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為所用晶片受到美國封鎖後,「晶片」產業似乎不單純是一個產業,更承擔了國家的榮譽。近日,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芯恩)控股股東的變更再次引起行業和投資界的關注,青島市五朵金花之一澳柯瑪集團完成入主。
青島微電子創新中心入駐中科院青島EDA中心。資料照片
青島布局晶片產業已久,成果可圈可點,青島惠科晶片項目將在年內投產,中科院青島EDA中心也逐步形成了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虹吸效應……更為明顯的是,最近兩年,島城企業品牌海爾、海信也在晶片領域加大投入,愈戰愈勇。
目前,山東晶片產業在全國的排名在第十左右,這和山東經濟總量居全國三甲的位次不大匹配。青島目前在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方面並沒有精準的數據,不過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方面青島的呼聲很大。
澳柯瑪控股芯恩
資本運作助推晶片生產
為了加快青島芯恩項目的推進速度,我市進行了積極的資本運作。
前不久,青島芯恩完成新一輪股權變更,青島澳柯瑪雲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柯瑪雲聯)成為青島芯恩控股股東,直接持有公司57.1%的股份。澳柯瑪雲聯是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企查查信息顯示,澳柯瑪雲聯剛剛設立,設立日期為今年9月1日,由澳柯瑪集團100%出資,最終實際控制人為青島市國資委。
青島芯恩由張汝京創辦。張汝京是全球範圍內華人在晶片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曾在世界各地創立過多個晶片製造廠,也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青島芯恩成立於2018年4月,張汝京全身心投入,致力再次打造晶片王國。
從多家巨頭持股到再次回到政府手中,澳柯瑪等國資企業融入晶片產業的背後,是青島政府希望用資本助推青島芯恩晶片項目的加速推進。
今年4月,青島市國資委等五部門印發實施《市屬企業加快布局「新基建」實現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行動計劃梳理了青島數字園區項目的布局,提出積極參與市北區大數據產業園、嶗山區青島芯谷、即墨區青島(芯園)半導體產業基地、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高新區軟體科技城等區市和功能區數字園區建設運營,助力青島市數字經濟和產城融合發展。
行動計劃還提及了青島芯恩項目:澳柯瑪集團加快芯恩(青島)集成電路項目建設投產,開發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整體水平。
一直非常低調的澳柯瑪,也許在劃出自己產業的「第二曲線」之後,將不再低調。
巨頭企業頻頻加碼
加速補上「缺芯」短板
在青島本地,對晶片具有大量需求的家電產業力量雄厚,除了澳柯瑪還有青島海爾、海信這樣的電器領軍企業。據了解,海爾、海信已布局晶片產業多年。
海信晶片。資料照片
早在2019年7月,海信電器聯合青島微電子創新中心,投資5億元成立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超高清智能電視SoC主晶片及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的研發推廣。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海信電器控股,整合了海信的晶片研發團隊、此前海信收購的東芝電視晶片研發團隊,以及宏祐圖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團隊和業務。高端智能電視晶片的國產化,將有利於電視製造成本下降,有利於企業運營。同時,企業採用自主產權的高端智能電視晶片,將有利於根據市場需求設計和開發差異化產品。
海爾旗下的金融投資板塊,也涉及到了多家晶片企業,雖然佔股比例不高,但從頻頻出手的舉動看得出海爾對該產業的重視程度。早在2018年,海爾電視板塊就發力硬體配置,超前布局128G大存儲、搶佔全球第一顆12納米超級晶片。
青島芯多足鼎立
集成電路產業鏈初成
近10年來,青島市晶片相關企業年註冊量逐年攀升,相關企業總量較10年前增加了兩倍。根據工商登記,截至10月30日,青島市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晶片相關企業近600家。
地處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青島芯恩集成電路項目於今年8月份開始試生產,該項目頭頂著「全國首個CIDM集成電路項目」的光環。此前的2020年4月,富士康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也正式落戶青島,著眼於5G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晶片業務,項目計劃於今年開工建設,2021年投產,2025年達產。
由深圳惠科投資有限公司與青島市即墨區馬山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的青島惠科晶片項目將在年內投產。作為重點引進的集成電路製造項目,青島惠科晶片將建設國內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功率器件生產基地。
2018年成立的青島微電子創新中心已經入駐了中科院青島EDA中心、青島芯谷·美國高通·歌爾聯合創新中心、歌爾微電子、大唐半導體、矽昌通信、矽立科技、宇芯智能、展誠科技、鐳測創芯、青軟晶尊、山東炎一、雲威半導體、矽科微、華芯微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了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虹吸效應。
數據顯示,青島市目前有超過800家經營範圍含「晶片、集成電路」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晶片相關企業。從區縣分布來看,西海岸新區擁有數量最多的晶片相關企業,共有近300家。
我市某半導體企業車間內。資料照片
「芯」競爭,青島當提速
做強做大還需奮鬥十年
「晶片行業屬於高技術行業,也是高壁壘行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不會受制於人。」青島芯恩創始人張汝京曾表示,加快發展晶片事業是決勝未來的必然要求。
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1.3萬億元,進口集成電路產品價值則超過2000億美元,仍然是我國第一大宗進口商品。為了發展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國內多個地區都在努力,而青島也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嬗變。
一旦集成電路產業從上遊到下遊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將發揮聯動作用,帶動我市科技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一切都還是開始,剛剛完成從零到一的跨越。」張汝京曾表示說:「雖然和國外相比差距沒那麼大,但未來想要做大做強,對比三星、京東方等企業崛起的歷史,可能還需要5至10年的奮鬥。」
晶片產業十分複雜,包含晶片設計、製造、封裝、銷售等諸多環節。目前,能夠打通晶片產業全流程的廠商屈指可數,大多只具備某一環節的能力,這也意味著晶片行業依然具備著產業整合創新的空間。
山東是製造業大省。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晶片產業在全國的排名在第十左右。這和山東經濟總量居全國三甲的位次不大匹配。從這點來看,山東尤其青島需要在晶片產業領域加把勁。(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