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的成功和美國的失敗

2021-01-10 瀟湘晨報

文 / 洛水鐘鳴

別再說什麼 " 懂王敗選說明美國具有強大的自我修正能力 " 了。四年前懂王的成功,早已證明了美國的失敗。

早在去年 11 月初,我就在拙作裡說:懂王的陰影絕不會因為他離開白宮就消散。在過去的四年裡,他開創了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糟糕的公共討論範式,不管他贏不贏得大選,一個對立情緒更重、火藥味更濃、更加孤立和保守的美國社會都會到來。

但當時我沒說的是,像懂王這樣滿嘴跑火車、滿肚子壞水、滿世界找懟的政治素人,怎麼就能在美國這樣號稱 " 民主燈塔 " 的國家當選呢?

符合邏輯的解釋只有兩個:要麼懂王實際上是傑出的政治家,要麼美國實際上不是民主燈塔。

由於前者肯定不符合事實,所以既符合邏輯又符合事實的解釋就只能是後者。

換句話說,懂王當年之所以能當選,除了他迎合了一部分寡頭的利益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所謂的 " 民主制度 " 失靈了。它給了那些根本不懂民主是啥的選民太多做主的機會。

很多美國人受夠了傳統的精英政治。他們不喜歡一臉嚴肅、一本正經、經常說些大家聽不懂的專業術語,還時不時搞點大家看不懂的手段的政治家,他們恨不得把脫口秀搬進白宮,他們以為那才是 " 真 · 人人參與 " 的政治。

平時,這些人被建制主義精英壓著,聲音很微弱,內心很不爽,但沒什麼好辦法。

可是,偏偏就在這些不滿持續積累、無處釋放的時候,懂王來了。這貨雖然水平有限,但說話辦事更加情緒化,認知水平也更加接近普通人,於是,他看上去更 " 接地氣 "。

這下好了。那些以前只能在公交車和菜市場打嘴炮的美國人,終於等到了一個帶他們上國會山打嘴炮的領頭人,真爽啊。

殊不知,嘴炮一時爽,治國火葬場。

平心而論,懂王在白宮這四年,根本談不上 " 治國 "。他缺乏理性,沒有謀略,不懂得平衡、包容和妥協,在只需要虛言恫嚇的時候使出雷霆手段,又在真需要雷霆手段的時候只知道虛言恫嚇。

用一句話概括:他完全沒有治國所必須的經驗和知識,他只有觀點,觀點在國內和國際上行不通,他唯一的辦法就是硬剛。

可是懂王的大多數擁護者並不知道這一點。用社會學術語說,這夥人跟懂王一樣,根本無法區分知識和觀點。

他們以為觀點就是知識。他們以為,只要是多數人——或者,只要一群人嗓門大、情緒激烈,讓自己看上去像是多數人——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

這種混淆造就了一種完全自洽的價值觀。他們相信自己洞察了世界的一切真相(比如 " 美國人失業都是中國人造成的 "),而所有跟這些 " 真相 " 不符的事實,都是錯誤的,都不該存在。

這種人,你永遠別想改變他。

所以,我經常說,美國以外的世人,被美國的學者和好萊塢騙了。這一小撮文化精英編織了一個 " 人人平等 "" 充分自由 " 和 " 理性表達 " 的烏託邦,但這根本不是美國真實的樣子。

當然,好萊塢這一套是假的,不等於這一套就是錯的。就好比我們雖然知道美國不咋地,但依然得承認美國隊長的三觀很正。

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正在發生的一切,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美國隊長的三觀,真的行得通嗎?

要知道,好萊塢的價值理念,其實從未在書本和電影之外真正實踐過。那些看上去很美好的 " 普世價值 ",事實上並未經過普世性的檢驗。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現在有 10 個人圍在一起討論美國總統的問題,其中 5 個支持懂王,另外 5 個支持睡王。

這 10 個人,能始終做到 " 理性討論 " 嗎?他們能平和地擺事實、講道理,並且充分尊重別人擺出自己不愛聽的事實、講出自己不認可的道理嗎?

進一步說,這 10 個人的討論,最後能得出一個理性的結果嗎?被說服的人能不能安全地改變自己的觀點,沒被說服的人又能不能安全地保留自己的觀點?

