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億元重案出自「小人物」】
挪用公司資金1.27億元,侵佔公司資金4616萬元,犯下這起驚天巨案的,既不是什麼大公司的高管,也不是手握重權的高官,而是一個縣城食品公司的銷售部經理——
檢察官對陳文濤犯罪數額的認定,具體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他把甜蜜的事業做成了苦澀
陳文濤何許人也?憑什麼樣的能耐給個位居桂中山區小縣城的公司掏出一個如此深難見底的資金黑洞?被其挪用和侵佔的1.7億元究竟流失到哪裡去了?
2013年8月16日,隨著陳文濤被廣西來賓市檢察院以挪用資金罪、職務侵佔罪向來賓市中級法院提起公訴,一個個曾引發廣泛關注的謎底,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逐一給出了答案。
經理失蹤爆出黑洞
2010年6月22日午夜,以經營白糖及相關附屬產品為主的廣西武宣縣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分管銷售的副總經理仍在辦公室裡焦急地踱步,等待公司財務部和倉儲部工作人員核查的最後結果——8天前,公司中層幹部、銷售部經理陳文濤突然失蹤,斷了與公司和家庭的一切聯繫。
凌晨1點,核實的結果終於送到了副總經理的辦公桌:「公司庫存白糖比財會帳面統計數據短少一萬多噸」、「短少的白糖財務帳上未有貨款回收反映」、「陳文濤依然聯繫不上,無法了解短少白糖貨款去向」……
公司副總經理驚出一身冷汗,他意識到,「陳文濤已畏罪潛逃」的預感基本可以確認了。
次日一早,一夜未眠,身心疲憊的副總經理走進了武宣縣公安局的大門。
幾乎需要用200節火車棚車車廂滿載才能夠拉完的一萬多噸白糖,竟然不翼而飛,涉及過億元的公司白糖銷售貨款竟然沒有一分錢的回收財會記錄,這個資金漏洞之黑深,同樣讓偵緝過無數罪案的公安人員倒吸了一口冷氣。
武宣縣公安局接報後立即立案,在收集證據的同時,還通報武宣縣檢察院派員提前介入該案引導偵查,陳文濤被列入公安網上追逃名錄。
武宣縣素有「八桂蔗海」之稱,糖蔗種植與白糖生產在全縣經濟總量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廣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是武宣縣糖廠,2001年武宣縣糖廠與英國糖業(海外)有限公司籤訂了合資合同,並經自治區工商局核准登記正式成立中外合資企業。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武宣縣公安局的偵查人員尋蹤覓跡,北上天津、南下廣東,跨越6省23市、縣,總行程近八萬公裡,追蹤著陳文濤潛藏的軌跡。一個涉嫌挪用、侵佔公司巨額財產的饕餮者嘴臉逐漸被勾勒出來。
浪跡天涯生活不堪
陳文濤,男,高中文化,原是國有武宣縣糖廠的一名普通職工。2001年,糖廠實行改制後,他被安排在博宣公司銷售部門做銷售員,由於頭腦活絡,2004年,35歲的他被提拔為公司銷售部副經理,兩年後扶正。自此,作為銷售部經理,陳文濤不但掌管著公司白糖、桔水、蔗渣等的產品銷售大權,同時,被指派負責公司的白糖期貨交易工作。
這個時期,正是博宣公司生產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陳文濤人生最得意的階段,因為由他代表公司從事的白糖期貨交易,實現了大贏局面。
本來,博宣公司的白糖期貨交易,陳文濤只是一個操盤手的角色,他的期貨知識雖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但公司期貨交易贏利的結果,從根本上說,一是得益於公司投入期貨的資金雄厚,抗擊風險的能力比較強,二是有專業人士對期貨市場的分析研判和指導,決策失誤少的結果。可陳文濤卻把這一結果籠統歸為自己的能力使然。就在他飄飄然忘乎所以之際,殊不知,對事物規律和自身作用認知的偏差,卻在一點點地扭曲著陳文濤的心理,貪婪的魔鬼也開始一寸寸地擠進了他的心房。
