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不懂心理學怎麼行- 為什麼說家長過分的期望會壓垮孩子

2021-01-09 跟著Yummy學營養

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而追求優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正反兩面孩子本身就是弱小的,再加上種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自卑、脆弱和不安全的感覺,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精神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於是兒童就會下定決心擺脫這種狀態,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兒童努力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的目標就會定得越高,但是這些目標常常超越了他的能力範圍。由於兒童在幼兒時期常常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便使兒童產生了全能的錯覺,並設想自己將來也會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人。 一個6歲的兒童因為不會吹口哨而極其痛苦,可是有一天當他走出房間時,突然會吹了,他感到非常驚訝,並相信這是上天的傑作。可見脆弱感和想像自己是個大人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這在那些天生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身上表現地更為明顯。追求優越感與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比如嫉妒。

如果兒童渴望得到認可的願望過於強烈,那麼他往往就會產生嫉妒心理,這類兒童可能具有希望他們的競爭對手遭遇不幸的陰暗心理。他不僅懷有這種陰暗心理,還可能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刻意地給別人製造麻煩,甚至表現出明顯的犯罪特徵。他們為了證明、抬高自己的價值,會做出刻意詆毀中傷、羞辱對方的卑劣行徑,尤其是在眾人圍觀的公共場合。他自以為沒有人是能夠超越他的,因此無論是抬高自己的價值還是貶低別人的價值都無所謂。但是對於類似這種極力追求優越感的孩子來說,考試就成了一項不小的挑戰,因為通過考試,他們的無價值的地方就會輕而易舉地暴露出來。學校和家長都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但考試對不同學生來講意義是不同的。如果兒童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屢遭挫折,並因此氣餒,進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那麼他們在面臨新的情境時就會表現畏縮,而不是勇往直前。關於這一點的跡象,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遊戲、故事和歷史人物中有所察覺。小孩子都喜歡模仿孫悟空、奧特曼、超人,就是基於渴求力量的心理。許多成年人也會崇拜拿破崙。

兒童在追求優越感時會趨向於不同方向,由此大概可以將兒童分為下面幾類:一種類型的兒童會通過努力獲得成就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會用行動來爭取父母和教師的好感,也會將自己打理得整齊清潔,這中兒童屬于于心理健康的類型,但可惜這樣的兒童只佔少數。另一類孩子則是以超越別人為目標。這種追求的功利性過於強烈,但家長和老師卻經常忽略這一點,並總是習慣性地助長孩子的雄心,並鼓勵他們多加努力。但是,雄心太大會給兒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兒童為了在學校名列前茅而可能會花過多的時間在書本上,從而忽視了其他活動,這會導致其身心無法得到全面、健康地發展。還有一類孩子由於太過爭強好勝而發展出了愛嫉妒的性格特點,這在一個具有獨立的、和諧的人身上是不會出現的。這些兒童看到別的孩子獲得成功就會惱怒不已,當其他兒童處於優越位置時,他們的身體往往會出現頭疼、胃疼之類的症狀。當其他兒童受到表揚的時候,他們就會退至一旁悶悶不樂。他們背負了過多別人和自己給予的難以承受的期待,對這份期待感到激動和緊張,總是想著要超越別人。 生活中出現的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在遇到困難時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遠比馬上解決問題要重要得多。承受著不良心理負擔的兒童對困難的感受與心態輕鬆的兒童相比完全不同。兒童的爭強好勝會摧毀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將要面臨的困難。可見,對孩子過於熱切的期望是一件異常危險的事情。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質,要讓他們學到面對困難毫不畏縮,把遭遇的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的態度。 但不幸的是,在當今社會的浮躁背景下,學校和家長更關注膚淺易見的成就,而非全面徹底地教育和培養。但輕易獲得的成功總是短暫易逝的。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如果強迫他去學習,孩子就會被搞得不知所措,效果也不會理想。但是如果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輕視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優勢,而是要把這種優勢當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勵孩子爭取在其他方面也能取得成績。成績差的孩子,追求優越感的動力並不比其他人小,只是他們把精力全都放在了一些他們認為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成功的事上了,比如逃課、跟老師作對、拉幫結派。

但這些孩子並不是一無是處,家長尤其要意識到這一點,不要輕易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對他們失望時一定不要喪失理智,口無遮攔地說一些事後會後悔的話,比如說他們沒出息,或者罵他們笨蛋。當可憐的孩子到了學校後,發現家人的話被一一證實,而這些孩子自身缺乏糾正這種錯誤看法的判斷分析能力,因此,他們還沒有努力過就已經放棄了成功的希望。

家長除了一如繼往地給予他們關愛,還應積極地發現他們的特長,由此為突破口,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另外,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時刻謹記「過猶不及」這條古訓

