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胸鶲「一家」樂活廈門海滄天竺山「圖」

2021-01-09 臺海網

臺海網7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曾宇姍/文通訊員柯玉坤/圖)去年三月,廈門園林植物園意外發現一隻褐胸鶲,刷新廈門鳥類記錄。就在前兩天,海滄天竺山公園又出現褐胸鶲的身影——一隻成鳥領著兩隻不到一個月大的幼鳥在山間密林處覓食,這也是廈門第一次記錄到褐胸鶲的繁育跡象。

7月7日清晨約7點,廈門市觀鳥協會會員柯玉坤與幾位鳥友一同到天竺山觀鳥,在一處人員稀少的小樹林,他們意外發現了幾隻長相獨特的小鳥。「我看到兩隻小鳥,同行的鳥友發現大鳥,它們體型較小、眼睛大,嘴巴下部顯出淡黃色,十分活潑可愛。」柯玉坤說,拍下照片後分享給研究鳥類的專家朋友,這才確認這幾隻鳥是褐胸鶲。

據介紹,褐胸鶲生性隱蔽,行事喜歡「鬼鬼祟祟」,白天常躲在茂密樹叢遮遮掩掩地吃飛蟲,因此很少被人發現。在我國甘肅東南部、四川、貴州、廣西及雲南的亞熱帶森林出現過褐胸鶲,福建省內則記錄極少。