為什麼我不用自己對期貨交易的經驗和對市場的分析能力來為自己賺錢呢?陳文濤按捺不住,決定鋌而走險,挪一部分公司資金出來自己用。
黑手一旦伸出去,就再難收回來,在近兩年的時間裡,陳文濤一次次挪用侵佔,幾乎掏盡了自己所能掌控的公司資金用於個人期貨交易,卻總是虧多贏少。黑洞越來越大,他害怕了,巨額虧損自己已經無法補償,期待鹹魚翻身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2010年6月14日,陳文濤選擇了逃亡。
陳文濤外逃時,身上帶的現金並不多,加上擔心行蹤暴露,他不敢住旅館,每晚都是在按摩店、洗浴中心之類的地方度過,白天則只能躲在公園無人的角落裡昏睡,靠麵包冷水充飢。這樣的日子沒多久,陳文濤身上所帶的錢已所剩無幾,他不敢外出打工,無計可施時,他想到了以前跑業務時經常來往的一些在髮廊、按摩店裡幹活並受到過他恩惠的小姐。
他腆著臉一次次向她們求救,希望得到一些資助,但大多數情況都是被婉言拒絕了,偶爾遇上個念舊的人願意收留他住上一天。可越來越濃烈的孤獨無助感覺會讓他一次次夢到妻兒苦苦期盼的眼神,夢到公司同事們怨恨的指責。可每當看見警車、甚至聽到救護車的鳴響,他都會嚇得瑟瑟發抖,精神恍惚。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讓他精神幾乎崩潰。
前路渺茫,既難安生,不如歸去,經過無數次掂量,陳文濤作出了最後的抉擇——回家。
2012年7月,在挨過了764天人不人鬼不鬼的逃亡辛酸後,陳文濤從廣東踏上了歸途,選擇了向武宣縣警方投案。
水落石出如實供述
原來,陳文濤最初違反公司規定,在一邊代表公司進行期貨交易的同時,又私下用自己名字和借用他人名字在期貨公司註冊登記了期貨交易帳號,參與期貨炒賣,在順利註冊成為幾家期貨公司的會員後,他將自己的積蓄以及向親戚朋友借來的錢投入了期貨市場。
牛刀小試,陳文濤居然盈利了,但因為本小利薄,他並不滿足,而期望暴富的心理卻越來越強烈。要賺大錢發大財,只有籌集更多的現金,陳文濤決定挪用自己可以掌控的公款用於個人的期貨交易,而挪用的方式他已經考慮好了。
一開始,陳文濤是以公司銷售部的名義向公司客戶發函,藉口公司業務調整需要為由,指令一些小客戶將所欠公司的貨款匯入其指定的帳戶,基於對陳文濤的信任,客戶照辦了。於此,陳文濤第一次假公濟私便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近百萬元。
豈料,這筆錢投入期貨市場後,卻全部打了水漂,陳文濤認為是自己對市場預測和分析的失誤所致。其信心尚未受挫,他決定繼續籌錢,再作搏擊。
接下來,陳文濤又多次假借客戶公司名義,用銷售部作擋箭牌,開具一張張「白條」出庫單,從公司倉庫提出多達萬噸的白糖擅自銷售,獲得近5000萬元貨款,這些錢他沒有交回公司,而是繼續投入期貨市場。
被陳文濤挪用的大量資金投入期貨炒賣後,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回報,5000萬元又很快沒了蹤影。陳文濤開始慌了,繼而竟想出賣青苗糖來挪用公司貨款的新方法,他以讓利為條件與客戶(買家)洽談,誘使客戶提前支付購糖款(即俗稱購買青苗糖),然後要求客戶將預付的購糖款直接匯到其個人帳戶,再轉到其操作的期貨帳戶用於炒作白糖期貨,先後又以公司名義籌得、並挪用了公司的資金1.27億元用於期貨炒賣,結果仍是全軍覆沒。
此刻的陳文濤已猶如急紅了眼的賭徒,一遍遍絞盡腦汁、千方百計設計套取公司資金的方法,比如他會指令公司財務部門將客戶甲的貨款作為客戶乙的貨款在公司財務帳上登記處理,由於乙客戶並未與公司有業務往來或者並未欠公司的貨款,這樣,就形成了公司財務帳上客戶乙仍有巨額貸方餘額的假象。同時他通過查對銷售帳發現,之前已付款到公司的一些客戶,他是以開具「白條」出庫單形式發糖給客戶,但在公司財務帳上這些客戶的預付貨款並未有核減,同樣形成客戶仍有貸方餘額的假象。接下來,陳文濤就採取偽造公司客戶退款申請後編制退款通知書的手法來騙取公司領導籤字審批,指令公司財務部門將所謂的「客戶餘款」退到他指定的帳戶,然後再將錢從他指定的帳戶中轉出到其個人帳戶或期貨帳戶。
