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不足或技術薄弱還是政治影響?新中國航空工業5大最失策項目

2020-10-08 航空君

航空工業的發展從來都是高投入高風險,人力、財力、技術的大量投入缺一不可,因此新中國逐步建立全體系的航空工業的多年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除了大家看到的殲-6,殲-10,殲-20,運-20的輝煌,還有大量的項目和型號黯然下馬,無法開花結果。這其中既有技術原因,還有人員因素,甚至政治影響。下面列舉航空君依據公開資料評選出的新中國航空工業五大最失策項目,歡迎大家發表不同意見。

一、小型通用飛機

這個項目不止是失敗,甚至可以說是災難,小型通用飛機從開始到現在從來都沒有被上層正式提到議事日程上,根本沒有受到其應有的重視。通用航空發展的緩慢,和這個不無關係。

新中國航空工業的伊始,受到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開展的大多數型號都是軍用飛機及其配套設備的項目。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都被擺在次要位置,而實際上通用航空,尤其是廉價簡單小型的通用飛機的普及,才是成為真正航空大國航空強國的必經之路。中國航空工業在這方面的缺失可以說實在是使人痛心疾首,目前大家能夠接觸到的小型通用或運動飛機基本全部都是進口貨或是引進型號,比如最常見的塞斯納172系列,西銳SR20系列,鑽石DA42系列等等。中航工業的小鷹500小型通用飛機實際也是參考法國TB20國產化而來,SR20也是直接引進自美國西銳。在這片廣大市場中國的航空工業從開始到現在連自行研發的念頭都沒有產生過,從來沒有這個意識,以致整個市場拱手讓人,實在是匪夷所思。

小鷹500輕型通用飛機

沒有廣大的航空愛好者從小接觸航空學習航空運用航空,就難以產生龐大的航空研製,飛行,運行相關人才。積沙成塔,沒用大量通用飛機打基礎,殲-20的底子總是不大牢靠。


二、殲教-1教練機

殲教-1是新中國第一種完全自行研製的噴氣式雙座單發教練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和同時期國內最熟悉的殲-5、殲-6等完全不同的兩側進氣,讓出了機頭寶貴空間可容納雷達天線等電子設備,可以說非常超前。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教-1原型機

殲教-1是確確實實由內到外的自行研製到底了,發動機採用了當時也是完完全全自主開發的「噴發-1A」噴氣式發動機。當時渦噴-5的仿製工作剛剛成熟,大量用於殲-5戰鬥機上,可以說大家對參照渦噴-5的噴發-1A給予厚望。但事與願違,這種發動機根本達不到設計要求,且研製單位無力解決。「心臟病」問題伴隨著航空工業的起步,一直到現在。

殲教-1的兩側進氣和平直翼

大膽假設一下,殲教-1換裝渦噴-5能否順利服役能?因為其本身性能並不差,起點很高,而且鍛鍊了一支從頭走完型號研製的科研人員隊伍。這個懸念就只能留給大家去發揮想像了。


三、直-6直升機

簡單的說,直-6就是渦軸化的直-5。直-6直接採用直-5機8框以後的機身,內部結構也完全相同,與改進型前機身組合而成。主要升力部件旋翼、槳轂、自動傾斜儀和傳動系統中尾減速器及旋翼剎車等都採用直-5的部件。直-6在1969年12月15日首飛,一直進行到1979年下馬。

航空博物館中的直-6原型機

參照直-5本身是沒錯的,並且直接替換直-5最落後的活塞式發動機更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換用渦軸-5發動機後,不光功率大大增加,而且大幅減少了活塞是發動機固有的噪音和震動,對機械、結構和乘員都有所保護。但照搬直-5的單發設計就是有點過分保守了,渦軸發動機體積小重量輕,利用直-5原來機體塞進兩臺渦軸-5不是不可能的事,但當時的科研人員就是沒有邁出這一步,最終直-6對比50年代的直-5在性能上,尤其是安全性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以致在70年代末黯然下馬。

航空博物館中的直-6原型機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採用了兩臺渦軸發動機,主減速器該怎麼辦?按當時貧弱的航空科研力量,搞定直升機的關鍵部件主減將會是巨大挑戰,直到現在武直-10的主減速器也佔據了過大的體積和重量,直接影響性能。放在直-6的年代,只會是按下去葫蘆浮起了瓢,結局是早已註定的。


四、殲-12輕型戰鬥機

殲-12首飛時間在1970年12月26日,著名的美國重型制空戰鬥機F-15的首飛時間僅僅就在兩年後的1972年7月27日。兩年時間,代表了兩種完全的理念。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12戰鬥機

時代已經到了向更大,更重,設備更複雜,性能更強悍的多用途戰鬥機時代,連蘇聯實力最雄厚的米格設計局都拿出了遠比MIG-21更大更複雜的MIG-23戰鬥機,我國的軍方和航空工業卻從局部衝突的經驗得出了:「適應人民戰爭需要、實現廣泛、分散的空中遊擊戰」這種奇談怪論,研製出了又輕又小以火炮為主要武器,戰鬥力極度低下的殲-12。

