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黃付平
今年36歲的徐光妮,是福田區紫飛語特殊兒童康復中心主任。如今,已從事自閉症兒童康復工作14年了。
寒來暑往,徐光妮直接治療的個案家庭達上百個,成為自閉症孩子們眼中不老的「妮妮姐姐」。
年輕姑娘勇戰世界難題
頭一次聽說自閉症這個詞,徐光妮準確地記得是2003年某天報紙上看到的。「當時我覺得特別震撼,從沒想過世界上會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擁有清澈的雙眼,卻冷若冰霜,從不與你對視;他們擁有靈敏的聽力,卻對父母的呼喚充耳不聞」。
當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這樣一群孩子時,天生喜愛孩子的徐光妮內心有著難以言說的心疼。年輕的她決定,要和自閉症孩子一起挑戰命運。在她看來,這是可以戰勝的科學難題。那一年,河源姑娘徐光妮22歲。
只是,現實遠比想像中更考驗人的意志。最初,徐光妮的工作進展得相當不順,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遭遇孩子的不領情。
「那時,我只有一個執念,就是不管多苦多難,我都要努力,再努力一點。」憑藉這份信念,徐光妮逐漸開始被孩子們接納,也在教學過程中收穫成長。一向堅強的她,在自閉症孩子第一次開口叫媽媽時與孩子的媽媽抱頭大哭。
回憶起過去,徐光妮淡然而平靜。徐光妮告訴記者,曾經,她也因孩子半年學不會「西瓜」的發音而灰心洩氣。最後,她研究變化很多種不同的教法,最終讓孩子明白了什麼是西瓜;也因機構舉步維艱,付不出工資想離開,但最後卻選擇了少領工資少花錢的方式留了下來;也曾因孩子情緒失控發脾氣,抓住她頭髮扯下大片頭皮而委屈流淚……而更多的時候,徐光妮是會心微笑的,在某個孩子聽到呼喊,將視線轉向她的瞬間;在孩子經過康復成功入讀普通小學的瞬間。
十四載潛心鑽研薪火相傳
這一牽手,便是14年,從未放開。
從初出校門的懵懂少女,到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還在坐月子的徐光妮說,2005年參與發起創辦紫飛語之後,自己累過、哭過,倦到極時也打包好行李想要逃離,千回萬轉卻始終難捨孩子無言的依賴、家長殷殷的期盼,艱難中選擇了堅持,堅持,再堅持。而這份堅持最大的能量,還是來自家人的鼓勵和理解。
2011年,尚在哺乳期的徐光妮只身前往北京參加兩個月的專業培訓,就是為了用更專業的方式來愛自閉症孩子。無數個周末,徐光妮都是在專業培訓學習課程現場度過,而很少有足夠的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
徐光妮說,目前對於她而言,最迫切的是想要將親身體驗過的好方法、好理念帶給老師和家長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閉症孩子的命運。為此,加班熬夜梳理資料,舉辦無數場教師培訓和家長分享,都是徐光妮的日常。在每次講解中,她都細心地反覆示範,手把手地教老師家長們進行行為觀察記錄分析和矯治塑造。而這些,都是幫助自閉症孩子重返社會的必修課。據不完全統計,14年間,徐光妮直接治療的個案家庭達上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