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外科手術

2021-01-11 騰訊網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外科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流行一時的手術,或被遺棄或被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方式所替換。本文則盤點了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現在卻被廢用的外科手術。

環鑽術

Trephination

從這幅保存完好的骨骼可發現,環鑽術作為最早的神經外科手術就是從患者顱骨中去除一個或多個環型骨。環鑽術可追溯至史前時期即新石器時代,更有頭骨癒合相關證據也表明很多受術者能夠存活相當長的時間。

環鑽術主要被用於治療顱骨骨折和癲癇等痙攣性神經疾病。在新石器時代,人們認為產生癲癇的原因是因為顱內存在邪惡的幽靈,通過環鑽術可將頭顱中邪惡的幽靈釋放出來就能緩解癲癇發作。因而環鑽術除了用於醫療目的外,也用於宗教活動、去除妖魔。

而在新石器時代末期,Hippocrate首次將醫學、神學和巫術區分開,將環鑽術更純粹的用於醫學治療;6個世紀後Galen在大量神經解剖和生理實驗研究的基礎上,使得環鑽術的手術指徵更加科學。目前,用環鑽術治療癲癇已被棄用,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環鑽術作為一種手術手段被逐步發展成現在的開顱術。

放血療法

Phlebotomy

外科醫生用於放血療法的工具

從Hippocrate時代起,一直持續到19世紀,放血療法都被認為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手術並廣泛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因為當時普遍認為放血可以恢復血液和身體裡其他體液之間的平衡來避免感染發生,進而可恢復患者的身體健康。

因而,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在治療美國華盛頓總統時,因使其失去了近2500ml血(相當於人體血容量的一半)而死於失血性休克,成為放血療法的犧牲品。儘管這件事使得人們對放血療法的效果產生質疑,但是直到20年後法國醫生Pierre Louis在7年裡對2000名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才發現放血療法不僅沒有起到治癒的作用,反而加速患者死亡,這才動搖了人們對放血療法的信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放血療法對病人的傷害,這個流行2000年的療法終於走出了歷史的舞臺。目前除了在極少數疾病(如血色素沉著症、卟啉症)得到應用外,放血療法已被認為是一種無效的醫療手段。

根治性乳房切除術

Radical Mastectomy

從20世界初到中葉,乳腺癌的治療標準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外科教授William Halsted在1882年開創的根治性乳房切除術。

該手術的理論依據是乳腺癌會進行性發展,即單乳腺癌細胞在形成腫塊後,會侵襲到淋巴結,此時如果治療被延誤,則會發展成為全身性疾病。因而該手術會在切除整個乳房後,並切除掉其下面的肌肉組織和腋窩淋巴結。而一旦患者出現復發,醫生則會進一步切除位於胸內的淋巴結。

在1958年,Bernard Fisher基於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且可通過腫瘤切除術及系統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得到最好控制的假說上,進行一系列隨機試驗比較根治性乳房切除術和單純乳房切除術結合輔助化療這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他在25年的隨訪過程中發現後者的治療效果和根治性乳房切除術一樣有效,甚者效果更優。因而,隨著約100年的臨床試驗經驗的積累,根治術已逐漸被較少傷害及更加有效的治療措施所取代。

前額葉切斷術

Prefrontal Lobotomy

在20世紀3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大型精神病院裡充滿了不安的病人。葡萄牙神經學家Egas Moniz認為精神障礙主要是由大腦額葉區域造成的,如果將大腦中的該區域「隔離」起來,那麼精神病患者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因而他所開創的手

術就是將酒精注射到前額葉部與大腦連接處的神經,並通過「前額葉白質切斷器」來摧毀該神經。Egas Moniz也憑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實際上,這個手術有著嚴重的副作用:很多受術者儘管精神症狀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卻變成一具行屍走肉,喪失作為人應該具備的人格和情感。直至1950年,第一個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問世,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精神症狀,為精神病的治療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加之人們也逐漸認識到該手術帶來的副作用,這個手術開始走下神壇,質疑聲和批評聲不斷,並逐步被棄用。

內乳動脈結紮術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gation

1939年,首例心絞痛病人的症狀通過內乳動脈結紮術得到改善。尤其是1959年時,Battezzati和其同事報導了這個手術對304位心絞痛病人的身體有著戲劇性的改善後,該手術逐漸被美國外科醫生所接受。

但是仍有一些醫生對此療法心有疑慮,因而進行了一個小型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這個試驗中,患者接受了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內乳動脈結紮術或者只是造成皮膚切口的假手術。發現儘管兩組患者的症狀都有改善,但是接受假手術的患者身體狀況恢復的更好。一年後,Dimond和其同事也進行了相類似的臨床對照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臨床試驗導致了這個有一定療效的手術很快被放棄。

參考資料:

