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增加鳥類鳥種紀錄 迷路「褐胸鶲」鷺島快閃

2021-01-09 廈門網

  ▲黃眉姬鶲

  ▲慄喉蜂虎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陸曉鳳 本組圖/廈門觀鳥協會提供)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發現了福建鳥類新紀錄——褐胸鶲。

  至此,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由22目74科383種,增加至22目74科384種。其中,雀形目由38科174種,增加至38科175種。

  現身 羽色獨特與麻雀有幾分相似

  挺拔著褐色的身軀,顫動著棕色尾巴,高傲地站在茂密的樹叢中,銳利的眼睛觀察著四周,伺機而動捕捉獵物……這是8日早上,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捕捉到的畫面。據「cheers」描述,畫面中這隻羽色獨特的鳥兒,大約有手掌大小,與麻雀有幾分相似。

  隨後,經廈門市觀鳥協會多名會員辨認,確認這隻鳥兒是「褐胸鶲」。廈門市觀鳥協會鳥類數據中心與福州、三明、武夷山等省內其他地區的觀鳥組織核實後,確認這不僅是廈門鳥類新紀錄,也是福建鳥類新紀錄。

  據市觀鳥協會的調查顯示,至此,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由22目74科383種,增加至22目74科384種。其中,雀形目由38科174種,增加至38科175種。

  分析 迷路途經廈門 短暫停留

  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告訴記者,褐胸鶲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是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留鳥,在廈門它卻屬於候鳥,所以看到它十分罕見。因此,它的「現身」令不少愛鳥人士感到興奮不已。

  「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市觀鳥協會資深會員「魚鷹」補充說,同一鳥種,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居留類型,決定一個鳥種在一地的居留類型的因素有當地氣候、食物狀況、生態環境等。

  「被發現的第二天,有觀鳥愛好者想要一睹它的芳容,卻已經找不到它的蹤跡了。」 「魚鷹」說,「褐胸鶲可能是迷路了,途經廈門短暫停留。」

  「魚鷹」告訴記者,候鳥有自己固定的遷徙路線,在遷徙過程中,它們會找尋適合棲息的生態環境休息。廈門恰好在它的遷徙路線上,且食物豐富,所以才會選擇這裡短暫停留。

  名片

  褐胸鶲

  體重12.5-13.5克,體長104-125毫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偏褐色鶲,具黃褐色胸斑。與色彩相似的其他鶲類的區別是,其眼線及眼圈為白色,深色的條紋將白色的頰紋與白色頦及喉隔開,無翼斑,腿色淡,下顎黃色,腰偏紅,臀皮黃,翼羽緣棕色。虹膜深褐色,上嘴色深,下嘴黃色,腳暗黃色。

  觀鳥指南

  「高顏值」鳥類

  最近紛紛來廈

  市觀鳥協會資深會員「魚鷹」告訴記者:「連續兩年都有記錄到日本歌鴝,但去年冬天沒看到,它的叫聲非常悅耳動聽,期待它再來廈門開『演唱會』。」

  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說,隨著氣溫逐步上升,目前是廈門候鳥遷徙的旺季,銅藍鶲、黃眉姬鶲、棕尾褐鶲等不少「高顏值」鳥類已經紛紛亮相。

