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16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矛盾滾成大雪球」

2021-01-13 僵xiao漁

有人說,這是「兩個小孩打架將一群大人牽扯進來引發的更大規模鬥毆的過程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的大街上,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史稱「塞拉耶佛事件」。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塞拉耶佛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簡稱「一戰」,這是一場歷時四年多,有三十多個國家參與、15億人口被捲入的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大約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此外,戰爭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歐洲經濟發展遭受巨創。但這場戰爭也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軍事科學技術得到了提升。

戰爭也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俄羅斯、奧匈、德意志帝國瓦解,英國、法國、義大利地位下降,歐洲霸權被削弱,美、日崛起;世界各地的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世界秩序迎來了新的篇章。

那麼,導致一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

「塞拉耶佛事件」無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背後卻有著更深的原因。

其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所帶來的經濟上的競爭。

19世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歐洲大多數強國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例如:義大利和法國之間、俄國和德國之間、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由於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開始了最為激烈的經濟競爭。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1.8%,而德國僅佔13.2%。到1914年時,由於美國的崛起,英國工業產量所佔的比例已下降到14%,這時德國的工業總產量已經和英國不相上下。德國工業總產量的激增意味著在海外市場它同英國的競爭十分激烈。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徹底輸給了好爭的德國商人。兩國關係變得緊張起來,以致展開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

其二:工業革命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德國為首的國家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殖民地範圍。

由於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擁有海外市場,所以經濟上的競爭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爭奪。由於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後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提升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的殖民地,但是這種擴張行為受到了英國殖民地的阻擋,所以他們痛罵英國人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而且,對於殖民地的爭奪不限於英國和德國。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因此,它們經常爆發衝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都發生過衝突。

1871年,在凡爾賽威廉一世宣布登基,德國完成統一,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帝國首相

其三: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升級為聯盟體系的矛盾。

這些殖民地競爭轉而又促成了互相衝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1879年,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同盟條約。這是一個防禦性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復1871年失給德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幹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地發生衝突。1882年,兩國同盟因義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當時,三國同盟的宗旨並不是侵略性的,而主要是為了維護歐洲大陸的現狀。但是法國和俄國不這麼看,因為這個同盟使法、俄變得孤立並容易受到攻擊。

此外,法國和俄國在殖民地問題上都與英國有大的爭議。俾斯麥在締結兩國同盟時就十分清楚法、俄建立友好關係的危險性,於是他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這樣的事發生。然而,俾斯麥辭去宰相職務後,他的繼承者們沒再繼續他的外交花招。結果,1894年法俄締結了協約,來對抗三國同盟。後來英國為了對付德國也加入進來,這樣就成了三國協約。

於是,所有強國這時都已加入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每當發生重大爭端時,兩大集團的成員即使對爭端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支持參與爭端的盟國。因為它們擔心同盟瓦解,使自己被孤立,所以每次爭端往往會擴大為更大的危機。

同盟國和協約國勢力分布

其四:民族主義所帶來的民族矛盾。

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赫,從此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隨著民族自決的要求日益增長,奧匈帝國正處於分裂的危險之中。奧匈帝國居統治地位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受到了覺醒的義大利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羅塞尼亞人、波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在內的偉大的斯拉夫民眾的對抗。

奧匈帝國要生存,就得採取強硬措施。這個決定使波赫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吵著要與多瑙河對岸獨立的塞爾維亞統一在一起。所以當奧匈帝國的大公來到波赫首府塞拉耶佛時,遭到了塞爾維亞愛國者的刺殺,奧匈帝國震怒,多瑙河對岸的塞爾維亞因此受到牽連。

不過,塞爾維亞的背後是俄國,而俄國的背後是法國和英國。同樣,奧匈帝國有德國支持,理論上還有義大利支持,因而,民族矛盾與聯盟體系的矛盾把歐洲推向了戰爭。

那麼這場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呢?

