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建國門附近上演一次「無人超市」實驗。沒有收銀員,是否付錢、付多少錢,顧客自己看著辦。結果讓人心酸:「不付錢」或「少付錢」的情況頻頻出現,以至於實驗僅一天便匆忙收場。
然而這種「實驗」已經在各大高校興起有些時日了,而且有一個更直入主題的名字——「誠信商鋪」。不同的是,它們正在逐漸「走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化專業的劉宗在學校創辦了一家「誠信商鋪」,經營礦泉水及各類文具。開業一年多以來,這家「無人看管」的小店銷售額已突破10萬元,盈利高達3萬餘元。
華僑大學的「誠信礦泉水驛站」項目也辦得紅紅火火。截至今年5月,累計銷售人次達69476次,月盈利額也穩定在2000~3000元之間。
前不久,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針對大學生做的一項關於校園「誠信商店」的調查中,67.9%的人認為「這一模式是對大學生誠信的一種考驗」。在這裡,是不是為即將走上社會的人,提供了一次「實習」良心的機會?
波折起身:危機——防盜——步上正軌
華僑大學體育學院的梅選是「誠信礦泉水驛站」項目的創始人,學生只要往錢箱裡投入一元,就可以拿走一瓶礦泉水或一包紙巾,沒有營業員,也不設找零。
這種「比自動販賣機還方便」的形式一開始就受到同學們的關注。但與此同時,梅選對這種「無人售賣」的形式心裡卻有些打鼓。「這種形式會存在風險」,剛開始創業的梅選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在這個項目上失敗。儘管如此,他還是選擇了出發,「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梅選說。
因為每件商品都是一元,梅選和他的團隊很方便地用收回的金額和「賣出」的商品比值來算「誠信度」。剛開始運營的時候,誠信度「還不錯」。
運營4個多月後,團隊遇到了瓶頸,「我們不止一次遇到過錢箱被偷的情況」。因為對大學校園環境的「信賴」,「誠信礦泉水驛站」的錢箱沒有採取任何「防盜措施」。而這個團隊至今也不知道,錢箱被盜是不是本校學生所為,「後來我們不得不把錢箱固定在貨架上」。
劉小蘭是「誠信礦泉水驛站」現在的負責人,團隊遇到的「誠信危機」曾經讓她很沮喪,「畢竟是抱著公益的心來做這件事的,當時我還覺得挺心痛的」。
這個團隊並沒有被困難打倒。劉小蘭覺得如果連這點挫折都邁不過去,一開始不如不辦這個項目了,「我們的初衷是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這些困難體現的就是我們的價值」。
華僑大學物流管理系的卓建番是「誠信礦泉水驛站」的常客,他覺得「誠信礦泉水驛站」不只是創業項目,更是一種「倡議」。「沒人監督,上下樓自己拿水,然後自覺投錢,無形中強化了誠信的宣傳」。
增加了「防盜措施」後,華僑大學「誠信礦泉水驛站」發展逐步走上正軌。目前,水站月誠信度基本穩定在85%以上。
花開遍地:商店——花攤——「檢驗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宗及其團隊在開辦「誠信商鋪」前作了更充分的準備。他們立項前進行了一次調研,發現90%以上的學生曾因上課忘帶學習用品或急需生活用品卻不方便購買而苦惱。於是他們將「誠信商鋪」定位在「基本生活及學習用品」上,地點則選在教學樓的各個樓層。
一開始他們不敢貿然投入太多,先在學校北校區的一個教學樓進行了試點,僅放了兩個貨架。試運營一周後,團隊清點帳目時發現真的盈利了,成員們「欣喜若狂」,決心將項目做大。
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誠信商鋪」規模逐漸增大,覆蓋了南北校區所有教學樓,每層樓設1個貨架;商品也變得更為豐富和「高檔」,增加了早餐麵包、飲料、筆記本、可攜式耳機等。
同樣以「誠信」為亮點的還有福建農林大學的「誠信自助花攤」,花攤從2010年9月開始運營。這個擺著200餘盆綠植的花攤如今已經成了該校的「名片」,被福建當地多家媒體報導。
「誠信自助花攤」的創始人是福建農林大學2012屆畢業生劉海盛,創建花攤時他還是學生。因為平時要上課,沒時間看店,就請兼職一起照看。「有段時間自己實在忙不過來,又請不到兼職,花就只好先擺在外面了。」他拿了一個藍色小豬儲錢罐放在花架上,並貼了一張卡片,上面寫道,「賣花的去上課了,買花的同學請按盆栽上的標價,把錢投到藍色的『豬』裡。」
