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家陶行知如何巧妙處置校園霸凌!
教育家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
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陶行知巧妙處置校園霸凌的方法,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那就是心理學方面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阿倫森效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這樣一組實驗:他將被試者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對他們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被試者對他人評價的反應:對第一組的評價始終批評,對第二組的評價始終誇獎,對第三組的評價先誇獎後批評,對第四組的評價則先批評後誇獎。
實驗發現,第一組被試者對評價的反應為不滿意;第二組的表現為滿意;第三組對「先誇獎後批評」的評價極為不滿;第四組對「先批評後誇獎」的評價最為滿意。結果表明,人們喜歡獎勵和讚揚不斷增加,而不喜歡不斷減少。
心理學家阿倫森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誇獎或批評、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實行誇獎和獎勵最能獲得他人的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批評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批評後誇獎,能給人最大的好感,先誇獎後批評則給人感覺最為不好。這種先批評後誇獎,給人最好感覺的心理規律稱為「阿倫森效應」,也稱作「增減效應」。
與遞減的效果相反,「阿倫森遞增效應」表現為「欲揚先抑」的特徵,主要被運用於人際交往中的評價讚美和說服教育中。在為人處事中,我們對別人進行誇獎或批評、獎勵或懲罰的時候,採用先批評後誇獎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
「阿倫森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利用獎勵遞減的方法消除它們的負面影響;對於一些需要鞏固和增強的行為可以運用獎勵遞增的方法進行強化。
以上這段文字包含阿倫森效應的兩個應用場合,第一段是說阿倫森效應的應用方法應該這樣發揮,為了通俗易懂,就用下面這個故事來講清楚:大家從故事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明白。
有一個叫馬大腦袋的人喜歡在小區裡大聲唱歌,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影響了大家的休息。鄰居們對他頗有微詞,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對大家的意見充耳不聞。一天,牛大爺對馬大腦袋說:「你唱得太好了,我特別喜歡聽,以後你每天都來給我唱,我一天給你兩塊錢。」馬大腦袋一聽,樂了,激情澎湃地高歌一曲。
第二天,他唱完後來領錢。牛大爺只給了他一塊錢,說他沒有昨天唱得好,所以得降價。馬大腦袋不悅,想想有錢總比沒有好吧,只好領了錢,氣呼呼地走了。第三天來領錢,居然又變成5毛了。第四天更可憐,牛大爺只給了他兩毛錢。這下馬大腦袋再也忍不住了,心想牛大爺太欺負人,於是掉頭便走,從此以後再也不在小區裡唱歌了。
這個小故事就很好地證明了對於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利用獎勵遞減的方法消除它們的負面影響;
而陶行知先生處置校園霸凌的方法就是:對於一些需要鞏固和增強的行為可以運用獎勵遞增的方法進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