很難。在這 10 個人裡,只要有 2 個人拍著桌子大喊 " 就要支持懂王!"" 所有不支持懂王的都是賣國賊!"" 殺光懂王的反對者!",這場討論就完犢子了。

而現在的美國,並不是 10 個人在討論,而是 10 萬個,100 萬個,甚至 1000 萬個人在討論。

這種所謂 " 討論 ",將註定只是一場喧囂的鬧劇。

所以世界各國才會不約而同地發明代議制啊。代議制也許不完美,但它能最大限度地讓討論保持理性,避免國家陷入沒完沒了的爭吵和無休無止的選邊站隊。

可是懂王和他的支持者掀了建制主義的桌子。他們要的就是沒完沒了的爭吵和無休無止的選邊站隊,除了這,他們實際上也不懂別的。

就在今天,推特宣布永久封禁懂王的帳號,因為他們終於意識到,懂王的言論沒有任何營養,他只是來吵架和製造矛盾的。

但這已經太遲了。懂王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遠遠超出他應得的自由,他已經撕裂了美國。

沒見他說嗎," 我們將建立自己的平臺 "。這話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他將繼續並且更加緊密地凝聚一批人,不論這批人主觀上有什麼想法,客觀上他們都將繼續撕裂美國,撕裂西方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懂王雖然離開白宮,但他成功了。因為他見證了,並且加速了,美國的失敗。

