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策

2020-11-24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這篇雖然是要講一戰的軍事問題,但小巖也不打算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多做解釋,這些早就被解釋爛了,所以要講點別的。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在西線,所以這次把焦點放在西線上,其他地方交錯帶過。這篇的焦點放在主要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的戰略失策上。

這個侵犯中立國家比利時的計劃,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施裡芬計劃」。

而這個計劃,在小毛奇任內,不斷地修改,使得右翼兵力沒有達到原先評估的水準,以至於功敗垂成,在巴黎城外停下了腳步。(註:此役為知名的馬恩河戰役,雙方傷亡都超過二十餘萬人。)

但可惜的是,他們都沒有跟歷史學家請教過,從沒有一個國家是因為財政困難所以不打仗的,也沒有哪場戰爭是因為破產而結束。事實上正好相反,只要戰爭持續著,債務再怎麼高都不怕,人類的歷史上為了這種國家榮辱、保衛家園,而不惜代價犧牲到底的例子才是常態,管你金融家說損失多大。套句當年英國報紙專欄:「去他的債務,這場戰爭我們非贏不可。」

這就是真相,當戰爭白熱化後,又沒有顯著的勝負,每一個國家都覺得可以獲得勝利時,就變得沒有談判的空間。而且戰爭會擴大軍人的權力,使得將領的發言愈發重要,隨著戰事的發展,國家落入軍人專政的可能性就大增。而軍人直腦筋不懂政治的又很多,就拿德軍來說好了,那個政治白痴魯登道夫最後掌握到大權,就開始幹一些脫離政治目標的事情,把戰術勝利當成戰爭的勝利,把老校長克勞賽維茲的格言忘得一乾二淨:「軍事是政治的延伸。」

所以在戰爭初期各國就遇到了僵局,因為德軍不可能在獲得重大戰果後,主動讓出這些成果,並且沒有換到太多實際利益。西部戰線的僵局實在是無可避免,因為德軍沒戰勝,英法沒戰敗,所以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和談。說穿了就是面子問題,要是有一國遭遇毀滅性戰爭失敗,或許大家都有臺階下。

為何說人數很重要?因為德軍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交換比最低,與協約國相比,幾乎每一個德國士兵的死亡都要換走1~2個英法士兵的生命。甚至有些戰役的交換比高達3:1,但問題是德國吃不起人員的耗損,美國的加入幾乎代表過去三年,德國造成英法的損失都可獲得補充。也就是說,消耗戰對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魯登道夫也早就知道消耗戰不可行,因為前任參謀總長就是因為凡爾登戰役的失利才下臺。

很可惜的是,雙方到最後都沒有想起,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一旦軍事脫離了政治的掌握,當勝利變成唯一選項,那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流血的慘劇繼續下去。政治家驚恐於戰爭的慘烈想要停戰,但軍人無法捨棄看似唾手可得的勝利,民眾也無法理解為何沒有失敗卻要談和。對於一場死傷數百萬的世界大戰來說,戰爭越慘烈,各國需要得到的回報則越要甜美,這種環環相扣的問題,最後卡死了各國政治精英,以至於戰爭只能打到終止。

布洛赫的預言幾乎都實現了,但有一點他沒有搞清楚,參戰各國之所以要死撐到底,並不是預期雙方將毀於饑荒,而是賭自己國家可以比敵人撐得更久。他們傾盡所有,他們相信自己國家的韌性,他們賭敵國將先被饑荒與貧窮擊垮,勝利的一方可以從失敗者手上奪回,先前所失去的一切,不管這想法事後看來有多愚蠢。但這就是民眾願意忍受戰爭帶來的負面作用的主因。

相關閱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各國政治,說「毀滅歐洲的火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開始,由於俄羅斯帝國總動員令的下達,德國也跟著總動員,接著法國跟著動員。最後在德國先制宣戰下,由西部戰線的大攻勢展開序幕。

施裡芬計劃原先的設定,是從德軍的右翼,也就是比利時方向,配置強大的兵力,而左翼則利用德軍的本土防禦,徐徐後退,製造一個大型旋轉門,讓法軍被旋轉門吞噬。

但大家比較不熟的是戰役發生前的各國政治性問題,施裡芬計劃是以最初的撰寫者為名,但計劃在他死後仍被持續地改寫,唯一不變的是大方向,而細節隨著國際形勢,以及軍事技術的演進逐年修改,以至於計劃與原先的設想相比,看似面目全非。但實際上仔細評估當時的狀況,德軍當時面對奧匈帝國的軍事進展不順,以及俄國可能的攻勢,要說不擔心根本就是騙人的,我們後見之明當然會覺得這很蠢,但以當事者來說則未必。

