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的發展從來都是高投入高風險,人力、財力、技術的大量投入缺一不可,因此新中國逐步建立全體系的航空工業的多年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除了大家看到的殲-6,殲-10,殲-20,運-20的輝煌,還有大量的項目和型號黯然下馬,無法開花結果。這其中既有技術原因,還有人員因素,甚至政治影響。下面列舉航空君依據公開資料評選出的新中國航空工業五大最失策項目,歡迎大家發表不同意見。
這個項目不止是失敗,甚至可以說是災難,小型通用飛機從開始到現在從來都沒有被上層正式提到議事日程上,根本沒有受到其應有的重視。通用航空發展的緩慢,和這個不無關係。
新中國航空工業的伊始,受到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開展的大多數型號都是軍用飛機及其配套設備的項目。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都被擺在次要位置,而實際上通用航空,尤其是廉價簡單小型的通用飛機的普及,才是成為真正航空大國航空強國的必經之路。中國航空工業在這方面的缺失可以說實在是使人痛心疾首,目前大家能夠接觸到的小型通用或運動飛機基本全部都是進口貨或是引進型號,比如最常見的塞斯納172系列,西銳SR20系列,鑽石DA42系列等等。中航工業的小鷹500小型通用飛機實際也是參考法國TB20國產化而來,SR20也是直接引進自美國西銳。在這片廣大市場中國的航空工業從開始到現在連自行研發的念頭都沒有產生過,從來沒有這個意識,以致整個市場拱手讓人,實在是匪夷所思。
小鷹500輕型通用飛機
沒有廣大的航空愛好者從小接觸航空學習航空運用航空,就難以產生龐大的航空研製,飛行,運行相關人才。積沙成塔,沒用大量通用飛機打基礎,殲-20的底子總是不大牢靠。
殲教-1是新中國第一種完全自行研製的噴氣式雙座單發教練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和同時期國內最熟悉的殲-5、殲-6等完全不同的兩側進氣,讓出了機頭寶貴空間可容納雷達天線等電子設備,可以說非常超前。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教-1原型機
殲教-1是確確實實由內到外的自行研製到底了,發動機採用了當時也是完完全全自主開發的「噴發-1A」噴氣式發動機。當時渦噴-5的仿製工作剛剛成熟,大量用於殲-5戰鬥機上,可以說大家對參照渦噴-5的噴發-1A給予厚望。但事與願違,這種發動機根本達不到設計要求,且研製單位無力解決。「心臟病」問題伴隨著航空工業的起步,一直到現在。
殲教-1的兩側進氣和平直翼
大膽假設一下,殲教-1換裝渦噴-5能否順利服役能?因為其本身性能並不差,起點很高,而且鍛鍊了一支從頭走完型號研製的科研人員隊伍。這個懸念就只能留給大家去發揮想像了。
簡單的說,直-6就是渦軸化的直-5。直-6直接採用直-5機8框以後的機身,內部結構也完全相同,與改進型前機身組合而成。主要升力部件旋翼、槳轂、自動傾斜儀和傳動系統中尾減速器及旋翼剎車等都採用直-5的部件。直-6在1969年12月15日首飛,一直進行到1979年下馬。
航空博物館中的直-6原型機
參照直-5本身是沒錯的,並且直接替換直-5最落後的活塞式發動機更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換用渦軸-5發動機後,不光功率大大增加,而且大幅減少了活塞是發動機固有的噪音和震動,對機械、結構和乘員都有所保護。但照搬直-5的單發設計就是有點過分保守了,渦軸發動機體積小重量輕,利用直-5原來機體塞進兩臺渦軸-5不是不可能的事,但當時的科研人員就是沒有邁出這一步,最終直-6對比50年代的直-5在性能上,尤其是安全性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以致在70年代末黯然下馬。
航空博物館中的直-6原型機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採用了兩臺渦軸發動機,主減速器該怎麼辦?按當時貧弱的航空科研力量,搞定直升機的關鍵部件主減將會是巨大挑戰,直到現在武直-10的主減速器也佔據了過大的體積和重量,直接影響性能。放在直-6的年代,只會是按下去葫蘆浮起了瓢,結局是早已註定的。
殲-12首飛時間在1970年12月26日,著名的美國重型制空戰鬥機F-15的首飛時間僅僅就在兩年後的1972年7月27日。兩年時間,代表了兩種完全的理念。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12戰鬥機
時代已經到了向更大,更重,設備更複雜,性能更強悍的多用途戰鬥機時代,連蘇聯實力最雄厚的米格設計局都拿出了遠比MIG-21更大更複雜的MIG-23戰鬥機,我國的軍方和航空工業卻從局部衝突的經驗得出了:「適應人民戰爭需要、實現廣泛、分散的空中遊擊戰」這種奇談怪論,研製出了又輕又小以火炮為主要武器,戰鬥力極度低下的殲-12。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12
殲-12便宜嗎?首先,殲-12的戰鬥力並不比殲-6有明顯提高,飛行性能更比不上當時已經列裝的殲-7。再者,分散使用意味著後勤災難,戰鬥機的維護保養,油料供給和武器彈藥裝填可不比一支步槍。分散使用就意味著巨量的配套人員和車輛,以及極高水平的戰場資源管理,難以設想在當時能做到何種程度。武器的成本絕非一次性採購成本,還有後續大量的運行、配套維修、備品備件消耗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這樣的殲-12全壽命成本,絕對不便宜。
好在殲-12項目被懸崖勒馬緊急叫停了,這個項目充分說明了前期預研的重要性,預研的方向被帶歪,全盤皆輸。
運-10項目的產生,就是個政治任務,拋開這點去分析運-10的問題都難免跑偏。本來就是政治項目,就不可能按照商業項目去運行,自然也不會得出商業結果。政治環境變了,項目的支撐就變了,能不能繼續下去其實就很明顯了。
當年意氣風發的運-10運輸機
看看運-10的時間結點:1970年8月,國家主管部門下達運-10研製任務,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80年9月26日首飛成功。1982年起,運-10研製基本停頓。1986年,國家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稍微知道點那段歷史的朋友都看得明白怎麼回事了。
博物館中的運-10
影響運-10的另外一個政治因素就是80年代的大開放,西方產品得以首次大量、全面的展示在國人面前,加上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確實有限,把非常有限的資金運用在能更快產生效益的直接引進上應該是當時最現實的選擇。不能用現在的情況去考慮當時的問題,現在的C919可以穩紮穩打,慢工出細活,因為已經有大量進口飛機在航線運行。當時井噴似的需求,遠遠不是運-10這種既不經濟,也不能迅速交貨,更談不上有任何售後服務的不適用機型能滿足的。
運-10駕駛艙
任何一個項目除了技術考量,還必須要有經濟平衡,更大的項目,必然會涉及政治。運-10下馬,不冤。
以上5個項目就是航空君認為對中國航空工業影響最大的5個失策項目,基本都是已經成型經過試飛的實際項目,而不是僅僅是紙上方案。這其中既有完全影響了整個通航業界,讓出全部通用飛機市場的思維空白;也有技術儲備不足,預研不力帶來的冒進或保守;還有從一開始到現在都在困擾我國航空工業的頑疾;以及技術、經濟和政治的相互掣肘和平衡。
可能大家會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