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入10幾個億的資金支持歐洲版的WCDMA之後,UT斯達康終於沉不住氣了,宣布徹底放棄WCDMA技術
《IT時代周刊》記者/董智超(發自北京)
風雨飄搖的UT斯達康再一次遭遇打擊!
2006年1月20日,信息產業部正式宣布:以3G三大國際標準之一的「中國標準」TD-SCDMA作為我國通信行業標準。而UT斯達康也許是發現自己在中國3G的決策上站錯了隊,在投入10幾個億的資金支持歐洲版本的WCDMA之後,終於沉不住氣了,宣布徹底放棄WCDMA技術,轉而支持TD-SCDMA。10幾個億,扔進3G這個泥潭裡,響聲都沒聽到,就這樣打了水漂。而一進一出的UT斯達康能經得住這般折騰嗎?
接連失策
信息產業部2006年1月20日正式頒布:3G三大國際標準之一的「中國標準」TD-SCDMA為我國通信行業標準。電信專家分析,將國際三大3G標準中的TD-SCDMA確定為我國通信行業標準,這種將國際標準國內化的做法,既表明了該標準的技術已經達到產業化要求,也再次表明政府部門認可和扶持TD標準。
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國內支持其它3G標準的廠商有如遭遇雷擊。而在追逐中國3G的隊伍中,UT斯達康的3G決策失誤了,特別是在小靈通業務再也無法提供利益的前提下,UT斯達康更是顯得風雨飄搖。
2005年11月,裁員風暴襲擊UT斯達康。在這次裁員風暴中,3G部門裁員50%~70%,技術支持、測試部門裁員50%,小靈通部門只有5%~10%。
可以看出,這次裁員的重點直指UT斯達康重金投入的3G部門。一時間流言四起,有消息稱:UT斯達康在3G方面僅保留了CDMA2000部門,WCDMA部門有意出售,而TD-SCDMA部門則被整體撤消;更有傳言,UT斯達康將放棄3G。
UT斯達康會放棄已經投入了十幾億巨資的3G業務嗎?
據本刊記者了解,從2000年開始,UT斯達康在美、韓等地針對渠道、研發、產品等進行了共20次收購,企圖打造從系統、設備、到終端,即端到端的WCDMA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通信企業欲在3G時代站穩腳跟的基礎。UT斯達康在3G的投入早已遠遠超過了小靈通本身。
據UT斯達康員工透露,UT斯達康當年還專門成立了以陸弘亮、吳鷹和前中國營運長周韶寧以及首席技術官黃小慶為首的3G小組,每周都會討論3G的市場狀況和進展。
然而,隨著小靈通的業績下滑,正向美好的3G遠景邁進的UT斯達康卻不得不承受來自資本市場的拷問,這無疑攪亂了UT 走在「3G之路」的腳步。吳鷹在第一次裁員結束後的員工大會上曾把小靈通、QBOX以及WCDMA作為發展重點,而僅僅5個月之後,陸弘亮卻對員工表示,「3G這個方向與之前想像的有區別」。
可見,UT斯達康對未來發展方向並不是十分確定。
UT斯達康董事長兼CEO吳鷹在公布2006年發展計劃時稱:「UT斯達康絕不會放棄3G,而是在3G上有所取捨。」吳鷹坦言,「前幾年發展得有些膨脹了,產品線也過於寬泛,現在必須做出調整。」而他這次所謂的調整就是,「UT斯達康今後將在3G上偏重國際市場和具有明顯優勢、能立即給UT帶來直接收益的CDMA2000業務,兼顧TD-SCDMA。」
業界分析,UT斯達康的抽身而退與2005年業績不佳緊密相關,UT已經很難再投入大量資金在前途未卜的3G項目上,特別是在歐洲3G標準WCDMA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在愛立信、朗訊、北電這些巨頭的強勢競爭下,UT斯達康不得不退出這個市場。
只是一向被業界稱作「機會主義者」的吳鷹這次「押寶」押對了嗎?