讓劉海盛感到意外的是,此後每天賣出去的花的錢都在儲錢罐裡面,竟然一分也沒少。這讓劉海盛深受鼓舞,他試著將這個模式在福州的校園裡進行推廣。畢業前,他就在福州兩所大學的3個校區裡經營了6個這樣無人看管的「誠信自助花攤」。
談起在校經營花攤的經歷,劉海盛笑著說,「花攤可以識人,它考驗每一個經過花攤的人的本心」。甚至,這個花攤已經成為他的「擇友檢驗器」,看一個人對這個攤子的評價,他就知道能否和這個人成為朋友,「道不同不相為謀,有相同品質的人自然而然就能走到一塊」。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葉海紅覺得,這個無人看管的花攤「特別贊」,這樣的誠信教育比一般的誠信宣傳、講座容易接受得多,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種氛圍,「花和誠信本身就很契合,都是美的」。
公益升華:盈利咋用?每一元都能幫助他人
在運營一年之後,有老師建議「誠信礦泉水驛站」把盈利的一部分投入公益。
2015年5月26日,他們將第一筆資助金用於給華僑大學周邊的環衛工人添置保溫飯盒、保溫杯、毛巾等生活用品。「雖然我們的資助微不足道,但是能夠幫助他們我們就已經感到很欣慰了。」 現在,這個團隊將盈利的55%固定用於關愛環衛工人的活動。
「誠信礦泉水驛站」團隊把項目定位為「校園公益項目」,認為他們的公益行為可以喚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果大家知道他們投的一元中將有一部分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誠信。」劉小蘭說。
「從最開始在各個貨架旁邊添置免費使用的打氣筒和雨傘開始,我們就一直有意識地在努力向公益靠攏。」劉宗和他的團隊針對校內的學生做了不少公益活動。
他們籌划過一次聖誕減壓活動,通過趣味運動、踩氣球等遊戲形式,為剛剛經歷了四六級的「洗禮」,又要面臨下一波期末考試「轟炸」的學生們減壓,那次活動成功吸引了300名左右的學生參加。
除此之外,他們的「誠信商鋪」還舉辦過3次愛心募捐和義賣活動。劉宗覺得,雖然每次錢都不多,「但畢竟是一分幫助的心意」。如果自己的團隊沒有時間,他們也會為愛心社提供桌椅、板凳和飲用水等物資。
雖然很多次都很累,但劉宗卻覺得很有成就感,「本來誠信商鋪就是理想化的,何不讓它變得更加理想一點呢?」
未來探索:改變什麼?帶著準則走向社會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陰長霖認為,「誠信礦泉水驛站」項目可以考慮向別的高校推廣。「這種模式不怕被複製,相反我們希望能和別的學校一起合作。只有匯聚各個高校的力量,才能把公益事業做大」。
據介紹,「誠信礦泉水驛站」項目預計在未來一年推廣到泉州市的5所高校,並計劃逐步向福建省其他高校擴展。
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雲飛認為,誠信商店的模式不僅是對大學生誠信的「測驗」,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誠信素養。「比起進入一般超市進行普通的消費行為,在此類以誠信為導向的商鋪中購買商品是一種具有崇高道德感、儀式感的體驗,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認同」。
7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對全國340名在校大學生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6.7%的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比起一般超市更願意去誠信商店」。
南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辛表示,大學生更願意選擇「誠信商店」消費是出於人類共有的一種心理衝動,「人對於具有正向、美麗的事物都會秉持一種支持和讚美的態度」。另外,由於大學生群體具有高度的群體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會轉化為促使實際購買行為的動力,「實際上是一種純粹的支持」。
袁辛認為,「誠信商店」被賦予了非常「美妙」的教育意義,「它把外在的規則演化成內在的良心準則,我們需要探討的不是大學生現在的誠信度如何,而是當他們走向社會之後,能不能為社會帶來些改變」。(安徽大學 張豔東 福建師範大學 楊瑩瑩 西北師範大學 陳雪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