Trials and 'Trephination' of the Past

—END—

相關焦點

  • |手術|外科|外科手術|...
    在任曉平的職業生涯中,其對頭部移植手術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傳承的過程。早在1908年,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一名外科醫生就通過手術移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頭雙頭狗,其將一隻狗的頭嫁接到另一隻狗的脖子上;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以及中國的外科醫生合作完成了狗頭移植的手術,最終這隻狗成功存活了29天。據悉,這次手術恰巧就是在任曉平所在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的,圖書館裡還保存有當年的文獻資料。
  • 玩電腦遊戲可助外科醫生提高精密手術技術
    美國一家醫學雜誌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玩電腦遊戲可以幫助外科醫生提高做精密手術時的技術。美國《外科學文獻》2月版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說,根據一次外科手術技術測驗結果,外科醫生的腹腔鏡手術技能與他們玩電腦遊戲的技巧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經常玩電腦遊戲的外科醫生在測試中得分普遍高於那些從沒接觸過遊戲的醫生。
  • 外科手術模擬2013操作玩法 模擬外科醫生入門
    外科手術模擬2013,黑色幽默手術模擬遊戲。手術模擬2013中,你可以當外科醫生,親自操刀。獨特物理引擎的運用,讓玩家體會醫生的緊張感。下面來看下外科手術模擬2013操作玩法 模擬外科醫生入門攻略。 巴士單機遊戲
  • 脊柱外科手術引入超聲骨刀
    【深圳商報訊】(記者 彭蓓 通訊員 帥菲菲 王璐鑫)昨日,美國BoneScalpel超聲骨刀技術轉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舉行,該院成為我市首個將超聲骨刀廣泛應用於脊柱疾病手術的醫院。 據市二醫院脊柱外科主任楊欣建介紹,超聲骨刀是一種新型手術器械,在脊柱外科手術中應用較多。
  • 外科手術模擬2013 PC破解版下載 外科醫生也瘋狂
    名稱:外科手術模擬2013 PC破解版下載 外科醫生也瘋狂  遊戲製作:Bossa Studios   遊戲發行:Bossa Studios
  • 傳染病醫院外科醫生的三臺手術
    ■好醫生·好故事 秉 心 邵彩雲 馬傑是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一名年輕的外科醫生。2001年大學畢業後,他便在這家傳染病醫院工作。從手術臺上的實習醫生,到可以從頭到腳做手術的成熟外科主任,他經歷過六七千臺手術。
  • 算法+外科手術:這是一個網紅臉的時代
    二十年前,整形外科手術曾經風靡一時,昂貴的、植入式的、永久的,但也常常是危險的。這些產品的效果可能持續六個月到一年,並且不會像外科手術那般昂貴。(每隻注射用填充物的均價為683美金。)你可以在注射肉毒素之後立馬轉身回到辦公室。一些明星整形外科醫生已經出現在Instagram,他們發布延時拍攝的注射程序視頻,和注射前後的對比照片,這些視頻和照片都會收穫成百上千的評論和點讚。
  • 食管癌微創外科手術的現狀與思考
    正文食管癌的外科手術治療已有百年歷史[1],但其微創手術的廣泛應用僅 10 餘年。在胸外科領域,微創技術的發展也最早開始於肺外科手術,食管癌微創技術在胸外科領域的開展較晚,明顯晚於肺、縱隔手術以及食管良性疾病(食管平滑肌瘤、賁門失弛緩)等。
  • 外科手術的保障:小動物麻醉學(實操)開課了
    小動物外科手術中,不可避免會使用到局部或全身麻醉,如何誘導,如何進行氣體維持麻醉?如何安全執行術前、術中和術後的麻醉監控?出現麻醉併發症又該怎麼辦?對於患有各種不同疾病的動物麻醉,該注意些什麼?一臺成功的外科手術,在麻醉的諸多監控指標中,心肺循環尤為重要,其中某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動物機體發生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死亡!為什麼你的外科手術實操技能很好,意外與急救的風險卻還是頻頻發生?
  • 各類金屬材料在醫療外科手術器械上的應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析哪些材料更適合用於外科手術器械製作以及合適的原因。 外科手術器械最常用的金屬有:不鏽鋼、鈦、鉭、鉑、鈀。醫療器械由於其使用環境和所需特性的特殊性,對材料的選擇有著嚴苛的標準。讓我們繼續往下研究,了解為什麼會選擇這些金屬。 首先,金屬必須具有相對的延展性,延展性強才易於塑形,但又不能太強,因為手術器械一旦成形,就需要保持其形狀不易變。