至於德軍參謀本部的計劃,這些年被人比較有系統的整理後,顯示德軍其實一開始就沒打算可以攻下巴黎,計劃如此認為跟真的做得到是兩回事。德軍的預想,是戰爭開始儘可能地突破,攻下良好的防禦據點,至於可以打下巴黎是最好,因為巴黎是法國的鐵路中心,可以有效的癱瘓法軍的作戰能力。德軍參謀本部很清楚他們的實力不足以徹底擊敗法國,但求有效的進展,已獲得良好的談判空間。

換言之,德軍一開始的作戰計劃,完全是為了政治服務,最理想的狀況是在西線擊敗法軍,讓法國答應談和,若可以在英軍介入前達成目標最好,若英軍已經介入,則在戰場上殲滅英法聯軍,給製造英國撤軍壓力。而德國最初的談判標準,並未要求法國割讓太多領土,比利時的主權會在西線戰役結束後歸還。結論是,德國並不想在西邊製造永恆的敵人,德軍真正恐懼的目標在於東邊。(註:依照過去的標準,英法兩國也不是不能接受。)

接著我們看法軍的目標,法軍的防衛計劃有著徹底的防衛屬性,但法軍在心態上卻很自大。他們認為法軍在戰場上是所向無敵的,也因為這種做法,當德軍的左翼後退,法軍的計劃就開始變調,大批法軍步兵師衝入德軍防線,企圖突破德軍防線並快速結束戰爭。就以此來說,法軍的確掉入德軍的陷阱,因為法軍的攻勢不消幾周就被德國瓦解,變成標準的壕溝戰。

在北邊由於德軍在比利時的突破,造成法軍極大的壓力,巴黎居民恐慌地逃離家園。

在龐大的守土壓力下,法軍在馬恩河與英國遠徵軍,終於擋下德軍的攻勢,也因為巴黎沒被攻陷,所以保留了法國後勤運輸的能量。而法國為何在一開始會愚蠢地從右翼進攻?這作戰思想其實也很有浪漫性,法軍認為他們的防禦是堅固無比的,德軍的進攻都將遭遇失敗,接著法軍就可以挾帶戰勝的氣勢席捲而去。(註:這理論上是沒錯,只是實行起來,他們需要的是拿破崙,霞飛差拿破崙太遠。)

英國遠徵軍也很糟,一開始就準備不足,而且受制於國內的多元政治問題,徵兵速度緩慢。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他們正好遇到馬恩河戰役,若是太早加入,則可能捲入德軍氣勢如虹的攻勢,而被順勢消滅,這會造成國內的政治地震,要是再慢個兩周,法軍可能就守不住巴黎,一樣是等著被殲滅。

但不管怎樣,馬恩河之後,西部戰線就僵化了,大家開始拿圓鍬挖陣地,構築數百公裡長的防禦陣線。德軍的戰略構想成功大半,但英法也沒有要屈服的跡象,他們正在等著東部俄軍的加入,寄望可以打破僵局,迫使德國談判。

不過我們也知道,俄國的動員慢,而且軍團龐大又遲緩,在東部很快就被少數的德軍擋下。奧匈帝國的軍事進展一開始就是災難,在塞爾維亞境內遭遇重大傷亡,使得德軍不得不加以協防面對俄國的攻勢。

在整個東部戰線上,完全是意外與不意外的交響曲。

大家意外的是塞爾維亞竟然可以抵擋奧匈帝國一年的時間,意外俄軍竟會在德國東部被阻擋這麼久。

不意外的是,塞爾維亞還是被打趴,奧匈帝國的軍隊大步踏進貝爾格勒,要不是最後協約國戰勝,塞爾維亞今天就在地圖上被抹掉了。(註:這其實說明狂熱的民族主義實在沒有什么正面幫助,除了讓自己國家淪亡以外,啥都得不到。)

談了這些後,我們要來談一下比較政治性的問題,就是既然戰爭一開始沒有脫離戰略目標太遠,但為何最後非得打了四年,雙方死傷千萬將士才罷手?

