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不知你是否察覺到這樣的現象
我們被爆炸式發展的數據化時代所改變
我們變成了
不會提筆寫字的打字控
不出門叫外賣的宅家控
甚至未知領域的求知慾
持有觀望態度的聽說控
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人,比比皆是
這一變化,生活、思想已有所偏離
這一生,你所經歷的,只有這一次
花點時間,靜心思量
其中一定蘊藏著啟迪凡人的玄機。易經的來源,初心就是追溯本源,持有不偏不倚的文明態度。孔子五十歲接觸易經,感觸頗深。
我們將繼續深究《易經》
與君分享之,願你有所獲
朋友常常念叨的一句:「女人真麻煩,太善變了!堪比晴雨表,捉摸不透!」心裡泯然一笑,那是因為你還沒讀懂女人心。
Ta變的根源,始於機的產生。有太多我們看不懂、領悟不透的世道,但世道的背後早已有人洞察出本質。而這些人中,就有我們耳濡其名的孔聖人。
孔子結合史實和舊有文獻整理了《易》、《書》、《禮》、《樂》、《詩》、《春秋》等。在孔子整理的六本書中,所講到的君子淑女之道,家庭和諧之本,乾坤兩卦之象······都體現出了他們的共性:陰陽之道。
陰陽是中華傳統文化最核心的理念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日月、男女、高低、熱冷、喜悅憤怒、甚至一大一小都涵蓋在陰陽之中。陰陽可看作是易經的本源、本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
我們把時間拉回21世紀,家庭成員懂夫妻相處之道,對於經營生活、婚姻感情是很好的潤滑劑。而夫妻之道,運用易經思維就是「陰陽和諧之道」。夫妻之間不管誰是陰誰是陽,最重要的是清楚知道在哪個時點懂退避三舍或是奮勇向前,陽盛陰衰、陰盛陽衰的相處方式往往會出問題。
陰陽之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順應當下,通過調整、變化,保持陰陽調和的一致性。就像結伴同行,當你走得過快,對方就該調整自己的步伐並告知自己的情況,同步調、同頻率的節奏,才會皆大歡喜地抵達終點。其中,變化也是《易經》中最典型的標誌。
陰陽不平衡,產生了變化
帝王出巡、出郊獵遊、將軍遠徵等之前,會進行佔問。「易」研究的就是事物陰陽變化,變化之中尋求「機」,人們進而通過均衡、調整達到全新的平衡,以至趨利、和諧的狀態。
古人沒有天氣預報,如果明天要出遠門或打仗,而天氣看上去又無法判斷,那麼先算一卦,看看天意如何,以預測出行的吉兇。
現代人看來,「易」是非理性的迷信,但在早期佔卜社會,它是對世界萬物進行高濃縮地抽象化,放到今日是「最高級」的抽象理性玩法。
「易」把世界的抽象歸納為八種基本的概念,即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個基本概念每一種都代表著一類事物,比如乾,古人用它代表天、父、君、玉、金、寒、冰等等一切有陽剛、勁健特點的。到了近代往往也用它代表上級、領導、當官的等等。(具體可參照萬物類象)
運用這代表各種事物的八卦符號,兩兩一組,又組成64卦,這就是所謂「周文王演六十四卦」。
發展中,尋「不易」
在歷史長廊中,許多人喜歡讀歷史,但是也許有人會問社會變化這麼大、這麼快,研究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意義何在呢?簡單說,這些人並未領悟到「不變」這個層面,因為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其中的一些規律是不會變的,這就是讀經典、讀歷史的最寶貴收穫。
就像科學家在建立模型,作出實驗不斷驗證、推倒後,終於發現了其中的不變,這時他已經得了規律,「道」。道可理解為不變,如萬有引力定律。而這裡的「不變」,就可理解為《易經》中的「不易」。
《易經》除了充滿陰陽符號,它也是在描述哲學的書。「夫《易》,章往而察來,顯微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試圖描述事物運行的規律。
同時《易經》也是關於文化的書,可以助人了解中國文化最深處、最獨特的部分,從而對現實生活有所啟發。
耳熟能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出自易經中的乾卦;「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是出自易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只是我們作為普通百姓日用而不知。
淺薄一談,願今天您能有所獲。
玅生活願結有緣人
願更多人更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