家長刻意的教育是對孩子的一種特別關注,雖然比放任不管好,但這也經常將孩子推到被關注的中心位置。這樣一來,孩子會將自己當作一種被展示的試驗品,並將責任歸結在操縱者身上。當有困難和需要擔當責任時,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袖手旁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喜歡貓的家長,比喜歡狗的更會養孩子?心理學這麼解釋的
    幾日前就有心理學家指出,養寵物的人對待孩子大多更有耐心,關鍵時刻,寵物的存在能緩和家庭矛盾。而在孩子的教育上,喜歡貓的家長要比喜歡狗的家長更擅長教育孩子,至於背後的原因,心理學上是這麼解釋的,大家可以一起來討論下。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在這裡我想到心理學上一個名詞"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所以,家長們,不要再一直對孩子嘮叨了,讓孩子聽話的方式不是只有嘮叨一種。父母會嘮叨,多半是認為孩子不懂而自己是懂的,所以要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於是不停地給孩子說,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父母的嘮叨在無形中,已經縮減了孩子自主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做主的時間變少了。
  • 孩子會頂嘴是件好事嗎?家長有的放矢,孩子行不苟合!
    爸爸為什麼就可以只吃肉?"……爸爸媽媽不免為此擔憂,這孩子最近是怎麼了呀?剛這麼點兒大就學會跟大人頂嘴了,長大還管得了嗎?其實,據相關統計,孩子頂嘴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大約有70%的孩子都有過類似行為。現在的孩子,知識面都很廣,心理上的獨立性和判斷是非的能力也很強,所以說他們的"頂嘴"可能又包含著其他層面的意思。愛頂嘴的孩子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看小豬佩奇?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莉莉也陪著孩子看了一集,真的覺得囉嗦又乏味,搞不懂為什麼別的都不愛看,怎麼就這麼愛看這個動畫。要說現在最火熱的動畫片,無疑就是小豬佩奇了,特別是2歲左右剛開始學會看電視的孩子。究竟這部動畫片哪裡吸引了孩子呢?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看呢?本文將為各位家長解惑。
  • 放下焦慮的父母,才能夠看到孩子眼睛裡的光
    在《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中披露我國的兒童自殺率穩居世界第一,並且在報告中清楚地提到在我國每年有10萬左右的青少年選擇輕生,甚至於說每兩分鐘就要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於此同時有8個孩子在試圖自殺。在各種聊天交友網站中甚至還有青少年相約輕生的群組,大人們感慨「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可是與此同時卻對自身所給予的家庭教育毫無反思。
  • 孩子總和空氣說話?家長別大驚小怪,「假想朋友」了解一下!
    就像我們上面說到的,假想朋友主要兩種類型,一種是虛擬的,存在孩子的想像中,沒有實在物體寄託;一種則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被孩子賦予情感的客觀物體,如玩偶。事實上,假想朋友的出現是有原因的,家長不應該總是從表面上去制止孩子的行為,而是應該得多尊重、理解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情感表達和情感能力才是有幫助的。那麼,我們就來簡單地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總需要假想中的夥伴?要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呢?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這樣說,孩子以後會更出色
    生活中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最頭疼的問題莫過於孩子的頂嘴問題,其實很多媽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己家的孩子會經常和自己頂嘴。有些家長則會使用暴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家長每次打完孩子都會很後悔,不打孩子又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因此對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是非常苦惱的又無奈的。
  • 孩子不能慣?心理學研究:從小這樣慣,孩子長大更自信
    長輩傳授育兒經驗,經常說,孩子不能慣,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得多摔打,長大才能更皮實。嘟嘟平時主要是我帶,有時嘟爸會說,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慣著他吧。有時在姑姑家,兩個孩子搶玩具,嘟嘟受了委屈會生氣,自己跑出門,我去安慰他,姑姑說,別理他,不慣著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麼時候。
  • 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養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當今的許多的家庭,家長不懂或不注重感恩的本質教育,把孩子養育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這個「想當然」,是指想要什麼就得滿足什麼的索要心態。
