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 接力社推出新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4月17日,由接力出版社主辦,北京動物園協辦的「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新書發布會暨攝影作品展啟動儀式」在北京動物園科普館召開。本書作者蒂皮特地從遙遠的非洲發來新書寄語:「在我還小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可以證明,我們和動物,甚至是那些令人驚異的動物能結下真正的友誼。人類永遠不應該離開我們的動物兄弟,不能脫離我們的動物大家庭。世界上的所有小朋友都應該一起努力,傳遞動物們的訊息。一直以來,它們都想讓人類聽聽它們的聲音。」
發布會現場照片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由當年年僅10歲的蒂皮創作,攝影師父母阿蘭·德格雷和茜爾維·羅伯特共同拍攝作圖,講述了蒂皮出生在非洲納米比亞,從小跟隨拍攝野生動物的父母在叢林長大,和野生動物朋友親密相處的故事。書中的蒂皮坐在鴕鳥背上玩耍,親大象哥哥的鼻子,和花豹一起散步,跟著狒狒爬樹……在130多幅原生態照片裡,我們感受到蒂皮和每一個野生動物的真實友情,以及野生動物的友好和靈性。蒂皮會用眼睛和動物說話,會和動物玩耍的情景深深打動了全世界的大小朋友,讓我們看到人和動物的交流是生命的本能。
把嘉賓變成了「動物」,把嘉賓發言變成了動物交流會
本次發布會邀請到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主持人李潘,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非洲野生動物攝影師鄭洋,特級教師李懷源,中國文化研究者、非洲友人Rathane Nikita,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北京動物園副園長張成林、犀牛飼養員趙晉元等嘉賓出席發布會,並作了精彩的發言。
接力出版社不僅將發布會開進了動物園,就連發布會的形式也非常特別,令讀者興奮不已。在場的每個朋友將自己想像成一種動物,隨後所有人手牽手,一起歡呼:歡迎來到動物世界!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午後,大家和身邊的「老虎」「花豹」一起展開一場生命交流會。貼合「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的發布會主題。令人驚喜的是,在場的所有嘉賓均保有一顆頑童之心,在主持人介紹嘉賓入場時,以央視《讀書》欄目主持人李潘為首的「動物代表們」紛紛學起了動物的叫聲。一時之間,動物園的遊客們還真的以為長頸鹿、金絲猴、綠孔雀、大象開起了「動物交流會」。據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接力出版社聯合北京動物園還將舉辦為期兩月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聯合攝影作品展,持續向愛動物、愛自然的大小朋友科普人與自然、人與動物應和平共處的理念。
全新完整版「新」在何處?33位非洲朋友自發為其宣傳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兒童文學作家 白冰
白冰總編輯首先發言,他分享了《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出版的故事,他表示: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在法國出版後,被譯成中德日英各種語言,在二十幾個國家地區發行。簡體中文版列入教育系統推薦的書目,發行了至少100萬冊。可以說它是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的一本書,在編輯策劃本書的過程中,還有著33位非洲朋友對本書印象深刻,自發為本書義務宣傳,還錄製了視頻。
說到全新完整版的「新」,白冰表示:文本邀請了傅雷翻譯獎得主袁筱一重新翻譯,邀請動物學專家張勁碩、楊毅做了全書的審讀工作。另外還增加了序言、譯後記,收錄了蒂皮關於新版出版對中國小讀者說的話。在版本上,儘量努力還原精美攝影照片的色彩,給讀者更大的視覺衝擊。用紙上,從有光銅改為了不傷眼的無光銅。內容排版設計上還參考了法國的原版書,在符合兒童閱讀趣味和閱讀習慣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創新設計,最大尺寸的還原原圖。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圖書立體封
白冰總編輯在現場宣布了一個好消息,《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首印數量為30萬冊,蒂皮在中國的魅力依舊無可抵擋。白冰總編輯還溫馨提示廣大讀者認準正版《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正版封面貼有防偽標,掃描二維碼辨別正版,每本書都有一個唯一碼。
小朋友愛動物的意識都是從啟蒙階段培養的!
