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航空測繪事業的開創
—中國測繪史學習筆記
作者:老村長
2021年1月8日於北京
飛機的發明,為發展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奠定了基礎,同時又對測繪保障提出了新要求。這裡說的航空測繪,主要指航空攝影和航空圖製圖。新中國的航空測繪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航空攝影,是根據測繪全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需要,從1950年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而航空圖製圖,是適應空軍現代化建設和作戰、訓練的需要,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的。
20世紀30年代使用的M18—D航攝飛機(來自《中國測繪史》第2卷,測繪出版社)
一、歷史背景
航空攝影,是利用航空攝影機從飛機或其他航空器上獲取地面或空中目標的技術。航空攝影一般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可快速獲取廣大地域的高解析度圖像,經過圖像判讀,可獲得有關地形、敵方兵力部署、軍事設施等準確情報,還可為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測繪地形圖提供基礎資料。因此,航空攝影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各方利用飛機進行空中攝影偵察,用航空像片分析敵情和地形,製作陣地情況圖,修測地形圖。由此,航空攝影測量方法逐步成為測制軍用地形圖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攝影測量在理論、技術和測圖儀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提高了測圖的速度和質量,基本取代了傳統的平板儀測圖方法。
中國的航空攝影測量始於民國時期,但未能成為測繪地形圖的主要方法。1926年中國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在湘北戰役中對某炮兵陣地進行過航空攝影。1929年,南京政府在北洋政府「十年速測計劃」執行未果的基礎上,由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制定了《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劃》(民國19~28年),並決定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新技術。由此,開始培訓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人才,從德國等國引進航空攝影測量設備,1931年組建航空測量隊,1932~1939年航攝並測制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要塞地形圖1283幅及地籍、鐵路、水利等工程地圖86321幅。全國抗戰爆發後,航測業務處於停滯狀態。1944年6月,在美國要求下在重慶成立了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在美國人主持下對大半個中國領土進行了航空攝影,全部資料運往美國進行內業測圖,測制江蘇、浙江、臺灣等地1︰5萬地形圖約2000幅,只交還中國若干資料或複製品。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軍的航攝飛機、設備、資料和技術人員大部分逃往臺灣。
1948年11月初,平津戰役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司令部製圖科,利用航空像片對北平西郊地區的地形圖進行了修測。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各項建設將全面展開,急需測繪全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而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測繪地形圖,首先需要建立航空攝影隊伍。
航空圖是空中飛行與領航、地面指揮與引導所使用的專題地圖,是軍用地圖的一種,著重表示航空要素以及與領航有關的地理要素,主要供航空兵遂行作戰、訓練、指揮等任務使用。世界上最早的航空圖,是德國1930年出版的1︰30萬航空圖。新中國成立之前,沒有專門的航空圖製圖機構,也沒有出版過航空圖。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民黨政府空軍以陸地測量總局編制的1︰100萬地圖來代替航空圖;抗日戰爭後期,美國在中國1︰25萬和1︰100萬地形圖的基礎上,增加機場和等磁差線等要素,印刷成航空版,供領航使用。
初建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擊航空兵(來自《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國防建設》,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空軍的成立,使作戰環境由陸戰場擴展到空戰場,急需加強空戰場測繪保障工作。1951年2月,空軍司令部作戰處設地圖科,負責航空圖的收集、管理和發放及軍事航空攝影任務的管理。新中國成立之初,空軍部隊使用軍委測繪局編制出版的1︰50萬陸海空三軍共用圖。1952年,總參測繪局以1︰100萬、1︰200萬普通地圖為基礎,增加等磁差線等航空要素,作為代用航空圖。隨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和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急需成立航空圖製圖部門,編制出版圖各種航空圖。
1950年11月1日軍委測繪局大地測量隊航空測量隊成立(來自測繪歷史資料)
二、航空攝影隊伍的組建與航空攝影的開展