  • 做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我院手術室首次開展動物實驗手術專科培訓
    做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在大力推行快速康復外科的時代背景下,腔鏡手術已成為當今外科手術的主流術式。我院婦產科開展腔鏡手術較早,且發展迅速,近年來單孔腹腔鏡手術佔總手術量的90%以上。為了幫助手術室青年護士更好的了解婦科腔鏡手術的原理及意義,提升手術室青年護士的護理和配合水平,近日,手術室青年護士在科護士長陳哲穎的帶領下,開展了首次「動物實驗手術專科培訓」活動。
  • 手術工具「不順手」 外科醫生嘗試打破歐美發明壟斷
    為主刀醫生穩穩持鏡的機械臂、既防水汽又防溶質的微創手術腔鏡鏡頭「抗霧霾神器」……如今,靈感來自手術室的創新醫療器械一件件誕生,其創新思路的源頭非常有意思,是外科醫生對手術工具「不順手」的抱怨與牢騷。  既然醫生的不滿能催生創新,那何不形成一個「收集不滿意」的平臺,讓手術室形成一種孵化創新的機制?
  • 手術機器人為外科醫生「導航」 成為醫生的工具
    (上海術凱機器人有限公司供圖)  試想一下這樣一幅畫面:智慧「大腦」經過數據分析準確描繪好「作戰地圖」;「偵察員」定位儀早已對人體內的「地形結構」瞭然於心;「機械臂」再將手術器械精準推送至指定點位,外科醫生最後操刀完成這場複雜的外科手術。  在日前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中,這款手術機器人擊敗近170名對手,一舉拿下「智慧機器人創新挑戰賽」冠軍。
  • 這個外科醫生自創40項「秘密武器」,還能給自己做手術
    對外科醫生而言,手中的器械便是真正的性命所系。「柳葉刀」「倚天劍」「圓月彎刀」……刀剪鉗鑷勾,有了利器,才能讓醫生的十八般武藝盡情施展,無往不勝。還據說,外科醫生手術刀的種類型號,怕是比女生口紅的常用色號還要多……但你有見過,還能給自己打造裝備的醫生嗎?
  • 外科醫生的私生活是不是很亂?
    就像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臺外院腹腔惡性腫瘤多次術後再次復發呈巨大腫塊的病人,手術從下午5點一直延續到深夜兩點,不說手術過程中那些提心弔膽的驚嚇,遭遇風險和困難時內心的煎熬,單忍飢挨餓那麼長時間的站立對體力精力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這些,病人和家屬都不知道,也不關心,他們關注地只是,手術順不順利,效果好不好?
  • 唐都醫院探索無疤外科手術新路
    據科技查新,該手術為世界首例,為無疤外科手術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感覺自己根本不像剛做完手術的人」,宋先生笑著對家人說。27歲的宋先生在疫情期間血壓一度飆升至180/100mmhg,因為父親有高血壓病史,3月底宋先生於當地醫院進行就診,B超顯示為馬蹄腎、左腎積水。為進一步治療,宋先生慕名來到唐都醫院泌尿外科,接診的汪湧副教授檢查發現宋先生左腎嚴重積水,右腎輕度積水,馬蹄腎。
  • 不止可以玩遊戲Kinect協助外科醫生進行手術
    Microsoft Search最近也在試著將Kinect的感應器作為外科手術的協助機器。根據 NewScientist reports的報導,在這個月8號時,一位在倫敦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服務的外科醫生,利用改過的Kinect設備來瀏覽病人影像及即時X光,藉此來進行病患的動脈瘤手術。
  • 寶寶出生24小時就接受外科手術
    而她更想不到,經過揚州和上海專家的搶救,挑戰低齡手術禁區,寶寶出生24小時就接受了外科手術,並成為揚州手術年齡最小的病例。胎兒腹中有「小泡泡」查出消化道畸形10月7日,懷孕的劉女士在儀徵當地醫院,查出羊水過多,懷疑胎兒有畸形,建議劉女士到揚州上級醫院確診。懷孕30周的劉女士來到揚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產前B超檢查。
  • 賤玩遊戲《外科醫生》 根本停不下來的殺人手術
    肋骨盡碎、肺葉橫飛,伴隨著四濺而出的血漿,動作嫻熟的醫生似乎正用一場"完美"的外科手術證明著醫學的嚴謹,在用電鋸和鐵錘掏空患者Bob的心、肝、脾、肺、腎、大小腸之後,他從臟器冷凍箱中抓起一顆腎臟丟進Bob已經沒有一根完整動脈的胸腔……並用似乎是激勵廣大醫學院新生的口吻說道:"看,換腎手術就是這麼簡單
  • 毓醫肝膽胰脾外科劉小方:獨創手術 帶給患者希望
    聽上去好像沒那麼可怕,可數字最能證明一切——這個科室在毓璜頂醫院每周都能進行50多臺手術,並且每臺手術至少都是兩到三小時,在肝膽胰脾外科主任劉小方的帶領下,大家經常連續「作業」,一天下來,有時候累的連句話都不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