航空博物館中的殲-12

殲-12便宜嗎?首先,殲-12的戰鬥力並不比殲-6有明顯提高,飛行性能更比不上當時已經列裝的殲-7。再者,分散使用意味著後勤災難,戰鬥機的維護保養,油料供給和武器彈藥裝填可不比一支步槍。分散使用就意味著巨量的配套人員和車輛,以及極高水平的戰場資源管理,難以設想在當時能做到何種程度。武器的成本絕非一次性採購成本,還有後續大量的運行、配套維修、備品備件消耗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這樣的殲-12全壽命成本,絕對不便宜。

好在殲-12項目被懸崖勒馬緊急叫停了,這個項目充分說明了前期預研的重要性,預研的方向被帶歪,全盤皆輸。


五、運-10運輸機

運-10項目的產生,就是個政治任務,拋開這點去分析運-10的問題都難免跑偏。本來就是政治項目,就不可能按照商業項目去運行,自然也不會得出商業結果。政治環境變了,項目的支撐就變了,能不能繼續下去其實就很明顯了。

當年意氣風發的運-10運輸機

看看運-10的時間結點:1970年8月,國家主管部門下達運-10研製任務,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80年9月26日首飛成功。1982年起,運-10研製基本停頓。1986年,國家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稍微知道點那段歷史的朋友都看得明白怎麼回事了。

博物館中的運-10

影響運-10的另外一個政治因素就是80年代的大開放,西方產品得以首次大量、全面的展示在國人面前,加上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確實有限,把非常有限的資金運用在能更快產生效益的直接引進上應該是當時最現實的選擇。不能用現在的情況去考慮當時的問題,現在的C919可以穩紮穩打,慢工出細活,因為已經有大量進口飛機在航線運行。當時井噴似的需求,遠遠不是運-10這種既不經濟,也不能迅速交貨,更談不上有任何售後服務的不適用機型能滿足的。

運-10駕駛艙

任何一個項目除了技術考量,還必須要有經濟平衡,更大的項目,必然會涉及政治。運-10下馬,不冤。


以上5個項目就是航空君認為對中國航空工業影響最大的5個失策項目,基本都是已經成型經過試飛的實際項目,而不是僅僅是紙上方案。這其中既有完全影響了整個通航業界,讓出全部通用飛機市場的思維空白;也有技術儲備不足,預研不力帶來的冒進或保守;還有從一開始到現在都在困擾我國航空工業的頑疾;以及技術、經濟和政治的相互掣肘和平衡。

