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北宋大才子蘇軾,一生當中有過許許多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他的詩以放蕩不羈,瀟灑個性,渾然天成而出名。不僅絲毫不矯揉造作,而且還時時刻刻與自己的心境聯繫在一起。比如這一首《定風波》,雖然說是在路途之中遇上了大雨,但是蘇軾卻沒有表現出一種失落的心境,相反他卻感到異常的慷慨。這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代文豪的開闊胸襟。
蘇軾不僅在詩詞歌賦上十分有名,他的畫作同樣也造詣極高。只不過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先知曉蘇軾的詩詞,因此這才對蘇軾的畫作並不了解。蘇軾的畫與他的詞一樣,灑脫飄逸,不受到凡塵俗世的影響。有北宋一朝文人特有的神韻,觀賞越久,就越能讓人的心靈受到積極的影響。
與蘇軾的詞不同的是,蘇軾的有一些畫作並沒能流傳下來,就是流傳下來的一些畫作也往往命運多舛。比如我們下面要介紹的這幅畫作,就有著非常傳奇的經歷。這幅畫作是究竟是哪一幅呢?
實際上,這就是蘇軾的傳世畫作《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一、先假後真的古畫鑑定
1982年,在吉林省開展了一場史學討論會,在這場會議當中,吉林省史學會的副理事長劉廼中先生與當時在場的許多歷史專家學者們,一起熱情地探討著在史學研究上的一些問題。此時雖然吉林省已經被白雪覆蓋,但是室內的氣氛卻一次又一次的達到了高潮。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們,不亦樂乎的討論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議題。
在這場討論會當中劉廼中認識了一位歷史老師,他的名字叫做劉剛。這位歷史老師在這場討論會當中發言並不多,也並不積極,但是表現出一種十分強烈的對劉廼中先生的興趣,於是兩人便因此相識成為了朋友。
其實劉剛之所以對劉廼中先生十分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他想起劉廼中先生幫他一個忙,這便是幫他鑑定一幅古畫。
在劉剛的家裡,有著一幅祖傳的古畫,據說是蘇東坡的真跡。既然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劉剛本來不應該對這幅畫的真假產生懷疑。然而劉剛卻鬼使神差的在幾年前找了一些文物鑑定專家對這幅畫進行了鑑定,鑑定結果讓劉剛無比的失望,因為專家們認為劉剛祖傳的這一幅手絹,並不是文豪蘇軾的真跡。
本來不鑑定還好,這一鑑定讓劉剛頓時覺得心裡非常難受。在沒有鑑定之前,劉剛一直認為這幅從他父親手中傳下的畫應當是真跡無疑。然而在鑑定之後,劉剛的心裡頓時涼了一大半,既然專家說是假的,劉剛也不好反駁。
不過,劉剛也並不想就此死心,他還是認為自己的父親應該不會欺騙自己。於是劉剛這才來到了這次討論會,並誠心邀請劉廼中先生去到自己的家裡,替自己看一看這幅古畫。劉廼中先生對於這位新認識的朋友也沒有含糊,當場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跟劉剛約定了具體的時間。
好不容易等到了約定的時間,在經過一陣寒暄客氣之後,劉剛將自己家中的這幅手卷攤開在了劉廼中先生的面前。在這幅畫卷展開之後,劉廼中先生立刻就被這幅古色古香的畫給深深的吸引了。
經過一番細緻而專業的觀察與鑑定,最終劉廼中先生得出了結論,那便是劉剛手中的這幅畫,應當是蘇東坡的真跡無疑,可以說是失傳多年的國寶。因為不論是古畫上的渾然天成的字跡,還是那一道又一道各個收藏名家的印章,都足以說明這幅畫應當是一幅真跡。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廼中先生還邀請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金意庵先生一同來欣賞這幅畫,在看過了手卷之後,金意庵先生同樣認為這幅手卷應當是蘇東坡的真跡。
經過兩位專家的鑑定與考證,他們認為劉剛手中的首卷正是蘇東坡的名畫《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那麼,這幅畫又是怎樣落入劉剛的父親手中的呢?
其實,這還與中國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有關,劉剛的父親是在溥儀的偽滿皇宮當中得到的這一幅古畫。
二、古畫多舛的命運
公元1049年,由於北宋朝堂上的爭端,蘇軾被貶到了嶺南。在前往嶺南的路途當中,蘇東坡的內心抑鬱不平,當時正值宋仁宗當政,朝堂之上,意見紛紛不斷,蘇軾由於敢於直言,因此受到了多番打擊,最終被貶出朝堂。就在旅途當中,蘇軾在河南的一間客棧裡揮筆畫下了這一幅畫。
這幅畫在蘇東坡離世之後便一直在民間流浪,被不少的收藏家當成寶物收藏了起來。這幅畫先後被明朝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等人收藏過。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時期,由於乾隆皇帝酷愛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因此這幅畫被乾隆皇帝收入了清朝大內之中。
1840年之後,清朝逐漸走向衰落,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滿清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徹底滅亡。不過由於此時溥儀仍然擁有居住在紫禁城的權利,因此這幅畫也被好好的保留在紫禁城當中。可惜後來由於馮玉祥將軍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於是這幅畫也就跟隨著溥儀流落到了民間。
後來日本佔領了東三省,在這一地區建立偽滿國,並邀請末代皇帝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由於內心對中華民國的仇恨,因此想要藉助外邦人之手幫助其復國,於是他便帶著這件寶物,去往了在東三省的偽滿洲國皇宮當中。
不過,溥儀這一做法無疑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是站在人民對立面上的行為,因此不可能得到成功。在日本人戰敗之後,偽滿洲國這一偽政權也很快被推翻。得知大勢已去的溥儀,不想落入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於是溥儀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顛沛流離,輾轉四處,溥儀自身都難保,更不可能帶著這些寶貝。
事實上,溥儀出逃的時候隨身攜帶的行李十分的稀少,他從紫禁城當中帶去的寶物,有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當時的偽滿皇宮當中。在溥儀逃走之後,負責駐守偽滿皇宮的那些士兵,便開始對這些寶物下手,他們直接將溥儀帶去的這些寶物收入囊中。說他們是在偷竊,倒不如說他們是在明搶。
劉剛的父親名字叫做劉忠漢,他在當時的一片騷亂之中,順手便將這一幅古卷帶走。為了防止日後被人追查清算,於是他便將這2張看似「廢紙」的古卷交到了劉剛母子的手中,並仔細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保存。
在劉剛得知這幅畫是真跡之後,他十分的高興,並當場作出表示,他要將這幅國寶上交給國家,就這樣在金意庵先生的聯絡之下,1983年蘇東坡的這一卷真跡,正式被吉林省博物館收藏。劉剛得到了吉林省博物館,獎勵給他的19000元人民幣,這也算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小結
蘇東坡的命運,古畫的命運,和中國的命運,就這樣被巧妙的聯繫到了一起。蘇東坡在他被貶時創造了這一幅畫,創造了一幅珍貴的文藝精品,而古畫的命運讓人感到揪心,這與中國的國運息息相關。
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目前在全世界還流散著許許多多中國的文物,希望有一天祖國強大起來,能夠將這些流落異國他鄉的寶物,再重新收回中華這片古老的大地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