肉。烤鴨、韓國燒烤、新疆喀什的羊肉,他都愛吃得不得了。」

「我之前和師娘學做烤雞腿,半隻雞那麼大的雞腿,一般年輕人都吃不了一個,他吃完一個說還能再吃一個,我又給他烤一個,他就又消滅掉。」黃枕宇回憶道。

在學生的記憶中,這是張洪模不多的放縱時刻。

房間裡的音樂世界

張徵的記憶裡,都是父親在暗房衝洗照片的側影。紅色的燈光、黑色的背景,能記一輩子。

年輕時的張洪模喜歡攝影,他有一部蘇聯澤尼特135相機,會衝洗黑白膠片。

到了晚年,張洪模已經拿不動相機,大部分的時間都被閱讀佔據。

書櫃裡,俄文書佔多數,音樂、藝術、油畫、文學類的書很多,「他喜歡俄國文學,有一些俄國畫冊,對繪畫、雕塑、建築也很感興趣。」張徵說道,「父親最近在讀《藝術通史》和《20世紀思想史》,去世前還在查中國古典詩詞對音樂的影響。」

音樂之外,看新聞是張洪模不可缺少的習慣。他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新聞。離休後,他每天早飯後都要聽新聞,還訂了《北京晚報》。

這些年,老人也會用手機瀏覽新聞。8月16日,黃枕宇收到了張洪模發來的最後一條微信,是一篇新聞文章。「父親一直在學習,怕跟不上時代。」張徵說道,「有時候還問我一些網絡詞彙是什麼意思。」

家人都知道他的遺憾。「前兩年,他還在跟我說,年輕的時候自己光顧著埋頭苦幹了,沒有去國外轉一轉,這是比較大的遺憾。」張朋說。

1954年,張洪模得到去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但不久後,蘇聯專家來中央音樂學院講學,需要專業的翻譯。「當時院裡只有他一個俄文翻譯,所以他決定留下。」

兩年前,老人給張朋打電話,讓兒子幫看看出國流程,但最終因為手續繁瑣,只能作罷。「父親自嘲說,『我做了一輩子的俄文翻譯,但沒去過俄羅斯。』」

最後的時光裡,張洪模的聽力越來越差,聽音樂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他常在自己的書房裡用音響聽古典樂、各國歌劇和西方流行歌曲。即使關著房門,張徵在客廳裡也能聽到書房裡傳來的音樂聲。

張徵覺得,十來平米的房間,不大,但似乎裝下了父親的全部世界。

洋蔥話題

什麼音樂曾撫慰過你?

