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為大家分析了記憶力的基本理論——記憶的三個環節與三個類型,本周我們將告訴大家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幫助孩子輕鬆學習。
首先是關於記憶力的第三個部分:記憶力的訓練。
記憶力訓練和其他所有學習能力的訓練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學習能力的訓練是幫助孩子彌補短板,而記憶力訓練是防止衰退,因為我們生來就擁有特別好的記憶力。
心理學中有一個「關鍵期」理論——每一種能力都有對應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之後,對該能力的培養會事倍功半。在關鍵期內,大腦負責該能力的區域是飛速發展的。
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在10歲。10歲之前,孩子的記憶力會逐漸增強,而10歲往後記憶力就會逐漸下降。所以在孩子10歲之前,要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去阻止記憶力的下降。這裡我們也給家長們推薦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關於圖形記憶。家長們可以將一個數字做成一頁幻燈片,快速出現一秒鐘,然後讓孩子把這個數字寫下來,從3位數開始一直到10位數。其實在這一秒鐘的時間內,孩子是無法完整讀完10位數的,所以他們是記住了那一張畫,只是這張畫上面畫著一些數字形狀的圖案。等到這張畫消失之後,再把畫面中的信息提取出來。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阻止圖像記憶能力的退化。
第二種方法是利用我們人體的反脆弱系統。所謂反脆弱系統,就是越用越強,比如每天幹體力勞動的人,每天在用肌肉,那麼他的肌肉就會特別強壯。記憶力也一樣,需要不斷做相關訓練,比如聽故事,再複述故事的練習。
三歲以前的小朋友在閱讀繪本時,可以先講一遍這頁的內容,讓孩子複述一遍。3歲到5歲期間,可以讓孩子兩頁一複述或者三頁一複述。5歲以後,便可以十頁一複述,或者是一本書一複述。這種逐步提升難度的方法,讓孩子不斷去回憶、去思考,記憶力也不斷得到了刺激。
以上兩種方法是針對學齡前兒童,對於年齡更大的小朋友,如五年級往後的,我們也提供兩種鍛鍊記憶力的方法。
第一種叫做看電影回放法。具體就是每天上完課以後,課間休息10分鐘,花一分鐘時間,在腦海裡迅速過一下這堂課的知識點。回家時在車上或者回到家吃飯之前,都可以閉上眼睛安靜地坐著,腦子裡像放電影一樣回憶一下課堂重點、難點。然後每隔一星期再複習一次。這就是及時複習,是最好地學習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複習一定要及時,而且要以7的倍數為關係來複習。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與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有關。
我們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的,學習之後的第一天可能會忘記50%,但是遺忘的速度會逐漸變慢,可能一個月之後依然會記得20%。由於一開始遺忘速度快,在初期複習密度就要非常大,到後期遺忘得慢了,複習密度就可以減小了。所以每一節課上完以後,一般來說我們是7分鐘複習,7小時以後複習一次,7天以後再複習一次,然後是1個月複習一次。之後又是7個星期、14個星期、21個星期,以此類推。一般來說以7的倍數複習的方法,能夠進入到長時記憶當中,這種幻燈片式的迴響式複習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種方法就是複習的時候,最好要用自己的話去表述一遍。複述是對知識的再加工,讓知識真的變成自己的。對於一個新的東西,我們如果總是琢磨它、想它,就像我們用自己的思想去「盤」他一樣,慢慢地他就會變成我自己的一部分。
最後一種記憶方法不受到年齡的限制,從小學至初中地孩子都可以用,就是在上篇提到的背書的方法——用圖片記憶的方式記文字。把所有要背的內容都想像成一張圖片,然後想像自己在背書的時候是看著圖片上的字在念,或者聽寫的時候是先閉上眼睛看到圖片上面的詞,然後照著把它抄下來。這個記憶方法對孩子來說效率特別高。
以上五種方法就是針對各年齡段的孩子,提出的保持良好記憶力的小妙招,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哦!
關於記憶力的最後一點是記憶與思維的關係。記憶是思維的初級階段,並不是思維的目的。知識是關係與關係之間的連結,對於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需要用它的時候把它調出來,使用完之後,我們還可以放回去。知識的融會貫通需要對它們進行操作,操作的過程就是思維。
很多孩子學東西往往是記住,而不是想明白,因為思維比記憶要慢得多,它是對知識的整理與加工。以抓中藥為例,我們零零散散的記憶就像是買了一大車中藥,各種各樣的藥材在一個草場上,這時候是沒有辦法準確找到某種藥材的。而思維加工和整理的過程就像把藥材分門別類歸在抽屜中並且編上序號,這個時候要找的時候就特別的好找。所以思維是對自己的深層加工和輔助,需要理解能力的參與。所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著孩子,把他記憶的內容轉化為思維的產物。
關於記憶力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總共包含了記憶的三個環節、三個類型、訓練方法及記憶與思維的關係。良好的記憶力是全面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家長們要理論與方法兼顧,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鍛鍊提高。我們培養的孩子,不僅是能記住的學生,更應是會思考、能融會貫通的創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