  • 家長 你究竟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長帶不動孩子,不理解孩子,溝通出了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快樂、疲憊、無力,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苦苦掙扎著......    這是怎麼了?    記得當時,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和那些年輕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期望。
  • 孩子一聽到「蝙蝠」兩個字就害怕、大哭,家長該怎麼和孩子解釋現在...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蝙蝠的。就拿我們家孩子來說,一個小女生,一兩歲的時候給她玩橡皮蛇,她一點都不害怕。去年10月份,家裡飛進來一隻蝙蝠,她還說「蝙蝠好可愛啊……」為什麼朋友家的孩子會被蝙蝠「嚇哭」呢?主要是因為——害怕是可以「學」到的與老鼠害怕貓,羚羊害怕獅子這種「寫」在DNA裡的本能不同,人類的本能很少。
  • 李春祿:養成孩子好習慣家長鬚掌握一定心理學方法
    李春祿告訴家長要想獲得好習慣。當孩子表現出良好行為時,家長應該獎勵。核心點是:一是投其所好,其代表孩子,而不是家長。二是在最初階段要及時獎賞。三是在接下來的階段,不再及時獎賞,而是選擇間歇性獎賞。例如,出現幾次好行為,延遲獎賞(三天或幾天以後,給一個更大的獎賞),這樣會使良好的行為更加穩定,從而形成好習慣。李春祿提醒家長,獎賞不是只獎賞結果,更應該獎賞過程。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1. 道德意識的萌芽。有些孩子總是想通過別人的「壞」行為來表達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表揚孩子的舉報行為,可能會變相強化孩子的舉報行為。因為孩子們相信,打小報告能讓老師和家長留意到自己做「好孩子」和「遵守規則」,並讓他們的行為得到認可。3、正義感的驅動。
  • 「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這種教育方式,對熊孩子不起作用,對懂事的孩子來說會加劇他們精神上的壓力、自卑、內疚、甚至是負罪感,通過這些感覺來激發孩子的努力、感恩,其實就是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的一種行為。讓孩子對自己心懷虧欠,是一種軟暴力魚頭的故事:有一位媽媽,一輩子都只吃魚頭,把肉留給孩子。兒子小的時候問:媽媽,你怎麼老是吃魚頭呢?媽媽笑笑說:傻孩子,媽媽就愛吃魚頭。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常常有一些狡猾的女人會用這一招來降服那些優秀的男人。她們會誇大自己的痛苦和悲傷,目的就是博取對方的同情和關注。還有一種情況,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會在孩子面前表示出特別的失望或者嘆氣。雖然沒有嚴厲的批評孩子、打罵孩子,但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更可怕的打壓。那意思就是說你這種樣子我真的非常失望、太傷心了。
  • 孩子學「拼音」,家長要「拼命」?用好這3招,讓孩子輕鬆學拼音
    隔壁家的孩子幼兒園讀的就是示範類的學校,拼音一點都不教。鄰居剛開始不放在心上,覺得沒多大事,反正小學還會教。可是,小孩上了課回來頭暈腦脹,哭著說老師講的她聽不懂,旁邊的同學都會,據說是之前已經學過了。小孩心理落差很大,因為小學要學的東西比幼兒園難太多了,而且旁邊的同學懂得比她多、學得比她快,小孩覺得自己笨,變得牴觸上小學,想繼續讀幼兒園。
  • 孩子乖巧懂事,家長別急著高興,這類孩子長大後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有句話是這樣的說的:」有的人一生都被自己的童年治癒,有的人卻用自己的一生來治癒自己的童年。」每個家長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很少讓家長操心。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越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們的長大後心理就越容易出現問題。丹丹的女兒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聽話懂事。
  • 孩子成績下降就無藥可救?家長高期待需調整,失敗是成功之母
    孩子一旦降生,父母就賦予給孩子不同的理念,有些家長甚至把自己的所有期望都背負到了孩子身上,大有「你必須成功」之勢,否則孩子就會被埋沒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尤其是表現在學習成績方面,當孩子拿著一張不及格的試卷回到家時,迎接他們的多半是父母的批評教育,輕則被批評一頓,重則拳打腳踢。
  • 小學孩子遵守習慣不同,老師說,紀律意識從一歲多就要培養了
    一位做五年級班主任的老師有天吐槽,說班裡個孩子上課的時候不停地說話、搗亂,不遵守課堂紀律,嚴重影響了其他孩子聽課。當跟孩子家長溝通此事時,該家長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吧,我回家跟孩子慢慢談談這件事。」這位班主任這位母親不急不滿地態度,以及提到兒子那一臉寵溺的樣子,他就能大致猜出,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如此不遵守課堂紀律了。
  • 「姥姥,奶奶說你怎麼總來蹭飯」孩子的無心之說,讓姥姥落淚!
    但是寶寶2歲後,姥姥的身體大不如前,照顧孩子的任務就轉交給了奶奶。孩子對於2歲前的記憶自然也就變得模糊了,因為每天都與奶奶接觸,孩子表現得和奶奶更親近一些。雖然姥姥身體不好,但是對於孫子的喜愛卻絲毫沒有減少,經常會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來到同事家看孩子。一天,一家人吃完飯後,孩子突然指著姥姥說:「姥姥,你又不是我們家人,奶奶說你怎麼總來蹭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