1950年5月,軍委測繪局成立後,即著手全國地形圖測繪計劃的制訂和直屬測繪隊伍的組建。1950年11月1日,軍委測繪局航空測量隊成立,設有航空攝影組。1954午3月,航空攝影組轉隸空軍司令部。5月,空軍司令部從航空學校、空軍部隊抽調70餘名官兵,以航空攝影組為基礎組建了空軍航空測量隊,1956年9月擴編為航空測量大隊。從此,新中國有了專門的航空攝影隊伍。
1954年5月從蘇聯引進的伊爾-12航空攝影飛機(來自測繪歷史資料)
新中國的航空攝影,是從1950年軍委航空測量隊航空攝影組承擔治淮工程航空攝影開始的。根據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軍委測繪局自1951年起展開東部國防地帶測圖工作,空軍派出1架小型運輸機改裝的航攝飛機,配合航空攝影組在河北東部地區進行試拍攝。但由於飛機、設備老舊和技術力量薄弱,未能完成預定計劃任務。經總參測繪局申請,中國政府邀請蘇軍航空測量隊87人和10架航空攝影飛機,於1954年3月來華援助完成航空攝影任務,同時幫助中方帶訓航空攝影技術人員。到1956年4月蘇軍航空測量隊回國時,援助完成東部國防地帶約85萬平方公裡的航空攝影,為中方帶訓出60餘名航空攝影技術人員,並將所帶全部航空攝影設備留給中方。從1957年開始,空軍航空測量大隊獨立展開東部國防地帶的航空攝影,到1960年基本完成,保證了測繪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對航空攝影資料的需要。
1955年9月空軍航空測量隊部分人員合影(來自測繪歷史資料)
與此同時,民用航空攝影隊伍也相繼成立。1952年,軍委民航局在天津成立了農林航空隊,承擔工業、農業和林業航空攝影任務。1954年,地質、鐵道、石油、水利等部門,也先後組建航空攝影隊伍。1957年,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統一接辦全國民用航空攝影業務,將林業、地質等部門的航空攝影設備和人員集中管理,承擔全國地方各部門的航空攝影任務,至1965年基本完成國家測繪總局分工測圖區域的航空攝影,以及林業、鐵路、地質、水利等部門所需的航空攝影。
1965年9月4日空軍司令部製圖隊成立合影(來自測繪歷史資料)
三、航空圖製圖隊伍的組建與第一代航空圖的編制
空軍成立初期,所用航空圖由總參測繪局直屬測繪部隊負責編制。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空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發展,迫切需要編制出版適合空軍作戰、訓練需要的專題地圖。
1962年4月,總參測繪局派出調研組,到空軍部隊調研空軍用圖保障情況,感到現有保障模式不能適應空軍作戰、訓練的需要,認為有必要建立空軍測繪保障隊伍。1963年10月,空軍司令部和總參測繪局共同擬制了組建空軍測繪機構的方案。1964年5月,總參謀部批准了該方案。1965年9月4日,空軍司令部製圖隊正式成立,製圖技術人員主要從總參測繪局直屬測繪部隊、解放軍測繪學院等單位選調。從此,中國有了專門的航空圖製圖隊伍,揭開了新中國航空圖製圖發展的序幕。
1966年7月空軍司令部製圖隊第一期訓練班開學合影(來自測繪歷史資料)
空軍司令部製圖隊成立後,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培養航空圖製圖技術人員的同時,著手開展中國第一幅航空圖樣圖的試編制。但是,由於當時的製圖技術人員主要從陸軍測繪部隊調來,具有較為豐富的地形圖製圖經驗,但對空軍用圖和航空圖則很陌生。為了增加感性認識,製圖隊派技術人員多批次到航空兵部隊體驗飛行,了解飛行人員用圖需求,基本上弄清了不同機種飛行對航空圖的特殊需求。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展開討論,研究分析各種地理要素在飛行領航上的使用價值,確定航空圖製圖綜合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擬訂了第一代航空圖編制計劃及航圖圖式、航圖制印方案等。
第一代航空圖局部(來自《中國地圖學史》,測繪出版社)
1965年12月初,正式開始樣圖的試製。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到1966年5月試編出北京、福州兩幅1︰100萬航空圖樣圖。樣圖的編製成功,為正式展開第一代航空圖編制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也為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圖發展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中國自己設計編制的兩幅航空圖樣圖的問世,從而結束了中國沒有航空圖的歷史。樣圖出來後,由製圖人員帶到航校和航空兵部隊徵求意見,利用樣圖進行試飛,然後對樣圖作了修改完善。
經空軍司令部批准,自1966年6月正式展開第一代航空圖編制工作。為了提高作業效率,製圖隊開展了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開創了大比例尺地形圖標描過渡法、接近比例尺薄膜蒙繪一次成圖法和全要素刻圖法三種快速成圖方法。這些技術革新成果,在第一代1︰100萬航空圖編制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70年底,完成國土地區第一代1︰100萬航空圖74幅的生產,基本滿足了航空兵在國內中空、中速、中程飛行訓練的使用要求,結束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空軍一直用地形圖代替航空圖的歷史。從此,開始了中國航空圖事業獨立發展的新裡程。
註:本文編撰中參考引用了《中國測繪史》第3卷(測繪出版社,2002)、《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進展與成就》(王家耀主編,測繪出版社,2011)、《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環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及回憶錄《空軍司令部製圖隊的組建》(姜春華)、《我國第一代航圖誕生記》(林元傑)、《為第一代航圖盡力》(易嘉珍)等文獻資料。題圖照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轉發須聯繫作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