相關焦點

  • 翻譯家巫寧坤逝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作為翻譯家,巫寧坤曾翻譯過《了不起的蓋茨比》、《白求恩傳》等著作,後在美國出版英文自傳小說《A Single Tear》,轟動西方世界。晚年的巫寧坤多寫書評和紀念性文章,美籍華裔作家哈金的每本新作都會先送給巫寧坤,並請他寫作書評。這些文章後來結集為一本《孤琴》,在中國臺灣出版。
  • 網易雲音樂攜有道翻譯首推人工翻譯歌詞
    【IT168 資訊】日前,來自網易雲音樂的最新消息,網易雲音樂已聯手網易有道,為用戶提供超8000首外文歌曲的中文歌詞翻譯,目前支持的外文歌曲主要包括英文、日文、韓文等。網易雲音樂產品負責人朱一聞對外表示,「網易雲音樂為用戶提供的外文歌詞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機器歌詞翻譯。
  • 網絡掀古文神翻譯風 流行語英文歌被翻譯成古文
    龍虎網訊 近日,隨著「古詩版英文金曲」的走紅,全國各大網壇上掀起一陣「通俗流行語、洋歌詞神翻譯狂風」。「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等一些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網絡高頻率引用語紛紛被網友賦予了高端、大氣的新形象。而由文言文翻譯熱延伸出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問題也再次受到關注。
  • 我為海豹突擊隊當翻譯
    在伊拉克人眼裡,他是和美國人合作的「叛徒」。    他擔心遭到報復,移居美國後,仍然使用為美軍海豹突擊隊工作時使用的代號。    在即將出版的《代號:約翰尼·沃克》一書中,他講述了為海豹突擊隊擔任翻譯的故事。
  • 97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宋詞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7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他將中國的《論語》《詩經》《楚辭》《西廂記》等翻譯成英文、法文,還將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約翰·克裡斯託夫》等譯成中文。
  • 專訪義大利翻譯家李莎:它又是陌生,又是親切
    ——李莎義大利翻譯家李莎接受中國作家網採訪30年前,從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畢業的義大利本科生帕特裡西亞裡貝拉蒂(Patrizia Liberati)來到中國。如今,她更為人所熟知、也更願意別人稱呼她的名字是李莎。作為翻譯了多部中國文學作品的漢學家,在2014年中國作協主辦的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李莎用開頭這段話來回憶和表達自己初到中國的感受。
  • 漳州82歲老翻譯家:將《我心永恆》譯成閩南語
    在大多數人眼中,林蔡冰是漳州街邊默默無聞的一名修鎖匠,很普通。臉上有些滄桑,背部微微佝僂,身材枯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瘦小老頭在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第一代知名歌曲翻譯家。老人年輕時,翻譯引進了許多知名的國外民歌。膾炙人口、流傳了幾十年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划船歌》等歌曲,就是他譯配引進的。
  • 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
    2014年,【狗狗去哪兒】開通了上門為狗狗洗澡的服務!席捲北京大街小巷!對,你沒有看錯,酷炫拉杆箱、追風寶馬車!2015年,【狗狗去哪兒】即將開啟上門為狗狗美容的服務!大羅:驚喜就是上門洗澡有帥哥吧。領導: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驚喜!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紅樓夢》的英文翻譯開始得非常早,甚至比我們能夠查到的一些日韓翻譯還要早。早到什麼時間呢?1812年。它最早出現在一本叫《中文對話與單句》的中文教材裡面,編者是英國漢學家、翻譯家、傳教士馬禮遜。1892、1893年在香港出版了喬利的英文節譯本,翻譯了前五六十回。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節譯本1929年出現,由常年在美國居住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華裔學者王際真翻譯,美國蘭登書屋在英美同時出版。
  • 「芝麻開門,芝麻開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芝麻,開門! 芝麻開門!」 相信很多讀過《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故事的朋友都會記得這個耳熟能詳的咒語。今天重溫了這個故事,卻發現和小時候的記憶有很大的差別。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芝麻開門!"這個咒語就是阿里巴巴和他發現的寶藏。
  • 家犬為救人落水身亡,父親半夜夢見它回來,起床開門後傻了眼!
    導語:家犬為救人落水身亡,父親半夜夢見它回來,起床開門後傻了眼!畢竟父親老了,跑不動了,當他快跑過去的時候,大黃已經遊到了那個落水的孩子旁邊,用嘴含住孩子的衣服開始往外拖,等父親趕到時,孩子已經被拉到了岸上,而大黃卻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從水面上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再也沒有上來。那一天,父親一個人坐在岸邊一直等,一直等到夜裡也沒有等到大黃的到來。
  • 為什麼我家的貓咪會開門,難道貓咪身體裡面藏了人?
    許多人都知道,狗狗通過專業的訓練,智商和服從程度都可以達到四五歲孩童的樣子。其實貓咪的智商也不在狗狗之下,他們之所以看起來不那麼聽話,只是因為喵皇本身的性格就比較特別。但是貓咪也會通過模仿人類的行為,來增加自己的便利。
  • 「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無心插柳,憑副業贏得至上學術榮光為小孫女翻譯一本兒童文學名著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翻譯  2018年11月24日上午,一位老者來到北京崇文門國瑞城西西弗書店。「一生只為打造一個人文書架。」這就是他所堅守的「天職」。  無心插柳,憑副業贏得至上學術榮光  柳鳴九此次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對他而言是一份意外犒賞。在他的多個身份中,比如終身榮譽學部委員、文藝理論批評家、散文家……「翻譯家」是靠後的一枚標籤。
  • 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譯有《動物農場》等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透露,著名文學翻譯家傅惟慈昨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傅惟慈曾翻譯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並與董樂山合譯《動物農場》和《1984》,廣受讀者歡迎。據悉,傅老先生要將遺體捐獻做醫學研究,身後不搞儀式。
  • 抖音染髮視頻背景音樂是什麼歌曲 中英文完整歌詞翻譯
    抖音染髮視頻背景音樂是什麼歌?《run free》deep chills歌詞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抖音染髮視頻背景音樂是什麼歌?最近抖音上流行起了一個染髮的特效,所以這個視頻的背景音樂也被帶火了,小編在這裡為大家帶來了百度雲資源,趕快來下載吧!
  • 媽稱讚鄰居家狗狗聰明會開門,當晚愛犬吃醋狂示範開門:我也會嘛
    千萬不要當著你家狗子面誇讚別的小朋友,不然,你家那只可是會醋勁大發的哦~沒想到這次的聊天過程被小明全程偷聽,回家後就急著開始表現,證明自己也很聰明,也很會開門其實媽媽表示小明在一歲的時候就會自己開門,經常偷偷開開臥室的門跑出來,後來因為怕家裡沒人,會拆家,於是就會教導它不可以隨便亂開門,一段時間後,小明漸漸的也放棄了這項技能。
  • 那個小眼睛的安徽人李榮浩,不要讓音樂天分掩蓋你的幽默才華
    一起搞好衛生 搞好建設 互相幫助 多好 以上內容單指我家和我以前家的物業 我相信這世界上99.999%的物業都沒有這種問題 都是大好人 可能我情況比較特殊 所以請物業愛好者們 不要diss我 我說的是我家那個物業李榮浩微博全文(二)Anyway ,小眼睛的李榮浩真切地說出了我對物業的看法,看完這麼標準的小作文,不免對小眼睛的李榮浩好感又大增了一波。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為翻譯《戰爭與和平》 草嬰曾製作559張人物卡片
    而他的中文譯筆是公認的乾淨、簡練、不拖沓、有韻味,翻譯家高莽曾讚嘆讀草嬰的譯文 「感覺就像在讀託爾斯泰原著」。著名作家馮驥才也由衷感慨:「他叫我看到翻譯事業這座大山令人敬仰的高處。」  草嬰從15歲開始跟隨上海的俄國僑民學習俄語,後得到恩師姜椿芳指引,俄語水平迅速提高,進入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大量翻譯實踐為他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 日本人唱《好漢歌》,能讓人笑翻,問題出在哪兒?
    而那個《say a word in heart》,看起來翻譯得也嚴絲合縫的,一看就是說句心裡話的英文版,但聽起來,怎麼像是朱之文穿軍大衣的感覺呢?我想,把一首歌曲唱得讓人笑出眼淚,無非是演唱者和歌曲本身兩個原因。演唱者,我看不是為了演,而是為了「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