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連6月3日電題:蛇島「塗」蛇
新華社記者蔡擁軍
地面有蛇,草裡有蛇,樹枝有蛇。位於大連旅順的蛇島,獨有的蛇島蝮蛇似乎無處不在,對於怕蛇的人來說,無異於噩夢。
徐寧傑怕蛇,但他還是來了。這位遼寧蛇島老鐵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35歲,身高1米85,體重90公斤,上過6次蛇島,但還是怕蛇,而且這一次參與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就是要去蛇最密集的蛇島6溝,要穿過草叢、灌木、喬木等各種複雜地形,還要用彩筆在發現的蛇身上做出標記。
徐寧傑的大呼小叫在山溝裡傳得挺遠,最早的時候是因為沒發現蛇,他說:「沒發現才是最可怕的!」
蛇島蝮蛇是出色的擬態者,它們與所處的枯枝等環境幾乎形成一體,確實很難發現,也正是因此才能守株待「鳥」,捕食長途遷徙落在枝頭歇腳的候鳥。
這次調查項目的負責人王小平抓住一條蛇島蝮的尾巴,用彩筆在其背部塗上了顏色,然後放掉,在調查表中記錄這條蛇的年齡、環境、捕食、配對情況等。他對徐寧傑的大驚小怪一笑置之:「我第一次的時候也很怕,抬起了腳,愣是不敢往前邁步。」
王小平說,調查分為春秋兩季,採用標誌重捕法,這一次的為春季,要分三次在同一區域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發現的蛇,根據重捕樣本中標記者的比例,估算出該區域的種群數量。
蛇島蝮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蛇,約2萬條蛇全部分布在0.73平方公裡的蛇島上,一根枯枝上兩條、一叢灌木上盤踞四五條都很常見,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幾年,經過這裡的遷徙候鳥種群數量波動明顯,夏季乾旱冬季極寒情況交替出現,都有可能對蛇島蝮形成影響,調查的目的就是掌握最新數據,為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徐寧傑發現了蛇,用筆去做標記,然後又喊起來:「它咬我的鞋!咬了一口!」
上到已經66歲的李建立,下到22歲的志願者邱顯淳,十幾位調查人員都對徐寧傑的叫聲聽而不聞,各自在分工的區域「之」形前進,標記見到的每一條蛇。王小平將李建立和61歲的孫立新安排在蛇最多的左右兩側,他說,兩位教授級高工都曾是蛇島工作人員,這次是作為專家參與進來的,他們都被蛇咬過數次,應該是體內已經產生抗體,一般人被咬了手指會從手掌、小臂、大臂一路腫上去,如果不及時治療,毒素可能到達心臟而致命,他們則一般腫到手掌就會慢慢消退,幾乎不需要治療。
調查人員都配備了簡單的防護裝備,除了臉部暴露在外,高幫鞋、帆布服、手套和廣簷帽,其他部位都防護起來,蛇島蝮咬不透這些裝備,這也是徐寧傑的鞋被咬了沒人理的原因。徐寧傑說:「知道咬不透,不過還是覺得挺可怕的。」
到達山頂已經接近中午,王小平脫下鞋,鞋裡、襪子都在騰騰冒熱氣,脫下襪子隨手一擰,雨水加汗水譁譁而下。每次調查都是早上4點多就起床,5點吃飯,5點半乘船到6溝等待合適時機出發。蛇島蝮的活躍期是上午和下午,太熱的中午和比較涼的晚上基本藏在巖縫等處,前兩次調查都趕上早上下雨,到7點半才出發,植被中的雨水打溼了每個人的鞋和褲子。
這次5月底進行的調查任務順利完成,與蛇進行了近距離接觸的徐寧傑告訴記者,還是有點怕,不過好多了,「工作有需要,還是得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