可能大家會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航空工業洪都:紅色基因 藍色情懷
    中國航空報訊:在中國航空工業歷經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鬥歷程中,航空工業洪都是最真切、最直接的見證者、參與者之一。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發祥地之一,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洪都肩負使命,自強不息,在時光的積澱中不斷發展,在中國航空工業百年逐夢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
  • 新中國航空測繪事業的開創
    1944年6月,在美國要求下在重慶成立了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在美國人主持下對大半個中國領土進行了航空攝影,全部資料運往美國進行內業測圖,測制江蘇、浙江、臺灣等地1︰5萬地形圖約2000幅,只交還中國若干資料或複製品。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軍的航攝飛機、設備、資料和技術人員大部分逃往臺灣。
  • 我的禮讚 為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而作
    七律·航空人為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而作王友來七律•為慶祝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而歌麻乃晨詩吟天籟動風簫,讚頌航空業績驕。六十九年精創造,追逐超越靚青霄。豹族威猛巡疆域,龍系堅貞護舜堯。更有民機飛浩宇,輕歌曼舞慰英豪。
  • 讓歷史照進未來:航空工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在這雙節同慶、家國同心的時刻,讓我們一起重溫新中國航空歷史上那一幕幕動人的瞬間,見證航空工業與偉大祖國的壯麗航程,感受航空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如山信仰、如鐵信念!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頒發《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新中國航空工業正式創立。
  • 中央第四巡視組向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反饋巡視情況
    巡視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守政治巡視職能定位,堅決貫徹巡視工作方針,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任務,緊扣被巡視黨組織政治責任,強化政治監督,重點檢查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黨建工作責任、整改責任等情況,推動解決制約國企改革發展的共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
  •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情況探討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務院作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原點,也是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起點。這是2020年中國人民奪取新冠肺炎疫情勝利的生動寫照,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亦是如此。 建國之初,黨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視航空工業,新中國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航空工業在國防建設上總是佔據領先地位。
  • 中國航空發動機弱在哪兒
    需要鑄造出空心的複雜氣動外形的渦輪葉片成為挑戰各國航空工業的大難題,這項技術被稱為「工業王冠上的寶石」。    另外,現在單晶渦輪葉片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逐漸普及使用。單晶葉片就是只有一個晶粒的鑄造葉片,整個葉片在內部晶體結構上沒有應力集中和容易斷裂的薄弱點。現在航空強國在開發更高冷卻水平的單晶葉片,預計冷卻效果可達400~500攝氏度。
  • 新中國全球化戰略70年:從獨立自主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戰之後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影響深遠,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的金融秩序,這個金融秩序確立了美元的霸權,當然也促進了全球金融的一體化。這一時期,美國的崛起為最重大事件,美國金融霸權對全球化影響深遠。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的崛起亦對後起工業化國家影響深遠,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第四個階段是21世紀以來全球化空前加深、區域一體化程度加深的時期。
  • 航空工業沈飛:激情進取 開拓新局面
    69年奮進歲月,航空工業沈飛在黨的領導下誕生、成長和發展壯大。69年來,一代代沈飛人胸懷報國理想,追求航空事業,從修理仿製到自主創新,從國營112廠到沈飛集團公司,再到中航沈飛中國戰機第一股,沈飛人始終秉持潛心鑄利劍、默默守忠誠的品格,用實幹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創造了祖國航空史上20多個第一,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航空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航空工業製造院王立東:從「菜鳥」博士到技術擔當
    工作7年,從「菜鳥」博士到航空工業製造院機械連接技術研究室的技術擔當,他專注於技術突破與創新,心中有個緊固件專業的大夢想、航空報國的大情懷。 一項型號項目鈦合金螺母的研製任務,在王立東入職後的一年,壓到了他的肩上。 製造院的緊固件產品以螺栓和抽釘為主,對於螺母類緊固件,當時幾乎沒有涉及。「這是新產品的研製項目,研究室也沒有其他人做過,硬著頭皮我也得頂上。」回想起那兩年半的經歷,王立東並不諱言當時的痛苦,「很多個技術無以突破的夜晚,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 俄羅斯拒絕向中國提供技術,CR929項目又延期
    為彌補這一不足,我國將目光投向俄羅斯,兩國有一個合作項目CR929,在俄羅斯參與下,C929已發展成為CR929,其中 CHINA (中國)和 RUSSIA (俄羅斯)分別以 C為代表和 R為代表。該CR929的研發項目是由中國和俄羅斯企業共同投資130億美元進行的。儘管投入了大量資金,這個項目還是有吸引力的。儘管CR929還處於研發階段,但已經獲得200個訂單,可見其吸引力之大。目前,CR929項目還在收集分析有關數據信息,以確定飛機的最終參數。
  • 航空工業飛機6個項目全部獲獎
    9月18日-19日,中國質量協會舉辦的2020年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發表賽在北京舉行。來自航空、兵器、鋼鐵、銀行、菸草等行業的精益管理項目同臺競技。經過激烈角逐,航空工業飛機在精益工廠建設過程中培育出的6個項目全部獲獎。
  • 新中國產業結構演變述論(1949-2016)
    1958-1978年,產業結構由失衡到基本協調再到嚴重失衡,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一是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運行幹預的力度發揮到極致的程度,宏觀經濟政策在「極左」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在劣化社會資源配置方面發展到極端,是產業結構失衡最根本的體制根源。
  • AG100首飛獲頒航空工業立功獎
    8月17日,航空工業通飛在通飛浙江研究院舉行AG100初級教練機首飛立功獎頒獎儀式並開展工作調研。通飛黨委書記、董事長白小剛出席會議並講話,黨委副書記劉愛義宣讀了航空工業《關於授予AG100初級教練機首飛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立功獎的決定》,通飛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樞瑋主持會議。
  • 8大航空航天類院校及專業: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高考成績對於考生很重要,但是高考志願填報也是決定考生未來的一個硬性指標,新東方網高考網為大家整理了8大航空航天類院校及專業盤點,航空航天屬於工學中的一個專業類。它包含航空航天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飛行器適航技術等7個專業。
  • 航空工業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航空工業計算所),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機、彈載計算機研製的專業科研生產機構。
  • 航空工業獲得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多項大獎
    12月10-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行,來自航空工業洪都的熊岑輝獲飛機維修項目金牌,來自中航西飛的李萌月、聶豪、張治新獲製造團隊挑戰賽項目銀牌,來自中航西飛的姚軼文獲飛機維修項目銅牌。
  • 航空工業規劃:我為中國航空工業代言
    中國航空報訊:從1951年8月1日成立以來,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航空工業規劃)立足航空、服務國防,參與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全過程,為建設航空強國作出了重大貢獻。69年的航空報國路上,一代代航空規劃人在辦公地點更新變動的過程中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 航空工業合肥航太:驅雷掣電 一個小企業的大宏圖
    「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只限於做個機頭雷達罩等簡單防護試驗,整機試驗無從談起。」但通過這次項目,一直研究脈衝功率技術專業的段澤民發現了我國在飛機雷電防護試驗方面的需求與幾乎空白的技術領域。更多接觸到國內外相關專業的發展後,美國同行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飛行器雷電防護的商業前景:「中國要獨立發展航空,飛機雷電防護技術根本繞不開,遲早的事。」
  •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礦物是固體地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也是我國目前超過 80%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料的來源,稀散稀有稀土等戰略資源勘探開發和高效利用離不開礦物學理論的發展。對礦物結構的認知是持續推進先進材料進步的知識源頭,礦物環境屬性發掘為防治水體和土壤重金屬汙染提供新的原理、方法和技術。沉積學為石油煤炭能源開發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