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講師們來到恩平市沙湖鎮上凱志道小學,這所小學有很多「洋留守」兒童。趙暉/攝
張靖怡小講師在講課。趙暉/攝
廣州的天氣總是溫潤的,就像張靖怡高高紮起又柔順地垂在背上的馬尾一樣。她戴好紅領巾,穿上印有「成長」logo的T恤,坐上了通向鄉村學校的大巴車,清點了一番帶給小夥伴們的禮物之後,便抬頭跟上老師和同學們的節奏,一起唱起了《約定》。
12歲的張靖怡是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也是e成長計劃的小講師之一。e成長計劃,是由廣州市少年宮等公益單位聯合發起的公益項目。它致力於連接城鄉兒童的網絡世界,通過開展調研、編寫讀本、開展支教等方式普及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知識。小講師是該計劃的一個特色內容,這些開展支教活動的小講師均由10-14歲的少年兒童組成。張靖怡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起,在多位志願導師的帶領下,小講師隊伍已到廣東清遠、湛江、恩平,以及貴州、四川、廣西等多地進行了支教活動。
「很榮幸我從2017年開始加入到了e成長計劃小講師的隊伍當中。」談到自己的支教經歷和鄉村的小夥伴,張靖怡黑亮的眼眸裡總會再添幾分神採,粉色的髮帶和紅格子百褶裙映得小臉紅撲撲。
張靖怡是一位優秀的小講師——成績優異,表達能力強,在通過少年宮選拔之後,接受了專業的系統培訓,並且參加過多次支教活動。「雖然我們和鄉村小夥伴生長在不同的環境裡,但是面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是相同的。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該給予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張靖怡對支教活動的感悟帶著孩童的純粹和通透。
「獻愛心不能變成同情和施捨。」e成長計劃發起人之一的張海波談到同理心時感觸頗深。作為廣州市少年宮青少年網絡安全及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基地的負責人,在支教過程中,他很注重鄉村孩子的心理感受。「秉著同伴相互學習的心態開展支教。」這些來自大城市的小講師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有了水晶般透明的心。
同理心的力量總是溫柔又強大。在張靖怡看來,支教活動不僅能夠幫助鄉村的小夥伴,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
恩平的支教經歷讓張靖怡記憶猶新,「那裡有一群特殊的小夥伴,他們被稱作『洋留守』。」恩平是著名的僑鄉,恩平市沙湖鎮上凱志道小學有很多父母在國外打工的「洋留守」兒童。在這裡,不少小夥伴都擁有自己的手機。
李敏是家裡的大姐,她和兩個妹妹李嘉嘉、李曉婷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她們的爸爸媽媽遠在委內瑞拉。妹妹李嘉嘉穿著黃色校服,對著手機理了理自己亂亂的頭髮,樂呵呵地跟手機另一頭的母親說話。李曉婷一直想和兩位姐姐一樣,擁有一部自己的手機,這樣就可以隨時和父母溝通了。在被問到想對媽媽說的話時,她生生憋紅了眼睛,也沒把那句「媽媽我愛你」說出口。自己解釋道,「我不是一個煽情的人」。
這是讓張靖怡印象最為最深刻的支教經歷,小講師們原本是來分享網絡安全及媒介素養知識的,但是「洋留守」的小夥伴們也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對於「洋留守」的小夥伴們來說,手機是用來跟父母聯繫的工具,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時卻是各玩各的手機。「城市裡的孩子和家長們在家裡有時都在玩手機,卻忽略了面對面的陪伴。」張靖怡說,這次支教後,很多小講師們懂得更加珍惜和父母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
「除了走進鄉村,我們還邀請農村的小夥伴來到廣州,到少年宮和我們同上一堂網絡素養課。」張靖怡時常想起2018年1月6日,來自清遠市陽山大城小學的小夥伴們來廣州的情景。那次的網絡素養課,臺上講得興致勃勃,臺下聽得津津有味。城鄉的小夥伴一起分組,按照設計遊戲的思路,設定自己的假期任務和時間安排表。相互約定之後,還會互相監督完成。一些家長反饋,孩子在家裡時總能想到自己和小夥伴的約定,自己也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教別人比自己學習印象還深刻。張靖怡所在的小講師隊伍在一次次支教經歷中,不僅加深了自己對網絡安全知識的理解,還從鄉村小夥伴那裡學到他們的生活技能和樂觀精神。「每個人在社會中應該有擔當、有責任,從小我們就要多多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長大以後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為了讓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真正在鄉村紮根,e成長計劃開始陸續在被支教的鄉村學校培養鄉村小講師。據張海波介紹,目前已經有數所鄉村學校的e成長計劃小講師開始陸續 「上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