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兩個小孩打架將一群大人牽扯進來引發的更大規模鬥毆的過程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的大街上,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史稱「塞拉耶佛事件」。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簡稱「一戰」,這是一場歷時四年多,有三十多個國家參與、15億人口被捲入的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大約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此外,戰爭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歐洲經濟發展遭受巨創。但這場戰爭也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軍事科學技術得到了提升。
戰爭也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俄羅斯、奧匈、德意志帝國瓦解,英國、法國、義大利地位下降,歐洲霸權被削弱,美、日崛起;世界各地的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世界秩序迎來了新的篇章。
那麼,導致一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
「塞拉耶佛事件」無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背後卻有著更深的原因。
其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所帶來的經濟上的競爭。
19世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歐洲大多數強國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例如:義大利和法國之間、俄國和德國之間、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由於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開始了最為激烈的經濟競爭。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1.8%,而德國僅佔13.2%。到1914年時,由於美國的崛起,英國工業產量所佔的比例已下降到14%,這時德國的工業總產量已經和英國不相上下。德國工業總產量的激增意味著在海外市場它同英國的競爭十分激烈。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徹底輸給了好爭的德國商人。兩國關係變得緊張起來,以致展開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
其二:工業革命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德國為首的國家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殖民地範圍。
由於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擁有海外市場,所以經濟上的競爭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爭奪。由於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後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提升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的殖民地,但是這種擴張行為受到了英國殖民地的阻擋,所以他們痛罵英國人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而且,對於殖民地的爭奪不限於英國和德國。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因此,它們經常爆發衝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都發生過衝突。
其三: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升級為聯盟體系的矛盾。
這些殖民地競爭轉而又促成了互相衝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1879年,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同盟條約。這是一個防禦性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復1871年失給德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幹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地發生衝突。1882年,兩國同盟因義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當時,三國同盟的宗旨並不是侵略性的,而主要是為了維護歐洲大陸的現狀。但是法國和俄國不這麼看,因為這個同盟使法、俄變得孤立並容易受到攻擊。
此外,法國和俄國在殖民地問題上都與英國有大的爭議。俾斯麥在締結兩國同盟時就十分清楚法、俄建立友好關係的危險性,於是他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這樣的事發生。然而,俾斯麥辭去宰相職務後,他的繼承者們沒再繼續他的外交花招。結果,1894年法俄締結了協約,來對抗三國同盟。後來英國為了對付德國也加入進來,這樣就成了三國協約。
於是,所有強國這時都已加入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每當發生重大爭端時,兩大集團的成員即使對爭端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支持參與爭端的盟國。因為它們擔心同盟瓦解,使自己被孤立,所以每次爭端往往會擴大為更大的危機。
其四:民族主義所帶來的民族矛盾。
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赫,從此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隨著民族自決的要求日益增長,奧匈帝國正處於分裂的危險之中。奧匈帝國居統治地位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受到了覺醒的義大利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羅塞尼亞人、波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在內的偉大的斯拉夫民眾的對抗。
奧匈帝國要生存,就得採取強硬措施。這個決定使波赫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吵著要與多瑙河對岸獨立的塞爾維亞統一在一起。所以當奧匈帝國的大公來到波赫首府塞拉耶佛時,遭到了塞爾維亞愛國者的刺殺,奧匈帝國震怒,多瑙河對岸的塞爾維亞因此受到牽連。
不過,塞爾維亞的背後是俄國,而俄國的背後是法國和英國。同樣,奧匈帝國有德國支持,理論上還有義大利支持,因而,民族矛盾與聯盟體系的矛盾把歐洲推向了戰爭。
那麼這場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呢?
這次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年)德軍主動進攻階段。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英、法、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導致德軍儘管在東線的坦能堡戰役中取勝,但是兵力被分散,所以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第二階段:(1915年—1916年)雙方相持階段。
由於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其中,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的兵力,最後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這場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從此德軍逐步走向了失敗。加上日德蘭海戰後,英國牢牢控制著制海權。從此戰略的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1917年—1918年)協約國佔據主動階段。
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內部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以退出了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同年8月,協約國軍隊發動反攻,把德軍趕出了法國和比利時的國境,德軍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11月4日,德國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宣布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籤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