今天國會山上的災難,只是美國未來一系列災難的開端。自由女神的火炬早已黯淡,在她背後,是民粹主義越來越明亮的曙光。

【來源:識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經驗哪個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上進的人,那你一定會經歷很多失敗,你也會經歷幾次成功,總體來說你經歷的失敗會遠遠多於成功。 成功當然是好的,失敗誰也不喜歡。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是對的,但「成功」又何嘗不是成功之母呢? 你還記得那些你玩過的遊戲嗎?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強者恆強。
  •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只需要成功的指引
    「失敗是成功之母」,小時候聽了無數遍的心靈雞湯。但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如果真的是,那男足豈不早就宇宙無敵了,為何還在為衝出亞洲苦苦掙扎呢!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也許並不一定是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唯有成功才能指引成功。
  • 「懂王」金句嚇死人
    就在前幾天美國宣布,暫停向世衛組織繳納會費。其實在去年,美國已經欠下了世衛組織8千萬美元的會費了。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9條,拖欠金額若等於或超過前兩年應繳納數目即喪失投票權。此前,針對某些非洲國家的違約行為,世衛組織就曾取消其在第72屆執委會上的投票權力。不過,這些國家情況與美國有很大不一樣,不交會費是因為自身原因交不起,而美國則是試圖操縱世衛組織,故意使絆子不交。
  •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失敗博物館」火了:成功不是常態,坦然面對失敗
    接觸的多了,他對於市面上種種的成功學鼓吹言論感到甚為厭倦。於是自己獨闢蹊徑,創立了一所「失敗博物館」(TheMuseumofFailure)。無獨有偶,Samuel這家失敗博物館,挑選展品的原則就是「產品設計製造的本意必須是為了創新,但卻沒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他說,博物館的目的是想說明,創新需要失敗。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我們都得更好地學習和研究失敗,而非刻意忽視它們,然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下面隨著密探一起,來看看這間博物館裡有哪些出乎意料的展品吧,並且嘗試研究,它們為何是「失敗的創新」?
  • 在正確處理失敗的高手眼中,為什麼失敗和成功反而是近義詞?
    指的是懂得處理失敗的人,在未來才能有贏的機會,事實上大部分人心中都害怕失敗,覺得失敗是災難,是羞恥,如果可以的話,相信我們都不想跟失敗扯上關係,甚至不想去搞懂它,因此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待在自己熟悉和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區,不去做任何新的探索和嘗試,認為這樣就能和失敗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人生就像是一場越野賽跑的比賽,你有選擇不跑的權利,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身邊的人可能會從後面慢慢的趕上甚至是超越你
  • 王菊染髮失敗的案例,成功勾起我的好奇心
    這不,在美國留學的王菊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自己在家染頭髮,結果……先來看下王菊原先的發色:髮根深棕色,可能之前漂過發,發尾是淺黃色。漂一次的發色:發尾變淺,但髮根的發色變成慄子棕色。加上藍色染髮劑後,發尾的發色不是藍色,而是灰藍色。
  • 失敗是成功之母,當失敗難產時,誰來孕育成功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標題只是玩笑話,失敗與成功的主體都是人,而把人的不成功歸罪於一句話,這才是真正無能的表現。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來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失敗和成功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是不是失敗之後緊跟著就會成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一篇文章(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為什麼?憑什麼,奮鬥、拼搏不行)我們說過,做完並做成一件事就叫成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所有事的。這個世界無限大,而我們每個人所面臨和面對的,卻是非常有限的。
  • TED演講:失敗是成功之母
    如果你給我舉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例子,我就能證明這個系統是如何在試驗和失敗中不斷演進的。這裡有一個例子,這個嬰兒就是通過一系列試驗和失敗而產生的結果。我知道這個說法很模糊,也許我應該這麼說,這個嬰兒是一個人的身體:他是演變的結果。 什麼是演變? 經歷了幾百萬年的變種和選擇,變種和選擇,試驗和失敗,試驗和失敗,這不只是生物系統,而是在試驗和失敗中締造的神奇。
  • 2017年中考滿分作文範例: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     微笑面對生活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很多件事。其中,不乏失敗的事。面對失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有些人一聽說做什麼事失敗了,馬上就一蹶不振,整天自暴自棄;而另一些人則不同,面對失敗,他們總會積極的尋找失敗的原因,重頭再來。     有一句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 Nature新研究詮釋中國古語:什麼樣的失敗才是成功的母親?
    但是研究也指出,苦幹和蠻幹是無法成功的,想要成功需要快速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因為改進所花的時間越長,你就也越可能失敗。而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Dashun Wang和同事通過對1985-2015年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收到的超過77萬個項目資金申請的分析提出,失敗也是成功基本的前提條件之一。 研究利用這些數據構建了能準確預測項目成功和失敗的數學模型,並分析在46年中所有初創公司的投資估值。
  • 懂王淪為瘋王,川普見人就問一個問題,貼身助手暗示已精神錯亂
    為什麼要拿喬治國王做對比呢?美媒解讀稱,喬治國王在位期間出現過幾次躁狂,被稱為"瘋王",他曾兩度患病,最終永久性的精神錯亂了。川普的助手說川普像喬治國王,就是在暗示川普已經精神錯亂。曾經,川普被網友們稱為"懂王",如今敗局已定,直接淪為了"瘋王",可謂是牆倒眾人推。連自己最親密的助手都不尊敬他了,還有誰會跟他戰鬥到底呢?
  • 失敗是成功之母(作文素材)
    而我們現在,一遇到失敗,就常常沉浸在沮喪;痛苦之中,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還放棄了反敗為勝的機會。難道我們把眼淚流幹了,就能改變失敗的機會。難道我們把眼淚流幹了,就能改變失敗的事實嗎?我們回答的是:不。因此我們只有堅強地面對失敗才能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成功與失敗是同進存在的,就像一對雙胞胎。當你成功的時候,有著將要面對失敗的危機;當你失敗的時候,也有著將要成功的希望。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面試官: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是失敗的什麼?女生機智回答被錄取
    面試官: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是失敗的什麼?面試是單獨面試,但是面試官所問的問題和流程都是一樣的,面試開始面試官要求他們做一個英文的自我介紹,由於這都是百裡挑一的高材生,英語自我介紹都非常流利,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差距,但是面試終究還是要製造一些難度,面試官這次提出的問題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是失敗的什麼?
  • 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為什麼?憑什麼,奮鬥、拼搏不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作為一句勵志名言,在不久之前,還幾乎是全民口頭禪,幾乎人人都將其掛在嘴邊。但現在很少有人說了,原因是人們對它產生了質疑,甚至有了「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誰才是成功之父呢」這類的反語。眾所周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類俗語,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實踐出真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既然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那麼它錯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但問題是,為什麼呢?
  • 《三體》四大面壁者:美國泰勒最失敗,最成功的不是羅輯
    泰勒的存在,大概只是電工借這個人物嘲諷一下美國而已,段位在四人之中屬實最低。雷迪亞茲雷迪亞茲也能算不錯的戰略家,他想到的也是建立戰略威懾。雖然和羅輯的計劃本質上是一個目的,但雷迪亞茲註定無法成功。無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三體文明犯了傲慢的錯誤,才讓羅輯得以成功。不管怎麼說,羅輯還是個王者,這點不可否認,不過他也有敗筆。敗筆在於執劍人交接,既然已經拋棄所有與執劍人化為一體了,選擇接班人這事怎麼也得經過本人認可,至少得參與其中。
  • SpaceX陸地火箭回收成功 然而失敗的幽靈從未離開過
    我們一直慨嘆於SpaceX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卻很少意識到,失敗的幽靈從未遠離過它,甚至SpaceX這家年輕的公司比我們想像地離失敗更近。2015年6月的失敗是足以讓伊隆·馬斯克銘記一輩子的。需要說明的是,發射失敗與回收失敗是不一樣的概念,有時火箭發射成功了但是回收失敗,這並不會影響SpaceX與客戶的關係,因為至少物資正常送達了。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你失敗了,也就等於成功了。細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感覺很深刻。1我有一個學員,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稿子就被錄用了,這讓他信心倍增,後來他的發稿也越來越穩定。但是在前段時間卻遭遇多番退稿,而且是在文章被修改了很多次再被退回來。他的信心一度被打擊,甚至懷疑之前的一切都是憑藉運氣。
  • SpaceX陸地火箭回收成功,然而失敗的幽靈從未離開過
    我們一直慨嘆於SpaceX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卻很少意識到,失敗的幽靈從未遠離過它,甚至SpaceX這家年輕的公司比我們想像地離失敗更近。2015年6月的失敗是足以讓伊隆·馬斯克銘記一輩子的。需要說明的是,發射失敗與回收失敗是不一樣的概念,有時火箭發射成功了但是回收失敗,這並不會影響SpaceX與客戶的關係,因為至少物資正常送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