從2009年7月至10月,陳文濤使用這樣的手段先後8次非法套取侵佔公司資金達4.61千萬元。這些錢,陳文濤除了將其中少部分用於歸還個人貸款、借款和消費外,其餘投在期貨上的錢則全部虧空。
自此,回天無力的陳文濤終於舉手認輸,並藉口陪客戶外出旅遊,匆忙踏上了逃亡之路。
嚴格執法深查細審
2012年12月16日,陳文濤挪用、侵佔公司巨額資金案件經武宣縣公安局偵查終結,被移送武宣縣檢察院審查起訴。
武宣縣檢察院還在案發之初就派員對案件進行了提前介入,案件移送起訴後,院領導又指令公訴科成立了辦案組,從接到案卷的當日起就開始了對案件的事實梳理與證據核實的工作。
儘管疊起來厚達一米的62本案件卷宗記錄了這起犯罪的基本事實,但陳文濤作案歷時兩年,挪用和侵佔的行為牽涉到多家客戶公司,財會帳目以及單據憑證近萬份。這些材料均需分門別類反覆核實,以準確認定連陳文濤自己也只能夠供述個大概的犯罪數額,進而正確適用法律,認定陳文濤行為觸犯的罪名及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的大小。再加上閱卷筆錄的摘抄,起訴書的製作,出庭答辯提綱的準備等等,審查工作量之大之難,幾乎無法細述。
最後,檢察機關認定,陳文濤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司資金127609504.53元,侵佔公司資金46169615.20元。
翔實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字的犯罪數額認定,以及一位辦案組檢察官透露用壞了兩臺計算器的事實,意味著檢察辦案人員多少深查細審、不畏艱難的汗水付出,折射著檢察機關怎樣的嚴格執法、公正辦案的精神,已經不言自明。
目前,陳文濤挪用,侵佔公司資金案正等待著法院的開庭審理。
案後點評
陳文濤必將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擔負相應的刑事責任,這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但是,案件所提出的啟示性思索卻不該也不會隨著案件偵查起訴程序的結束而停止下來。
對企業而言,不斷完善資金管理和審批制度,加強對倉儲、銷售環節及財務的監督,加強對企業員工的遵紀守法教育,對企業的生產發展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令人欣慰的是,武宣縣檢察院在查辦陳文濤案件的過程中,已經從預防犯罪的角度出發,向博宣食品有限公司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防範建議,而後者也就此案的發生,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及時地進行了一次全面整治。可以預期,留給陳文濤之流有機可乘的縫隙已經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堵塞。
而對陳文濤而言,事情卻遠沒有這麼簡單。由一位頗得公司器重與好評的中層幹部墮落為侵害公司財產的被告人,守著一份白糖生產銷售的「甜蜜事業」,卻為一夜暴富的虛幻憧憬誤導,陳文濤親手為自己釀下了一杯人生苦酒而無法下咽——自己失去的人生自由何以贖回?讓家庭與親屬蒙羞的愧疚何以平復?公司巨額資金的流失何以補償?教訓與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思考。(梁洪 巫春燕 李英/正義網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