這次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年)德軍主動進攻階段。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英、法、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導致德軍儘管在東線的坦能堡戰役中取勝,但是兵力被分散,所以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第二階段:(1915年—1916年)雙方相持階段。

由於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其中,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的兵力,最後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這場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從此德軍逐步走向了失敗。加上日德蘭海戰後,英國牢牢控制著制海權。從此戰略的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凡爾登戰役示意圖

第三階段:(1917年—1918年)協約國佔據主動階段。

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內部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以退出了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同年8月,協約國軍隊發動反攻,把德軍趕出了法國和比利時的國境,德軍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11月4日,德國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宣布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籤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雷東德車站的一節車廂裡籤署停戰協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相關焦點

  • 冥王星與「言過其實」
    隨著「可怕的」土冥合相將在2020年一月發生,現在就可以看到這個狀況。以下是一些在我臉書上看到的,這個「百年難遇」事件的相關話題下的回覆。看到這樣的用詞,彷佛我們面臨的是一件自2014年開創星座大十字以來,最為重要的、驚天動地的星象事件。別忘了,大部分科學家已不再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行星。
  • 三分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表,了解戰爭經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 米蘭科維奇循環從「假說」到「理論」​的百年浮沉
    這項工作首次以數學形式完整地闡明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軌道的微小變化如何對地球所接收的太陽輻射施加影響,其為理解地球氣候變化歷史及冰期的成因提供了理論基礎。儘管目前「米蘭科維奇理論」貫穿在全球變化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但是該理論誕生背後充滿戰爭和監禁的艱辛故事,時至今日尚未廣為人知。隨著全球的科學家應對COVID-19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米蘭科維奇的成就提醒我們,偉大的地球科學理論往往在逆境中誕生。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20 黑死病終結了中世紀?」
    這場黑死病的大流行大概奪走了歐洲2500萬人的生命,約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使歐洲人蒙受了巨大災難,對歐洲文明的發展進程也造成重大影響。人口的大量死亡,使歐洲社會陷入到動蕩和混亂中,勞動力的銳減,使社會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勞動力的短缺造成城市的敗落、大片農田荒蕪,整個社會一片凋敝。西方學者認為黑死病席捲歐洲「標誌了中世紀的結束。」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23 哥白尼:太陽在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改變了用《聖經》解釋世界和人間萬事萬物的教條做法,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結構,使他們逐漸養成了科學的心智,接近了真理,遠離了蒙昧。那麼,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如何形成的呢?日心說形成的背景主要有兩個。其一,日心說自古就有了,哥白尼只是發揚光大者。
  • 「雪球」越滾越大 青島藍谷海洋生物領域新高地正形成
    按照專業、專門、專人、專注「四個專」原則,青島藍谷組建「6+8+3」的雙招雙引作戰體系,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雪球」越滾越大  海洋生物領域新高地正形成此前,青島藍谷已經與青島大學、華賽伯曼共建了全國首家幹細胞公共庫。如今,青島藍谷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所擁有的科研資源越來越豐富,在此就地轉化的海洋生物醫藥科研成果項目,也正呈現來軫方遒、紛至沓來的喜人態勢。
  • 蘋果減稅,是「大發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劫富濟貧」的政策表面看來,蘋果好像是在示弱,但鬆口的對象卻並非大公司。這項新規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年銷售額不超過 100 萬美元;二是中小開發者。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才能享受 15% 的「半價費率」,而且限制頗多。開發者必須主動申請加入這一計劃。
  • 美伊已經動手,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嗎?看看舊約、劉伯溫和推背圖的...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都給我們帶來慘痛的代價,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在苦難歲月裡奮戰的勇士和無辜死亡的生命。    這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一場浩大的戰爭,是人類命運的大較量。回顧這兩次世界大戰,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不僅可以豐富歷史知識,還能夠以史為鑑,吸取教訓, 繼而深入探討戰爭與和平這一人類歷史的永恆主題。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一個不合理的和解遠勝一場正義的戰爭 。因為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實在太大了。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 左暉所說的「難而正確的事」到底是什麼?