  在哪裡可以看到它們?專家推薦這些觀賞地點。

  萬石植物園:紅尾歌鴝、黃眉姬鶲

  五緣灣溼地公園:黃眉姬鶲、慄喉蜂虎、蟻鴷

  忠侖公園:銅藍鶲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褐胸鶲「一家」樂活廈門海滄天竺山「圖」
    臺海網7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曾宇姍/文通訊員柯玉坤/圖)去年三月,廈門園林植物園意外發現一隻褐胸鶲,刷新廈門鳥類記錄。就在前兩天,海滄天竺山公園又出現褐胸鶲的身影——一隻成鳥領著兩隻不到一個月大的幼鳥在山間密林處覓食,這也是廈門第一次記錄到褐胸鶲的繁育跡象。
  • 上半年在蘇州已觀察到258種鳥 褐胸鶲等三種鳥類為首次發現
    根據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志願者的調查統計,今年上半年,志願者在蘇城累計觀察到了258種鳥類,其中有3種還是蘇州歷史上首次發現,分別為:海鷗、雙斑綠柳鶯、褐胸鶲。周敏軍介紹,蘇州位於世界八大鳥類遷飛帶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每年春秋季成千上萬的候鳥遷徙經過我們身邊,遍布在蘇州的溼地、山林、農田,甚至在城市和工廠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其中,褐胸鶲就是出現在蘇州市高新區的一家工廠裡。
  • 萌萌山鷦鶯現身雲頂山 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林鴞攝  市觀鳥協會首次在廈觀測到,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身著褐色「大衣」,抖動著棕色尾巴,矮胖的山鷦鶯模樣萌萌噠。它的聲音奇特,似鋸片被磨刀石打磨。這吸引了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的注意,「這是首次在廈門觀測到山鷦鶯,刷新了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  林鴞表示,山鷦鶯是他6月2日早上在同安雲頂山巡山觀鳥時發現的。
  • 鷺島名不虛傳!全國鷺科鳥類才22種,廈門就生活著17種
    在廈門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白鷺是廈門的市鳥也是咱們最熟悉的鳥但是你知道嗎?生活在廈門的不只白鷺還有各種各樣的「鷺」全國的鷺科鳥類總共才22種廈門就生活著其中的17種牛背鷺廈門為何叫「鷺島」?有一個說法是,當人們第一次登上這座小島時,發現這裡有大量白鷺聚集,所以就冠以「鷺島」之名。
  • 登頂廈最高峰 邂逅罕見山鷦鶯 廈野生鳥類累計達387種
    ■山鷦鶯 陳躍生供圖  廈門觀鳥協會在廈門最高峰雲頂山的山頂又發現一個廈門鳥類新記錄——山鷦(jiāo)鶯。  因為前一天晚上下了雨,2日早上,天空還比較陰沉,溼氣也比較重,山路邊各種各樣的鳥叫聲不絕於耳。陳躍生根據經驗判斷,有小杜鵑、鷹鵑、強腳樹鶯、高山短翅鶯、小鱗胸鷦鶥等。  上午9點多,他們來到山頂,此時霧氣繚繞,風也比較大。
  • 灰冠鶲鶯現身武漢 鳥類分布名錄又添新成員
    近日,有市民在武漢解放公園內發現一隻灰冠鶲鶯,刷新了武漢市鳥類品種新紀錄,至此武漢市鳥類分布記錄達到409種。隨後,武漢市觀鳥協會多位會員到現場拍攝了這隻鶲鶯的影像資料。
  • 近期南匯東灘連續發現白眶鶲鶯等罕見鳥類新品種
    東方網4月1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近期適逢鳥類遷徙高峰,大量候鳥在上海過境,不少觀鳥愛好者在南匯東灘連續觀測到了白眶鶲鶯、克氏冠紋柳鶯和棕臉鶲鶯等較為罕見的鳥類,刷新了上海鳥類品種新紀錄。  4月11日,觀鳥愛好者楊志棟在南匯東灘發現一隻白眶鶲鶯,僅過了兩天,又有鳥友在相同的地方再次觀測到白眶鶲鶯。
  • 廈門來了只明星鳥 外地鳥友也來「追星」
    這些冬候鳥中,有一隻學名為紅胸姬鶲(wēng)的小鳥,成為觀鳥愛好者眼中的明星。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觀鳥協會了解到,紅胸姬鶲被觀鳥愛好者清晰地拍下,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 3小時內觀察到42種鳥類,成都觀鳥賽新紀錄誕生!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10月26日從成都觀鳥會獲悉,昨日在成都錦城公園舉行的第七屆成都限時觀鳥賽誕生新紀錄:3小時內觀察記錄42種鳥類。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成都觀鳥會鳥種記錄委員會主任朱磊博士擔任主評委,經評審和答辯,鳥友高暢以觀察記錄42種鳥類獲得冠軍。
  • 廈門可觀察到373種鳥 黎明時分是觀鳥最佳時機
    昨日,市園林植物園、廈門觀鳥協會共同舉辦「尋找林間飛羽——2012年愛鳥周嘉年華」活動,受到家長和孩子的熱捧,百花廳前的小廣場人山人海,場面十分火爆。記者了解到,就在我們的身邊,有300多種的鳥類與你我共享廈門的藍天碧水,下個月更是我市觀鳥最佳季節。然而,我市一些鳥類的數量出現下降的情況,對此,廈門觀鳥協會呼籲加強對鳥類的保護意識,開展科普動員活動。
  • 武漢去年觀察到306種野生鳥類 喜鵲和我們天天見