身為動物生命交流會的「老大」,北京動物園副園長張成林做了精彩的歡迎致辭。副園長張成林表示,本次「動物交流會」對他的收穫非常大。不僅是認識了蒂皮和她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認識了很多愛動物的朋友,更讓他意識到,雖然動物園是動物保護的基地,是孩子認識動物的基地,但書本可以讓孩子認識動物、愛護動物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北京動物園到現在113年了,這裡面有很多愛護動物,認識動物的故事。小朋友愛動物的意識都是從啟蒙階段培養的。
央視主持人李潘,和小蒂皮再續十年之緣
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主持人李潘與大家分享了自己以及《讀書時間》《半邊天》等欄目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的十年之緣。原來,早在十多年前,李潘便分別對話過小蒂皮和母親茜爾維,就蒂皮的經歷、蒂皮的教育、本書的出版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採訪。李潘回憶道:書中的蒂皮就像一個野孩子,在動物背上狂奔,抱著大象哥哥阿布,她的生命是奔放的,是狂野的,是毫無節制生長的,有一種非常強的生命力。但到城市裡的蒂皮反而很拘謹。給我的感受是她屬於草原,屬於非洲,屬於遼闊的曠野,不屬於鋼筋水泥的城市。
採訪過蒂皮及其母親的李潘還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即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定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李潘表示:如果沒有她的爸爸和媽媽,蒂皮可能就不是現在的蒂皮,她有可能就是巴黎普普通通生長的一個孩子。因為父母都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常年在非洲工作,和野生動物一起生活。在這樣特殊和特別的環境裡才誕生了蒂皮,塑造了蒂皮。從這個意義上說,從父母教育的意義上說,蒂皮不是野生的,蒂皮是父母教育出來的。因為一般的父母怎麼可能把孩子扔在曠野中隨大自然生活,和猛獸在一起呢?
我們和動物是朋友的觀念,深深印在非洲文化之中
發布會現場還邀請到一位特別的嘉賓,她就是中國文化研究者,來自非洲的Rathane Nikita.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Nikita表示,《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非常的親切、自然,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博茲瓦納,尤其是書中還多次提到博茲瓦納。Nikita也即興向我們分享書中布須曼人的神秘奇事。本書讓她回憶起了小時候常常在家的河對岸看到的成群大象。如果有一天她看到大象的數量少於10頭,反而會覺得十分不習慣。
在非洲,人類和動物是朋友的觀念,深深印在非洲文化之中。Nikita說:博茲瓦納的小朋友長大後,父母會教我們一些不同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和它們相處。比如說我開車的時候看到大象要過馬路,我必須讓它先過,否則它會生氣,然後會傷害我。每個非洲人,與生俱來都有很強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博茲瓦納,甚至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習俗,很多都和保護野生動物有關。就好像中國的56個民族一樣,博茲瓦納也有不同的族群。每個族群有著不同的圖騰,一個圖騰就代表一種野生動物。我們是絕對絕對不能吃掉代表自己民族圖騰的野生動物的。儘管圖騰文化是很早以前的傳統,但到目前為止,博茲瓦納人仍然保留了這個習慣,我們以野生動物作為我們的信仰。在當地,政府會修建大量的國家公園。一來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二來這也是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
呼籲更多人親近自然,關心人類的命運共同體
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也受邀來到發布會現場,他與在場的小朋友們親切互動,並分享他遠赴非洲的經歷:「自2014年以來,我已經遠赴非洲18次了」。他分享了自己置身於非洲大地的神奇體驗:「當你從天空鳥瞰非洲大地,才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廣袤無垠,你的眼前沒有任何障礙物,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角馬、斑馬以及其他的各種動物就像小螞蟻一樣,一望無垠的草原和遠處的天邊形成了一個天際線,美得壯觀!」
張博士稱自己與《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於2002年在北京麋鹿院見到了蒂皮本人,有感於蒂皮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和擁抱自然的狀態:小蒂皮的放蕩不羈、自由奔放象徵著我們內心深處的精神訴求;她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更是我們今天「久在樊籠裡」的人類希望重新回歸自然、找尋自我的一種終極追求……
出於對《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的喜愛,張博士為新書傾情作序,呼籲更多的小朋友向蒂皮一樣親近動物,親近自然:「《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會給我們所有人一種回歸自然的衝動,當你看到小蒂皮和野生動物這麼零距離的接觸,你會發現自然界絕不僅僅是我們人類自己,還有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靈。當我們擁有一顆善心去欣賞、觀賞和了解野生動物,當我們留心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一鳥一獸,我們才是完整的,我們才能反過來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萬物。」張博士提出的這個議題,關乎的絕不僅是我們自己,還關乎人和自然究竟應該如何相處,關係到人類的發展,這是一個終極的問題。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夠重視起來,關心我們人類的命運共同體。
環保組織發聲: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做自然的朋友
自然之友是國內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提倡以自然為友,尊敬生命萬物。今天,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也來到現場。他的發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他講到自然之友創會的會長梁從誡先生,梁先生及其夫人曾在北京見過蒂皮,相談甚是投緣。
張伯駒先生還向大家介紹了自然之友正在用各種方式,在雲南、青島、福建、東北等等各個地方保護野生動物的家園。他專門提到了我國的一種瀕危動物——綠孔雀。「現在在中國的綠孔雀不足500隻,中國的大熊貓有多少呢?已經超過了1500隻,所以說綠孔雀是極危動物,這種孔雀只在雲南一個地方分布了。」他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對綠孔雀的保護工作。他表示,除了自然之友以外,還有很多野生動物專家、很多雜誌期刊和很多的媒體朋友都在默默地獻出自己的力量。其實,關注也是一種保護。他和在場的觀眾提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祈求:「我們是一群希望失業的人!如果自然之友的工作者有朝一日能夠失業,那代表我們的野生動物已不再受到威脅,那代表當我們推開窗戶時外面是藍天而不是霧霾。」
他呼籲,如果有更多的人能真正關愛我們的野生動物,有更多的人在做出每一個選擇的時候考慮到我們的地球家園,考慮到人和自然的關係,那我們所在的星球將會大不一樣。我們都應該學習《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學習生命之間的尊重與平等。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蒂皮一樣用點滴行動參與野生動物保護,但關注也是一種保護,我們可以從最微小的改變開始!