讓我們看看波蘭銀行家布洛赫的預言,他預言現代戰爭將不會有人取勝,雙方會在壕溝、鐵絲網與機槍重炮的面前血流成河,構築數百公裡的巨大陣地相互對峙,然後國際社會因為戰爭貿易中斷,彼此喪失跟他國貿易的機會,接著是遍地饑荒,最後大家在飢餓中一一倒下。故他認為現代戰爭會爆發是大家瘋了,根本是百害而無一利。

像他能夠如此精準預言的人很少,或者說公開寫書發表這種預言的很少,但有相同看法的金融家、資本家倒是很多,他們均表示戰爭會毀了雙方,沒有人會獲利。也因此,當時很多人的看法很樂觀,認為戰爭根本不可能發生,就算發生戰爭也是短期結束,畢竟誰會想讓整個國家自殺?

簡單說,當軍事脫離政治的掌控,當人民的期待越來越高,勝利就變成超越一切的目標,除了勝利以外沒有其他可以討論的空間。

我們把戰爭狀態切割成幾個時期來看就好,在戰爭初期德軍獲得重大進展後,其實正是與英法展開談判的絕佳時機。況且德軍戰前就不斷地跟英國保證,比利時主權可以在戰後受到恢復。只是英國是否有認真地思考過這類問題嗎?尤其當戰爭開始後,英國為了加強參戰正當性,不停宣傳醜化德軍在比利時的暴行,到這時候政治家就很難說服民眾,在英軍還沒遭遇失敗時就談和,那為何打一開始要參戰。

法軍也是類似的狀況,只是德軍深入法國境內,法軍有保衛家園的使命感,而且法軍士氣並未崩潰,此時停戰反而是政府先崩潰。再說首都巴黎並未被攻下,馬恩河的奇蹟加上守土的責任感,法軍反倒可以說戰鬥意志更加旺盛。若是德國沒有開出良好的條件,法國實在沒有可能談和。

下一次較好的談判時期,是美國參戰之後,德國是有理由在西部求和的。理論上是如此,但實際上德軍在西部戰線始終都沒有遭遇到重大戰略失敗,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軍方開始架空內閣與德皇,資本家們則認為德國遭遇重大犧牲,理應獲得回報,起碼也要可以獲得法國北部的鐵礦區,甚至是把比利時納入德國行省。這些在國際外交上是災難的選項,卻是德國資本家在國內廣泛討論的學問,尤其是之後俄國崩潰,更成為阻礙談判的障礙。

英國與法國也是這樣,德國的海上封鎖策略算是失敗的,英國本土的自主糧食產量大為提高,海上護衛任務極有成效。加上英國海軍成功把德國封鎖在北海內,整體的戰略構想並沒有脫離計劃之外。由於美國已經參戰,英國銀行家們計算德國將會在財政崩潰下戰敗,這也同樣是脫離現實的盤算,事後都證明每個國家都韌性十足,用膚淺的數字度量人類的戰鬥意志是錯誤的。

法國的狀況也是類似,相信英法兩國,加上源源不絕的美軍,將消耗掉德軍所有的戰鬥力。這種把人命當數字消耗的瘋狂,真實出現在當時政府高層的腦袋中,這些問題可以統歸為一點,前線與後方的認知落差太大,民眾雖然有遭遇戰爭的痛苦,諸如飢餓、生活困頓等,但並沒有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般的悲慘。我們可以把這種狀況整理一下,就是前線知道戰爭結束遙遙無期、後方政治家不能認輸、將軍們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戰略失敗,一旦勝利變成目標,政治妥協就成為不可能。

最後,德國其實有最佳的談判時期,就是在俄羅斯帝國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再次被德軍徹底擊潰之時。此時東部的德軍已經可以大量轉移到西線,而且俄國革命帶來的震撼太大,英法此時真的是感覺戰爭已經到了絕境,德軍則顯得遊刃有餘,絲毫看不出戰敗傾向。

讓我們再重申一次,事後諸葛去看德軍,是不對的,我們知道此時的德國幾乎用盡了戰略資源,手上的牌可以打的也已經不多,但這跟當時的人怎麼看事情安全是兩回事。

從現在的資料顯示,英國當時是有打算停戰的,法國也是有同樣的想法。畢竟讓俄國的革命殺到西方,不如留下德國作為對抗布爾什維克治下的俄國,這反倒是較佳的選擇。而此時究竟是為什麼,導致德國喪失最佳的談判機會,而在之後士氣崩潰投降的呢?這個答案事後來看甚為明顯,實際掌握德國軍工的興登堡與魯登道夫要負最大責任。

原因很簡單,德軍雖然在東面獲得了決定性勝利,但在西線上仍然是僵持的。魯登道夫想要得到一個有效的談判,所以在1918年發動了皇帝攻勢,一口氣打下數百裡的戰果,堪稱1914年以來德軍最大的突破。這也難怪魯登道夫會認為戰敗不是他們的錯,是那些猶太人背刺搞的鬼,這種說法也很受到德軍一般官兵的認同,理由實在是很單純,畢竟戰爭結束前,德軍一直都在進攻,也獲得了優勢,哪有優勢的一方承認戰敗的?