    左暉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有能力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線下服務網絡」。這個短語中的四個詞都非常重要。 「龐大」意味著規模,管理 100 個人和管理 10 萬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事,規模本身會帶來事物複雜度的變化。鏈家是中國公司中少有的,具備管理 10 萬級別團隊的公司之一。「線下」意味著這些人需要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中工作。「服務」意味著這 10 萬級的團隊跟用戶有大量的接觸和交互時間。
  • 遍地好劇,唯有它配「封神」
    如今,「神劇」這個詞已經有點被用爛了。前兩天魚叔推薦《沼澤怪物》,因為風格很喜歡就大膽用了「神劇」二字,結果後臺被魚友懟了一聲。說那根本算不上「神劇」。今天,我想當眾道歉。輔佐新魔王在中東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地球化為人間煉獄。騎機車的新一代天啟四騎士一旦人類世界被摧毀,天堂與地獄間的屏障將會消失。天使和魔鬼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大戰三百回合,一決雌雄。
  • 最後80天丨高考「政治、歷史、地理」答題模板
    對地區,世界的意義:(有利於)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繫密集,
  •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古典音樂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古典音樂也不例外。許多優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或在戰爭中死去,或留下了不可逆的損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產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作品。可以設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時代,這些作品恐怕不會誕生。
  • [趣味化學]硝酸合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早在1913年之前,人們發現德國有屐世界大戰的可能,便開始限制德國進口硝石。這樣理以為世界會太平無事了。1914年德國終於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又錯誤地估計,戰爭頂多只會打半年,原因是德國的硝酸不足,火藥生產受到了限制,由於人們的種種錯誤分析,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蔓延開來,戰爭打了四個多年頭,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奪去了人們無數的生命財產。德國為什麼能堅持這麼久的戰爭呢?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者按:本文系《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語。作者在文中梳理了中國一戰外交的歷史脈絡。其中特別留意內政與外交的互動關係,探討了在面對重大決策時,內政與外交是如何互相影響的,以及作為內政與外交互動案例之一的國民外交運動在此時期的發展情況。侯中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然而,在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的元素豐度並不是典型的,如果把尺度放得大一些,利用光譜學研究星光,「氫」才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氦」,它們兩者佔宇宙中所有原子的99%以上,接下來才是氧和碳。
  • 「餘途閃小說」廁所這事
    「餘途閃小說」廁所這事 2020-11-29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港人該清醒,美國才是世界最大「攬炒國」
    ,當是由「英語嬌」、「英語妙」迸發出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乃至生活習慣,順者可流動至上層管治階級,逆流向下,就當下層的被管治階層。英美長期打著「民主、自由、法治」的旗號,向外強推所謂「普世價值」,不少港人亦囫圇吞棗,全盤接受。白人至上操盤,被操控的,也就等於實踐至上的普世價值。至於何謂世界文化,阿拉伯、中國的文明……都不甚了了。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後,弱肉強食的側寫,美國槍炮火噐最有闡釋普世價值的權力,並訂下不容挑戰的標準。
  • 歷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顆子彈造成的世界大戰
    當普魯士軍隊進逼巴黎時,資產階級組成的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戰爭,1871年巴黎人民起義,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營歐洲各個主要國家,都在短短的幾天內紛紛出兵參戰,其餘國家也因各自的原因捲入其中,連遠在大洋彼岸的中、美、日等國也不能倖免。雖然戰火有蔓延到世界各地的趨勢,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還是在歐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整理、編譯:劉佑民宋舒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這或許是一個永遠充滿爭論的問題,儘管近年來熱度可能有所下降,卻尚沒到蓋棺論定的時刻。外交部高官艾爾·克勞威(Eyre Crowe)的備忘錄便反映出此種心態,他通過英德歷史中的長期矛盾、「鐵與血」對德意志帝國成立的核心作用,強調對德國挑戰的唯一回應方式是重申傳統的均勢政策,以最大的決心維護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權利與利益。
  • 用「費曼技巧」來教自己讀書
    朱熹有一句話說得好:「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聰明的方法。為了持續有效地輸入,我規定自己每日寫滿三張讀書卡片,且是同一類型的,比如寫作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