    4月1日至7日是「武漢愛鳥周」,武漢觀鳥會今天將正式發布的《2016年武漢野生鳥類觀察年報》(以下簡稱「年報」)說,全市去年共觀察到306種野生鳥類,其中最常見的是喜鵲。武漢去年新增8種鳥這是來自武漢民間觀鳥愛好者組織的首份野生鳥類觀察年報,長達259頁。
  • 臺灣鳥類名錄今年新增17鳥種 破歷年紀錄
    繡眼畫眉今年從臺灣特有亞種改列為臺灣特有種,讓全臺特有種鳥類增加至25種。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灣新鳥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華夏經緯網7月1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發現17種新鳥種!
  • 12月25日鳥導|鳥訊:四川龍華(第28期)
    大擬啄木鳥白腹錦雞地點:龍華君山飛羽鳥點拍攝之處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魚孔村,與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可拍鳥種:龍華君山擁有鳥類274種,獸類53種,爬行動物29種,兩棲動物20種,還擁有高等植物1000餘種。
  • 虎頭山成觀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來廈
    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三明、福州,乃至江西、廣東汕頭等地的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只為抓拍一張罕見鳥的「真顏照」。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近期,鳥友們在虎頭山觀測到紅胸姬鶲。
  • 神農架新發現7種鳥 全區野生鳥類記錄增至438種
    ▲綠背姬鶲雌鳥。 (視界網 黃雄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漢澤、通訊員王欣、鄧凱)10月15日,第二屆「神農架國家公園杯」觀鳥大賽落幕。經專家評審,大賽共記錄鳥種219種,其中新發現鳥種記錄7種。新發現的鳥種記錄包括白眉鵐、綠背姬鶲、靴隼雕、灰喉山椒鳥、鱗胸鷦鶥、鴝姬鶲、白斑尾柳鶯。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靴隼雕系在湖北境內首次發現。  10月12日,第二屆「神農架國家公園杯」觀鳥大賽開幕,來自全國16個省34支觀鳥隊100多名隊員深入木魚、神農頂/紅坪、大九湖3個賽區,穿行在山林、溼地等鳥類生境,尋訪飛羽精靈的蹤跡。
  • 新紀錄!灰樹鵲首現太平山,青島鳥類數量達到432種
    薛琳 攝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5月24日下午,青島太平山,四隻灰樹鵲在樹林中跳躍覓食,這是青島首次記錄到此種鳥類,青島鳥類數量增加到432種。灰樹鵲。薛琳 攝灰樹鵲(Dendrocitta formosae)是一種中型鳥類,體長多為31-39釐米。主要特徵:頭、面、喉是黑色,其餘部位灰褐色。腰部有白斑很明顯。翅膀藍黑色有白斑,尾黑色,腹部慄色。
  • 八旬老夫妻十年記錄150多種鳥 兩種是紹興新紀錄
    紹興市越城區東昇苑小區有一對八旬老夫妻,酷愛拍鳥,10年記錄了紹興約150種鳥類。這對夫妻,丈夫叫陸志遠,今年83歲,妻子叫沈素娟,今年81歲。  記錄約150種鳥 兩種是紹興新紀錄  11日上午,記者來到他們家時,陸志遠正在給新拍的鳥類進行美化。只見他熟練地操作Photoshop(製圖軟體),銳化、高光、去雜質等效果用得得心應手。「操作了10年了,每次拍鳥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做圖。」他笑著解釋。
  • 鷸、鶇、鴝、鶲、鵯、鸛、䴉……這都是啥鳥?
    今年4月20日-26日是江蘇省一年一度的「愛鳥周」 作為愛鳥周系列活動之一的南京城市觀鳥大賽 於昨天上午在紅山森林動物園結賽 九支賽隊總共觀測到140種鳥類
  • 初二生拍生態紀錄片《鷺島之殤》 曾給生物課本挑刺
    據海峽導報報導 「廈門近海正在被人類製造的垃圾包圍,廈門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正在被外來物種吞噬……」前段時間,廈門市十一中初二學生王卓揚上傳了一部名為《發現第九季:鷺島之殤》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中,王卓揚記錄了廈門生態和環境的變化,介紹了包括鳥類、魚類、軟體類、環節類、棘皮類、甲殼類、昆蟲類在內的近40種動植物,以及它們所處的正在被慢慢破壞的環境。在片尾,王卓揚寫道:「行動起來,保護環境,這樣才能拯救鷺島之殤。拯救全球因人類的私慾而慘遭滅絕的生靈們。」   視頻上傳到網絡上之後,得到不少網友的好評,網友稱之為難得的本土生態紀錄片。
  • 校園新鳥種記錄:白眉姬鶲
    那天拍了許多張黃眉姬鶲,因為最近也拍黃眉多了,於是收機。第二天在電腦裡一查看,發現這幾張為白眉姬鶲,後悔沒多拍,而且後來再也沒見,可惜了!白眉姬鶲(學名:Ficedula zanthopygia)體長11-14釐米,是小型鳥類。雄鳥上體大部黑色,眉紋白色,在黑色的頭上極為醒目。腰鮮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體鮮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