說來諷刺,如果魯登道夫在政治上有些彈性,願意在西線上做出妥協,那麼英法是願意談判的。這個妥協就是,一樣保證比利時的主權完整,只是不見得是原本的比利時王國,改成低地聯合共和都可以談,英國要的只是緩衝區,以及不願意讓德軍得到直接出大西洋的港口。

對法國來說,畢竟戰爭都在自家領土打,只要德國的要求不要太過分,割讓邊境上的小部分土地是可以談的。但德軍的高層似乎沒有認識到這兩點,英法雖然處在軍事上的劣勢,但不代表戰略上是崩潰的,尤其是美軍每個月都有十數萬人登陸歐洲。

既然消耗戰不可行,又不願意跟國內資本家協調談出一個在西線上獲利不算豐厚的條件,是魯登道夫最後的選擇,但死腦筋的他卻把德國剩餘的戰略資源一股腦地賭在皇帝攻勢上,期望獲得一場決定性勝利。但事實上這種勝利早在一年前就該知道是不可行的,德軍欠缺機械化兵力,炮兵的數量與彈藥供給也都不足,有一點戰略頭腦的,就該拿東線百萬大軍的增援,去威脅英法展開和談。

(完)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各國硬實力對比,說它們開戰的原因

燒掉歐洲文明的一把火——第一次世界博覽會

大國崛起終須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三分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表,了解戰爭經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國將士,是否有國家和民族意識?
    不要認為危機不會發生,兩次世界大戰距離今天也不過幾十年,任何政治、經濟、文化的理由,都無法阻止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爆發也往往跟陰謀扯不上太多關係,人類是很難在數億人參與的複雜制度中,去規劃一場大型戰爭來獲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環境是十分嚴酷的,在雙方死傷如此巨大的情況下,為什麼各國的士兵很少有抗命、逃亡等現象出現?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5個秘密
    持續了四年,在歐洲的戰壕中輾轉,在她的天空中掃蕩,第一次世界大戰給這個鄉村留下的不僅僅是傷痕。它使國家支離破碎,家庭失去了孩子。 它也留下了我們永遠無法解開的戰爭之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很多未解之謎沒有人有時間去調查。大多數都歸結為誰殺了誰,但也有一些更吸引人。
  • [趣味化學]硝酸合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早在1913年之前,人們發現德國有屐世界大戰的可能,便開始限制德國進口硝石。這樣理以為世界會太平無事了。1914年德國終於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又錯誤地估計,戰爭頂多只會打半年,原因是德國的硝酸不足,火藥生產受到了限制,由於人們的種種錯誤分析,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蔓延開來,戰爭打了四個多年頭,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奪去了人們無數的生命財產。德國為什麼能堅持這麼久的戰爭呢?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者按:本文系《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語。作者在文中梳理了中國一戰外交的歷史脈絡。其中特別留意內政與外交的互動關係,探討了在面對重大決策時,內政與外交是如何互相影響的,以及作為內政與外交互動案例之一的國民外交運動在此時期的發展情況。侯中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古典音樂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古典音樂也不例外。許多優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或在戰爭中死去,或留下了不可逆的損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產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作品。可以設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時代,這些作品恐怕不會誕生。
  • 淺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是如何重新建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公海艦隊曾經與英國皇家海軍在大西洋上浴血拼殺。儘管未能擊敗英國皇家海軍,但是德國艦隊的能力和勇氣得到了驗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公海艦隊的大多數戰艦均在1921年6月21日於斯卡帕灣自沉,這之後的德國海軍何去何從呢?又是如何重新建立的呢?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爛的一把槍:法國想換掉卻無槍可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研製出了一款名為紹沙的輕機槍(Chauchat),正式名稱為Fusil-mitrailleur Modele 1915 CSRG。它是一件全自動武器,重20磅,裝載標準的法國陸軍步槍子彈,並配備了一個20發的彈匣。
  •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在戰爭中大放異彩,對現代航空的深遠影響
    綜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飛機就展現了它作為 "軍隊之眼 "的能力。但其實法國人早在拿破崙戰爭和後來的普法戰爭中,就已經開始使用氣球進行偵察,因此後來採用飛機空中偵察也算得上是他們很熟悉的一種戰術了。1.偵察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多都採用塹壕戰的戰術方式,為了可以確定敵人的行動和位置,飛機會在戰場上空飛行,用拍照技術手段來為自己的軍隊輸送情報。因此飛機的首次使用是為了偵察,飛機也就這樣成為了收集敵方戰壕內信息的唯一手段。但這會的信息全靠肉眼識別,所以經常也會鬧笑話,誤報軍情。當時,戰鬥都在各個戰壕的泥濘中進行。
  • 歷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顆子彈造成的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初協約國:英、法、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營歐洲各個主要國家,都在短短的幾天內紛紛出兵參戰,其餘國家也因各自的原因捲入其中,連遠在大洋彼岸的中、美、日等國也不能倖免。雖然戰火有蔓延到世界各地的趨勢,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還是在歐洲。
