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肩凡有疾」或者「肩凡」,即卜辭中常見的疾病佔辭「禍犯有病」或者「禍犯」某病。它被中國甲骨學界稱之為一句甲骨文「成語」,因其在商王武丁時期的「賓組」和「師組」卜辭中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大約出現了六十餘次,所以,有關這句「成語」的解讀和爭論一直持續了八十餘年,總共有十多位頂級的古文字學家對此提出了超過十六種的釋讀意見。




既然是對一句古老的「成語」進行釋讀,當然要搞清楚「成語」中每一個字的含義。第一個字「肩」,是引起眾多歧釋的罪魁禍首,因為這個字本來就是一個「禍」字,或者被約定俗成地借用為「禍」字。甲骨文的禍字,象牛肩胛骨之形,寫法有一、二十種,但意思都是一樣的。大約人們認出了這個字所象形的就是牛肩胛骨,所以便分別釋讀為「肩」字、「克」字或者「骨」字。

第二個字「凡」字,或者說後來演化為金文的「凡」字,其實就是「範」字的本字。所謂範,指的是古人鑄造青銅器物時所用的沙型翻模架而已。於省吾先先說,此字應讀如「侵犯」之「犯」,真正的有見地。但不僅應讀如「犯」,其實在「肩凡有疾」中,「凡」(即範字)字本來就借用為「犯病」的「犯」字。

第三個字「有」字,實乃鳥獸蹄印之形,古文寫作「蹂」字,獸足也。借用為「有無」的「有」字。古人根據獸跡以斷判狩獵收穫的「有」和「無」,此乃「有」字之本源也。


第四個字「疾」,實乃「病」字,以「片」字為聲符,故不能讀作「疾」。甲骨文本身另有一個正宗的「疾」字,乃一人中箭之形,故疾者,急也。又何必非要將一個「病」字釋讀為「疾」?
綜上所述,所謂「肩凡有疾」這句所謂的「成語」,其實就是「禍犯有病」四個字的佔辭而已。所以至今,「犯病」二字仍然是我們常用的口話,其根本在此也。本人識讀卜辭,最在意其中的同音字假借,同音字假借是卜辭中極為普遍的現象,是不可以依照字的原義去生釋硬解的。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蔡哲茂先生,專門為「肩凡有疾」寫了一篇帶有總結性質的論文叫做《殷卜辭『肩凡有疾』解》。根據他的統計,放下最易懂的「有疾」二字不說,僅對「肩凡」二字存在的歧釋就有:
1、 郭沫若先生釋「肩凡」為「繇凡」,意思是「遊盤」,即「遊樂」?
2、 唐蘭先生釋「肩凡」為「攸同」,即「維同」?
3、 嚴一萍先生釋「肩凡」為「禍風」?
4、 饒宗頤先生釋「肩凡」為「禍重」?
5、 李孝定先生認為「肩凡」就是「骨痛」?
6、 丁驌先生認為「肩凡」就是「風溼痛」?
7、 柯昌濟先生認為「肩凡」就是「篤重」?
8、 劉桓先生認為「肩凡」就是「恫疾」是因疼痛而致疾?
9、 沈寶春先生釋「肩凡」為「骨骫」?
10、 姚孝遂釋「肩凡」為「骨凡」,指某種動作或行為,但並非「骨痛」?
11、 張玉金先生也釋為「骨凡」,即「毀壞安康而有了病」?
12、 裘錫圭先生釋「肩凡有疾」為「肩同有疾」,意義是「能分擔王疾」?
13、 宋鎮豪先生說「骨凡有疾」意指各式各樣的骨性疾病?
14、 林小安先生釋「肩凡有疾」為「果犯有疾」?乃卜問果真犯有疾嗎?
15、 蔡哲茂先生自己則釋「肩凡有疾」的意義是「克興有疾」,也就是說疾病狀況有起色,即病情好轉,所以也可以省略作「肩凡」,即「克起」之意?
16、 尼德衛認為「肩」字與「克」字意義相當,「凡」字要讀作「興」,是恢復健康的意思。
於是,有位叫做魏文成的先生聽聞上述十六種說法後,不禁大怒:罷了罷了,難道商代王族統統犯有骨頭痛、風溼病?就沒有其他的疾病?真是豈有此理!肯定搞錯了!
不幸的是,先生們真的是搞錯了。對戰爭和疾病的佔卜,是殷墟卜辭卜問的兩大重要內容。古人決不止犯有風溼病、骨頭痛這一類疾病,其他任何疾病對於巫師們來說,都認為是鬼神作祟的,所謂「肩凡有疾」就是「禍犯有病」的意思,又何必把這麼個簡單的事情搞的那麼複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