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這麼久的財務分析,看了那麼多財務造假的新聞,我會常常問自己一些問題:通過財務報表我們真的能發現企業隱藏的大問題嗎?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企業想讓我們看到的嗎?
其實,是也不是。三張報表加上企業年報幾乎涵蓋企業經營的全部信息,勾稽關係錯綜複雜,想要編造一張天衣無縫的完美報表難上加難。
無法從報表中發現問題其實還是要歸於自身水平的不足。而找到企業問題暴露的關鍵還是要跟一個個細小的財務指標較真。
上回我們說到資產負債表中的「調節器」其他應付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利潤表中的「調節器」:資產減值損失。
一、啥是資產減值損失?
根據《中級財務會計》定義,資產減值損失指的是:
企業在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後,如果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帳面價值,應當將資產的帳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並反映在利潤表中,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並反映於資產負債表中。
說白了,就是我認為我的資產不值原來那些錢了,我就把損失的差額計入該科目。
一般來說,資產減值損失包含的東西很多,應收帳款、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商譽、無形資產等發生減值的確認都計入該項目。根據之前的經驗,一旦某一個會計科目的下屬明細科目變的多而繁雜,那麼它很可能成為企業搞小動作的絕佳地點。
二、怎樣利用減值科目調節利潤
我們先來看一個公式:
所以說,資產減值是可以直接影響淨利潤水平的,而資產減值涉及科目繁多雜亂,自然就成為了企業調節利潤隱藏貓膩的絕佳地點。
那我們就來看看企業都是如何在資產減值上做手腳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1.轉入又轉出,調增調減利潤
根據新會計準則,流動資產計提的資產減值可以轉回,而非流動資產計提之後則不可轉回。那麼對於可轉回的流動資產,如應收帳款、存貨、交易性金融資產等等,就會被企業利用,通過轉入轉回來調節利潤。
比如說企業為了使業績數據平滑穩增,在利潤較高的年份大額計提存貨的減值損失、應收帳款的壞帳損失等,將利潤壓低。
然後在利潤不好的年份找個理由再轉回來——我的存貨又漲價了、人家欠我的錢又換回來了、我的金融資產又升值了……以此調增利潤,那我們誰又知道它的轉回理由是真是假呢?
就像獐子島的扇貝一樣,扇貝跑了就計提減值損失,扇貝出去玩又回來了就轉回損失,為了使獐子島規避「連續三年虧損」就退市的規定,扇貝們也是辛苦了。
2.放大主觀性,隨意計提減值
除了在計提減值的時間上做手腳,減值損失計提的數額也是由企業自行操控,這就存在了極大的主觀性。根據會計準則,企業對資產減值的判定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然而在實際的資產減值過程中,還是由企業自己來評估,也就是想減就減、想減多少就減多少,存在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有的企業為了調節利潤,大額計提減值或者該減值的不計提減值——我自己家的存貨還能不能賣上價別人又怎麼知道呢?
三、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案例
剛說過,資產減值涉及的方面很多,我們就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看看真實的上市公司案例。
1.商譽減值——湯臣倍健
啥是商譽減值呢?假如我花了100萬收購了一個淨資產40萬的公司,那麼就會產生60萬的商譽。某一年我覺得這個公司不賺錢了,不值100萬隻值90萬了,我就可以計提10萬的商譽減值。
2019年湯臣倍健的淨利潤驟減135.6%,出現了十年來首次虧損,而究其原因就是公司之前高溢價收購的海外公司銷售業務能力受損,計提商譽減值高達10億、無形資產減值達5.6億。
35.6億元高溢價收購的公司LSG一年內就出現了大額的商譽減值,不禁讓投資者們產生懷疑:收購時的價值評估是依據什麼得出的?高級價收購背後是否涉及私下的利益輸送,通過商譽減值來讓這次輸送永久消失?公司為何一次性大額計提商譽,是說明以後還會有減值的可能嗎?
另外,通過在業績平平或者下滑的年份大額計提減值,也是企業掩蓋業績問題的好方法,還可以避免日後多次計提蠶食利潤。
所以,企業存在大額商譽這種存在減值風險、且容易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還是少碰為好。
2.存貨跌價——小熊電器
存貨跌價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我的存貨因為受損、過期或者售價低於預期而無法收回的成本就計提跌價準備。
小熊電器是今年新上市的小家電新秀,2020年一季度小熊的資產減值損失為-1770.6萬元,。再來看看2019年同期,公司計提了1216萬元的資產減值。
我們可以做出懷疑,疫情之下小熊的存貨漲價,迴轉了前期計提的存貨跌價損失。這前後調整近3000萬的利潤,使我們在分析企業報表的過程中要將其排除來發現企業的真實業績水平。
3.信用減值——銀行業
這裡我們主要說銀行的信用減值,它主要包括貸款減值損失、投資資產減值損失和表外資產減值損失等。信用減值損失主要是具有「先利潤後風險」特點的銀行應對未來風險以及調節利潤的方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貸出去一筆錢,發現碰上了老賴,感覺很可能收不回來了,就要計提貸款減值損失。
對比了幾家銀行發現,銀行業的信用減值損失營收佔比都很高,如宇宙第一大行招商銀行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達到610億元,佔營業收入22.6%左右、北京銀行去年信用減值達到225億元,已經超過淨利潤水平,營收佔比達到35.7%……
行業特性決定的大額信用減值就給了銀行巨大的利潤調整空間,對於銀行來說,通過調節減值來平滑利潤可謂信手拈來。我為啥不看金融股而經常看大消費食品股?
——吃到嘴裡的東西遠比看不見摸不著的資金運作靠譜得多~
四、總結
所以說,企業調節利潤的方法其實多的是,越是這種不起眼的小指標,在財務分析的過程中越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那麼,問:今天穿襯衫出門與別人撞衫了,我是否應該對這件襯衫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