為錯誤買單
UT斯達康在3G上的追逐失敗,一方面突顯了公司決策的失誤,另一方面也顯現出UT斯達康在制訂戰略規劃上的失敗。而現在,UT斯達康顯然正在為過往的失誤買單。
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小靈通」產業神話的UT斯達康成立已過10年,然而依舊無法改變業內人士眼裡一成不變的「暴發戶」形象。業內人士接受採訪時認為,UT斯達康僅僅依靠小靈通一項產品在國內通信市場賺得盆滿缽溢,與技術實力相比,UT斯達康更多的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但這種機會不是年年有,即使年年有也未必會次次落在同一家。這種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弊端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顯示。據UT斯達康2004年年報顯示,UT斯達康80%的收入都來自中國,小靈通收入佔總收入的60%。
2006年2月9日(北京時間2006年2月10日),UT斯達康於美國東部時間發布2005年第4季度財報和2005年財報。財報顯示,UT斯達康第4季度淨虧損為2060萬美元,合每股淨虧損0.17美元。
與之前的風光無限相比,UT斯達康在2005年用「一落千丈」來形容毫不為過。
UT斯達康全球總裁陸弘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國內市場的改變超出了想像」。
改變這種狀況,犧牲的是為UT斯達康付出了好幾年心血的員工。一封署名為UT斯達康全球總裁陸宏亮的信,近日傳至公司全體員工手中。這是一封言辭懇切的「判決書」——1400名UT斯達康員工被告知失去工作。
這封千餘字的「判決書」,開啟了UT斯達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裁員行動,17%的員工將在此次全球重組計劃中被「調整掉」。同時,公司亦決定擴大供應鏈和IT領域業務的外包,以達到每季度削減4000萬美元運營支出的目標。
UT斯達康業務下滑的主因在於,運營商大幅縮減小靈通網絡設備開支的舉措,以及中興、華為等競爭對手的擠壓。對過於倚重小靈通業務及中國市場的UT斯達康而言,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
「這種狀態2年前已經隱現,可惜UT高層動作慢了些。」IDC中國區副總裁萬寧說。在他眼中,有著「夢之隊」之稱的UT斯達康高層團隊,在公司管理、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現,但戰略規劃卻顯得有些不足。
「更為關鍵的是,在下一波技術來臨時,在任何一個領域,UT都缺乏足夠的實力『搶佔山頭』。」萬寧說,UT缺乏核心技術,無論是3G還是IPTV,甚至手機市場,UT都必須面臨來自思科、朗訊、諾基亞,甚至華為、中興的競爭。
一連串的打擊下,註定了UT斯達康在2006年的路更不會好走。據美國華爾街預測,UT斯達康2006年第1季度總營收大約為5.05億美元到5.35億美元;每股虧損在0.65美元到0.75美元之間。
然而,這僅僅是UT斯達康為自身決策失誤買單的開始嗎?
病急亂投醫
在經歷了種種錯誤的決策後,吳鷹又看上了近年來在國內勢頭紅火的IPTV業務。
吳鷹認為,IPTV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是UT斯達康2006年發展的「重中之重」。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該業務面臨的政策壁壘遠小於當年的小靈通,希望能在IPTV的身上拷貝當年小靈通的成功。為此,UT斯達康準備了上百億元的資金後盾。
但IPTV前景並不明朗!這項技術涉及電信與廣電兩部門之間的爭鬥,而且電信運營商經營IPTV受到「雙牌照」的束縛,現在只有上海文廣具有經營資質。
另外,整個IPTV價值鏈由5類參與者構成:內容提供商、增值運營商、電信寬帶運營商、設備供應商和用戶。當前我國電信運營商、廣電單位、內容供應商等都展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具體的合作模式並不明朗。隨著IPTV向縱深發展,尚未統一的標準問題也將成為IPTV發展的一大桎梏。
病急亂投醫的UT斯達康甚至還對在2006年續寫小靈通的神話寄予厚望:「雖然小靈通現在不是UT斯達康的主推動力,但還是UT斯達康收入的主要來源。」吳鷹表示在國內3G牌照頒發前,UT斯達康還會在小靈通業務上大量投資。
這次UT的重金投入會不會又是一場空呢?
重組過後的UT斯達康,在徹底放棄歐洲版本的WCDMA後,開始宣布支持TD-SCDMA標準。據UT斯達康3G部門高層向本刊記者透露,3G部門經過裁員後,剩下的人主要放在TD-SCDMA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放在CDMA2000上,因為UT斯達康在CDMA2000上的投入主要靠收購的一家國外公司在運作。
不過,3G的道路並不如UT斯達康那樣說到就能做到的。易觀國際副總裁張鷹認為,UT斯達康在3G業務上並不算強,它曾經有機會可以做從PHS到3G的過渡方案,但實際上並沒有抓住,小靈通並不是一個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產品,IPTV也看不到業務上有突飛猛進的跡象,未來的發展將會很難預料。
步伐凌亂的UT斯達康在2006年似乎依然不甚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