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與中醫理論相通,氣功鍛鍊的調心、調息、調身,主要是在大腦主動的調控下,通過意念、呼吸、姿勢來調整臟腑機能,增強氣功功能,促使身體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育真氣的作用,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和開發智力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
《內功圖說》講:「天地本乎陰陽,陰陽本乎動靜,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在,乃得盡其天年」。
人體的生長和發育、生理和病理過程都是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人體內的臟腑、氣血、津液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而臟腑的功能,氣血的運行,津液的分布以及它們的其它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均可概括為陰陽的是否平衡和協調。
《素問》中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都說明維持機體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從生理生化觀點來看,人體內是存在著兩個矛盾而統一的對立面的,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可謂「陽」而後者可謂「陰」,對內臟等組織的調節作用正好是相反,但又是統一的,協調的,只有這樣才能使生命活動正常地進行,兩者調節平衡失調,則將導致生病。
又如CAMP與CGMP,前者可謂「陽」,後者可謂「陰」,兩者的生理作用又是矛盾而統一的,CAMP能促進脂肪分解,心肌收縮,平滑肌舒張,而CGMP能促進脂肪合成,心肌舒張,平滑肌收縮等等。
實驗研究初步證實,氣功對機體調節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陰陽學說認為動為陽,靜為陰,故練靜功時應該外靜內動,靜中有動;練動功時,應該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結合。
《靈樞·通天論》指出:「人有太陽之人,有少陽之人,有太陰之人,有少陰之人,有陰陽平衡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不等。」
因此練功時,應根據不同情況來選擇呼吸形式,守竅部位等辨證施功,這樣才能更好地使人體氣血和暢,陰陽平衡,以達到最佳功效。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