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年
憶往昔崢嶸歲月
繼承先賢風骨
綿延家國情懷
秉承「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的精神血脈
伴中國的歷史煙雲而生
在歲月流變中守正創新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
走過一百一十載的北大中文
如今正青春
見證歷史風雲,揚時代之新聲
1910年3月31日
京師大學堂設「中國文門」
「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
其表在政,其裡在學。」
賡續傳統,激蕩新潮
這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前身
也是中文學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端
京師大學堂門匾
中文系畢業生
1919年
北大「廢門改系」
國文門正式改稱「中國文學系」
中西交融,激蕩時風
黃侃、劉師培、陳獨秀、胡適
錢玄同、吳梅、劉復、魯迅、
沈兼士、周作人、唐蘭等
大師薈萃,翹楚雲集
這裡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中國文化、中國文學
於此「浴火重生」
1925年
國文系將課程調整為
三類課程中擇一而專門研修
既兼收並蓄,又術業專攻
體現了專業分野的現代學術觀念
沙灘紅樓
西南聯大時期
中文系在烽火歲月中
秉筆弘道,弦歌不輟
將新文學引入大學課堂
堪稱創舉
百十年間,時光流轉,地址遷移
北大中文的底蘊與擔當未變
以文筆承載智識
以道義修身兼濟
守護一方精神沃土
萬象更盛,輝光日新
新中國成立
北大中文系亦開啟新紀元
1952年,國家推行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校的
中文系、新聞系併入北大中文系
1954年
中山大學語言學系
師生「舉家北上」
1959年
古典文獻專業創立
奠定了中文系
文學、語言、文獻
三足鼎立的格局
符合現代學科建制要求的
「中國語言文學系」就此誕生
「生前一代雕龍手,
身後三千倚馬才」
魏建功、楊晦
遊國恩、王力等一代學人
精研學術,為國儲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北大中文萬象更盛,輝光日新
1955年中文系漢語文學專業、語言學專業學生畢業合影
守正創新,繼往開來
1978年
北大中文系成立
國內高校首個當代文學教研室
1985年
樂黛雲主持成立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在國內首設比較文學研究生學位點
王力、王瑤、林庚、
吳組緗、朱德煕、周祖謨等
著名學者重歸杏壇
在學科重建的過程中
十個教研室齊頭並進
師生們砥礪奮進,成績斐然
中文系始終保持學科發展的前瞻性
逐步接軌國際學術界
2001年
教育部批准中文系
成立新本科專業應用語言學
為新時代中文系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文系現址
21世紀
中文系迎來了守正創新的時代命題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
被評為全國首批重點一級學科
在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
多次雄踞前列
5個本科專業
8個博士授予點
11個教研室
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3個學科平臺
11個虛體研究機構
中文系擁有全國最完整的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
部分二級學科位居世界一流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北大中文
這裡有豐實的精神滋養
和來自靈魂深處的追求
110年中
北大中文系共培養
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
碩士研究生2774人
博士研究生1473人
前輩宗匠
學問深湛、聞名遐邇
引領風氣,滋蘭樹蕙
中青年學者氣象漸成,前途可期
立體人才培養體系
小班教學、原典精讀
開展三十餘載的專業實習
以文育人,篤行求知
深入現實的根柢
點燃理想的星火
萬千大觀,斯文在茲
中文百十載,風雅萬千秋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守正道,常為新
將懷家國之夢,擔時代之責
文心同築,文脈相承
而今更踏新徵程
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文字:隋雪純、陳欣瑤、魏珞寧
圖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校史館、檔案館、黎瀟逸
視頻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