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下,往事茫茫,千百年來,長江中下遊的漁民有一個口口相傳的保護神,每逢天氣驟變暴風雨來臨之前,一種美麗的大魚就會躍出水面,用矯健美麗的身影提醒江上忙碌的漁民提前躲避,江民們感激的給予了「長江女神」的美名。
白鰭豚
它就是白暨豚,享有「活化石」美譽的長江獨有的國寶,在中國的南方水系中生活了4000多萬年,比大熊貓還要古老!
白暨豚,體型紡錘形,體長1.5-2.5米,體重可達230千克。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成對或10餘頭群居生活,食肉動物,以淡水魚類為食,壽命可達30多年。
白鰭豚
其命名歷史:
中國歷史上從2000年前開始對白暨豚有文字記錄。最早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中所記載,稱為白暨;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和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把暨稱作江豚。
1914年,美國野外博物學家查爾斯·麥考利·霍伊(Charles M. Hoy)在中國洞庭湖捕捉到了一頭白暨豚,並帶回美國。
1918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會長加勒特·米勒(Garrett S. Miller)認為它亞河豚科命名為「中國江豚」),由此正式進入了國際視野,成為一種新物種。
197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正式將該物種的中文標準名稱定為「白暨豚」。
滅絕史:
1970年的時候記錄觀測有上千條;80年代初有400頭;90年初呆為200頭;1995年不足100頭,1997年驟降為13頭;1999年僅剩5頭。
2002年7月,人類有記錄的最後一隻,也是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病死。
2006年,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和瑞士七國學者進行了38天的大規模考察追蹤,一無所獲。
2007年,六國科學家署名發表了《首例人為原因導致的鯨類滅絕?》宣告中華白鰭豚滅絕。
2018 年11月14日,有人偶然拍攝到白鱀豚疑似影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更新發布,改變白暨豚滅絕認定,評級「極危」。
人類影像裡的白鱀豚最後的歲月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漁民胡家法等四人在城陵磯江段偶遇白鱀豚,捕獲兩頭白鱀豚母子,較大的雌豚不久便死去了,而較小的雄性幼豚,則被趕來的水生所專家伍獻文院士救下,取名「淇淇」,飼養在了研究所裡,專家本來寄希望於能過人工繁殖,但22年的孤獨歲月裡,「琪琪」再也沒有等到它的同伴出現。
白鰭豚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恰恰也是長江的黃金水域,這裡經濟快速發展,航運極度昌盛,螺旋槳稱為了白鱀豚的噩夢,馬達的轟鳴嚴重幹擾了白鱀豚賴以生存的回聲定位,導致其不斷擱淺,在長江中遊有6%的白鱀豚死於槳葉,在下遊更是高達32%。
水體汙染也伴隨著經濟發展快速扼殺了白鱀豚的繁育能力,堤壩的修建隔斷了白鰭豚活動。為滿足航運需求,野蠻的水道清理等等,比如某部門在湖北省洪湖市燕窩鎮實施爆破清理,一個4頭白鰭豚的小群體全部被炸死,其中還有兩頭懷孕的雌豚!
短短數十年間,白鱀豚就走到了盡頭,人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過度捕撈、炸藥、電擊、滾鉤、投毒和迷魂陣等非法捕魚方法更使白鰭豚誤傷不斷。
例如:1978—1985年間有6頭白鰭豚死於炸魚;90年代,有40%的白鰭豚死於電動捕魚;1990年3月發現的一頭死亡雌性成年白鰭豚,身上竟纏有36枚滾鉤,令人震驚心痛!
如今,作為補救措施,長江休漁,保護環境成為新的主旋律,我們積極改變,然而,天鵝洲故道上,岸上麋鹿、水中江豚身影已經重現,可惜白鱀豚已經難覓蹤影,再也沒有回歸。
白鱀豚是第一個因人類滅絕的鯨類動物,也是50年來消失的第一種大型水生脊椎動物。
@「滅絕意味著永遠,瀕危則還有時間」,我們不能再忽視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扇銀山」,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人類不能再等待,需要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