  • 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幫兇?
    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幫兇?通過對從瑞士-義大利阿爾卑斯山提取的冰芯進行詳細的分析,科學家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歐洲在1914年至1919年的氣候模式,並且第一次將其與戰爭和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聯繫起來。異常潮溼和寒冷的環境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在戰場上失去生命,同時也會干擾鳥類的遷徙行為,這可能會讓鳥類和人類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
  • 魔戒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景象
    託爾金構建《指環王》中土世界的真正動力源於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經歷。託爾金於1892年出生在南非奧蘭志自由邦布隆泉市的一戶普通英國家庭裡。後來他還成功的考入了著名的愛德華國王學校,託爾金在那兒遇到了三位生活和學習上的摯友:吉爾森、惠斯曼和斯密斯,四人還一起組建了巴洛範茶社(T.C.B.S)。
  • 艾菲爾鐵塔發生的怪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非常寶貴的角色
    艾菲爾鐵塔不僅僅是另一個美麗的面孔,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非常寶貴的角色。根據學生科學新聞的報導,大約五年之後,塔成為通往北美的通訊網絡的中心樞紐,那時軍隊才開始感興趣。 塔樓成為一個永久的軍事無線電基地,用來攔截德國無線電通信。其中包括1914德國軍隊在巴黎前進的消息。當法國人得知德國人被耽擱時,他們開始向馬恩河增兵。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整理、編譯:劉佑民宋舒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這或許是一個永遠充滿爭論的問題,儘管近年來熱度可能有所下降,卻尚沒到蓋棺論定的時刻。1907年海牙會議上,德國拒絕討論海軍問題,各國對德國意圖也愈加警惕,並對德國的外交策略表示不滿。新聞媒體上瀰漫著一股反德情緒,即便自由派報紙也是如此,特別是,1907年11月18日德國宣布修正海軍法,在1908-09和1911-12年間每年建造4艘無畏戰艦。
  • 浴火重生: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重建之路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總是會用影響深遠一詞來描述和形容,單就從二戰對於國際形勢與全球格局所施加的改變來看,這個詞就是無比合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球事物的話語權發生了轉移,此後的時代不再以歐洲命名,此後的風光也不再獨屬於歐洲列強。
  • 小戰爭演化成世界大戰,導致一大國被瓜分,這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是影響當前世界形勢最深遠的因素之一,幾乎一切都是戰後重建的。我不敢說我們從戰爭中受益,但至少沒有這兩次持久戰,我們現在的生活會完全不同。那麼,作為世界人民,我們應該了解那些對我們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即使這些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16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矛盾滾成大雪球」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塞拉耶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簡稱「一戰」,這是一場歷時四年多,有三十多個國家參與、15億人口被捲入的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 世紀大對決42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美蘇爭霸,歐美日帝國慘烈廝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與同盟國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與法西斯對壘;下半葉美蘇爭霸: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大對決。此外,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各種風雲變幻亦有十分濃重恐怖的氣氛:英法德蘇演繹歐陸紛爭、英美日蘇暗戰亞太地區。因此,20世紀,這一系列殘酷的世界爭霸戰,血淋淋的呈現著這個人類世界極為殘酷的一面。
  •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可致全球經濟大衰退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 英國政府即將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麼全球將為此付出高達6.98萬億美元的經濟代價,這將超過一戰、二戰和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衰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會造就兩億「環境難民
  • 英國軍方突然拉響警報,一旦引爆這個隱患,或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
    針對這種種情況,英國軍方突然拉響警報提醒各國,如果一旦引爆這個隱患的話,那麼將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或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 針對目前的情況,英國軍方近日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