我用照片記錄非洲大地之美
野生動物攝影師鄭洋常年奔赴非洲拍攝當地的野生動物,通過一張張精美的照片,他向我們講述了黑犀、角馬、長頸鹿、斑馬、白鸛等動物的生存狀態,向我們展示了非洲大草原的壯闊美景。他向在場的觀眾傾吐心聲:「其實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享受拍攝的過程。有時當我看到美麗的景色會有特別的觸動,那個時候我會選擇先不去拍攝,而是把相機當成望遠鏡來用,好好地享受當下這一短暫又永恆的美好。」
鄭洋還與我們講述了他拍攝落日的秘訣:「這是我拍攝的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日落。如果各位想去海邊拍攝日落,遇到有雲彩的情況不要在太陽落了以後你就走了,如果再等上10分鐘,太陽的餘暉會返上來,而且沒有特別亮的光影響你的視線,這個時候拍攝的照片才是最美的,往往你多等這五分鐘,就收穫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他也分享了閱讀《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的感受:「蒂皮的書我是在2003年看到的,看了以後覺得非常感動,感動何在?因為我們不可能和野生動物有這麼近距離的接觸。我羨慕她那樣一種生活。正是因為這本書,還有我小時候一些經歷對我的影響,讓我走上了自然攝影師這麼一條路,到現在已經拍了十多年了。真的很感謝這本書,帶給我如此深遠的影響。」
讀一本好書,寫自己的故事
教育專家李懷源上來就提問在場的大小朋友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去過非洲,又特別想知道蒂皮和野生動物生活的場景,怎麼做?那就通過書,書是人看待世界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跟隨小蒂皮去看我們所不能經歷的世界。李懷源老師用「讀書三步法」和現場的大小朋友分享如何更好地讀《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一書。蒂皮和野生動物的相處是一種神奇的交流方式,而讀書也是一種交流方式,和人交流是我們的本能,和動物交流是我們的本領,我們都是從叢林中來的,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潛意識裡都想回歸叢林,嚮往大自然,但是因為工作和學習,我們只能讀一讀蒂皮的故事,羨慕她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相親相愛。他希望,通過《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可以激發更多的小朋友,去寫自己的故事。
給動物一個最舒適的家
北京動物園是中小學生動物教育基地之一,北京動物園犀牛飼養員趙晉元現場為大小朋友揭秘他是如何和犀牛交朋友,和犀牛交流的故事。全世界犀牛一共有五種,亞洲有三種,分別是印度犀,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非洲有兩種,分別是黑犀和白犀。趙晉元最重要的朋友是一頭白犀牛,作為動物飼養員,要想和動物交朋友,他說,一定要做到三點,那就是要給動物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設計豐富的野外元素,增加動物的生活樂趣。而這一切,又是建立在人和動物平等交流,和平共處之上的。趙晉元還和大家分享了他如何在端午節想方設法給他的好朋友白犀牛包粽子的照片,當現場的朋友看到趙晉元的粽子照片時,都忍不住笑出聲和鼓掌,為他對動物朋友的真誠付出,為他嚴謹對待生命,尊重生命。趙晉元和他白犀牛朋友的故事真讓人羨慕呀!
隨著九位嘉賓分享結束,發布會進入了另外一個高潮,《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攝影展啟動儀式開啟,所有嘉賓老師上臺,宣讀他們的環保宣言,體現了他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決心。「人類永遠不應該離開我們的動物兄弟,不能脫離我們的動物大家庭!讓我們團結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動物兄弟吧,共同保護這個珍貴又美麗的星球吧!」
發布會結束之後,接力出版社還特別為在場的朋友安排了一個特別節目,那就是由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先生,帶領現場的大小朋友一起去遊覽北京動物園。張勁碩給大家普及北京動物園的歷史故事,園區裡動物的分布情況,最後帶領大家去非洲動物區、長勁鹿館和鹿苑,詳細為大小朋友講解裡面的每一種動物,為大家普及了很多動物科普知識。看到這麼多熱愛動物的小朋友,張勁碩還特別邀請小朋友去錄製他的正大綜藝節目《動物來了》,期待下次能在節目裡看到我們的小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