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各大商場商品琳琅滿目,如何讓一些物品更容易被客人選擇帶回家,今天就給大家一個很好的營銷手法——〈折中效應〉
假如你去附近的超市買橙汁,有以下兩種價格和品牌不同打橙汁供你選擇,你會傾向於哪一種?
A)大湖牌橙汁,600毫升,12元
B)都樂牌橙汁,600毫升,25元
請用你的行動做出選擇。
現在如果換一種情況,附近超市有三種橙汁可供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
A)大湖牌橙汁,600毫升,12元
B)都樂牌橙汁,600毫升,25元
C)佛羅裡達陽光牌有機橙汁,600毫升,58元
你是否還會做出與前者相同的決定嗎?
結果表明:第二種情況下,選擇B的人數大大增加約70%,而選A為20%,剩下的10%選C。
這個現象在消費行為中被稱作:折中效應;當人在不確定情況下做選擇,往往更喜歡中間選項,因為它讓我們更有安全感,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不要以為你了解《折中效應》就不會受其影響,以自我為例。
有次我去理髮店剪髮,一進門服務員就很熱情的打招呼:歡迎光臨!
我禮貌的回以微笑,服務員接著問:您是理髮還是洗髮?——理髮。
服務員:您有熟悉的理髮師嗎?——我:沒有。
服務員:您需要什麼價位的理髮師?——我:有什麼價位?
服務員告訴我有38元、68元、98元、128元,同樣的我問他這四個價位有什麼區別?
服務員說:38元的事普通髮型師,68元由總監級理髮師,98元是從韓國回來的高級總監,128元是店長親自理髮
面對四個選擇,我感覺128元和98元明顯不靠譜,根本沒必要,我在考慮38元和68元之間的選擇時,我實在不好意思選擇最便宜的38元理髮,因為這樣不僅丟臉而且還對不起自己平時工作那麼努力,買東西就買最便宜的嗎?
於是我選擇了68元,這時我看到店員眼中閃過的一絲笑意,我也會心的笑了。《折中效應》在我身上也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