相關焦點

  • 廈門增加鳥類鳥種紀錄 迷路「褐胸鶲」鷺島快閃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陸曉鳳 本組圖/廈門觀鳥協會提供)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發現了福建鳥類新紀錄——褐胸鶲。  隨後,經廈門市觀鳥協會多名會員辨認,確認這隻鳥兒是「褐胸鶲」。廈門市觀鳥協會鳥類數據中心與福州、三明、武夷山等省內其他地區的觀鳥組織核實後,確認這不僅是廈門鳥類新紀錄,也是福建鳥類新紀錄。  據市觀鳥協會的調查顯示,至此,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由22目74科383種,增加至22目74科384種。其中,雀形目由38科174種,增加至38科175種。
  • 上半年在蘇州已觀察到258種鳥 褐胸鶲等三種鳥類為首次發現
    根據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志願者的調查統計,今年上半年,志願者在蘇城累計觀察到了258種鳥類,其中有3種還是蘇州歷史上首次發現,分別為:海鷗、雙斑綠柳鶯、褐胸鶲。其中,褐胸鶲就是出現在蘇州市高新區的一家工廠裡。據褐胸鶲的發現人,網名叫「Susan」的觀鳥愛好者介紹,2019年5月10日,她像往常一樣,在這家工廠附近的小河邊樹林中觀鳥,意外發現一隻棕褐色小鳥,與常見的北灰鶲比較接近,但胸部和翅膀略帶棕褐色。「它在楊梅樹樹冠中下層停歇,偶爾停留到樹下草地,捕食草地上近地面處的飛蟲。」
  • 走在海滄步道上 感受「山海望、灣城融」的灣區勝景
    天竺山森林公園步道由密林延伸而出。廈門天竺山旅遊風景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供圖  如玉帶蜿蜒的海滄灣公園步道東倚海滄大道,迎著海滄灣的習習海風,可望對岸鷺江道的璀璨夜景;海滄湖綠道環抱海滄湖,行經海滄商業中心、文體中心等核心城區;天竺山森林公園的步道循山而建,沿路而去,可遍賞山水風光……縱觀海滄的步道,不難發現,其充分發揮「山海湖島城」於一體的稟賦,傍海、依湖、環山而建,或是濱海風光,或是山野閒趣,各自串聯起獨具特色的景致,帶給市民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和遊覽體驗。
  • 海滄隧道建設又迎新進展!另外還有N個大好消息
    也就是說 成功大道出島方向的交通壓力得到緩解 成功大道右轉枋鍾路匝道橋是海滄隧道本島端接線工程的重要部分,海滄隧道本島端接線工程位於成功大道與枋鍾路交叉口,建成後將成為連接海滄隧道、成功大道及第二東通道的交通樞紐
  • 虎頭山成觀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來廈
    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三明、福州,乃至江西、廣東汕頭等地的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只為抓拍一張罕見鳥的「真顏照」。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近期,鳥友們在虎頭山觀測到紅胸姬鶲。
  • 廈門不止島內好玩,島外這些地方也不容錯過!
    02海滄區第一站:天竺山森林公園廈門天竺山森林公園被稱為「廈門後花園」,天竺山森林休閒度假區的森林景觀嫵媚動人,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山勢磅礴,峰崖壯觀,湖光山色如詩如畫,人文景觀歷史悠久;遊客來此觀光遊樂,可提前計劃好行程,開展森林遊覽、登山探險、狩獵、野營休憩、避暑療養等活動。
  • 萌萌山鷦鶯現身雲頂山 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林鴞攝  市觀鳥協會首次在廈觀測到,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身著褐色「大衣」,抖動著棕色尾巴,矮胖的山鷦鶯模樣萌萌噠。它的聲音奇特,似鋸片被磨刀石打磨。這吸引了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的注意,「這是首次在廈門觀測到山鷦鶯,刷新了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  林鴞表示,山鷦鶯是他6月2日早上在同安雲頂山巡山觀鳥時發現的。
  • 廈門海滄海底隧道雙線貫通
    新華社廈門1月18日電(記者齊中熙)18日,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爆破按鈕啟動,由中鐵隧道局承建的廈門市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左右線實現雙線貫通。  海滄隧道全長7.1公裡,跨海域寬度2公裡,建成後將成為國內第三條公路海底隧道,同時也將超過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6公裡),成為福建省最長的海底隧道。
  • 廈門海滄憑什麼成為福建教育強區?答案來了!
    [新聞頁-臺海網] 開欄的話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以來,海滄從偏居一隅的小漁村,蛻變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的國際一流海灣城區,驕人成績鼓舞人心!
  • 廈門海滄海底隧道風化深槽貫通
    9月10日中午,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海底風化深槽段貫通,海底隧道施工最大的安全風險得以消除,也為海滄隧道工程通車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基礎。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廈門調研,作出了「跨島發展」的戰略決策,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指明了方向。18年來,廈門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圍繞構建「兩環八射」快速交通路網體系,加快島內外一體化發展。
  • 廈門要有首部「海洋教科書」了!海滄只有這所小學參...
    本文原標題:《廈門要有首部「海洋教科書」了!海滄只有這所小學參與編寫,因為......》生活在廈門這座海上花園城市親近海洋、了解海洋、學習海洋馬上也要有教科書了!
  • 這張關於休假的A4紙在廈門傳開了~
    春節假期,我倆再找個有空的時間去爬天竺山哈。……區總工會開出1100萬元禮包後轄區企業通達、明達相繼開出總計5500萬元的禮包已讓很多打工人選擇留下來海滄兩家企業拿出5500萬!真金白銀惠及留廈過年打工人~11000000元禮包陪你過年!
  • 廈門海滄灣出現「藍眼淚」? 圖片炫酷如《阿凡達》
    閩南網3月1日訊 前晚,廈門海滄灣嵩嶼碼頭海水發出藍光,酷炫有如電影《阿凡達》的場景,市民紛紛拍照,驚呼「好美呀」。多名網友在微博上曬照,引發熱議和猜測,這發光的東西是海藻,或是水母?更多的網友認為,這是一種海裡的微生物「藍眼淚」。
  • 廈門發布颱風Ⅱ級預警!
    點擊下圖,可查看實時颱風路徑  廈門預警升級颱風橙色預警發出  颱風預警Ⅱ級啟動  最新消息:廈門市園林植物園18時起閉園海滄天竺山景區日月谷溫泉度假村青礁慈濟宮景區  均已按照要求  不僅部門在行動  海滄各村居也在緊鑼密鼓進行相應防臺工作  錦裡村緊急召開防汛抗臺工作部署會,會後進行入戶轉移低洼地帶人員、檢查安全隱患點、布置應急避災點物資儲備等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 前瞻布局率先發展 海滄發布《廈門生物醫藥港產業發展規劃》
    堅持全市一盤棋,海滄率先發展。7日,廈門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舉行,落地海滄的8個生物醫藥產業相關項目以電子籤約方式集中簽約。8日,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廈門市科技局、市衛健委的指導下,海滄區第一時間發布《廈門生物醫藥港產業發展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重要指示講話精神,以清晰的戰略思維、精準的發展路徑,再次吹響產業發展的衝鋒號角。
  • 廈門交通開掛!第三東通道/海滄海底隧道/翔安大橋都來了
    開掛了咱們廈門交通要爆發!海滄隧道、翔安大橋傳最新進展「五橋兩隧」跨島交通格局將形成!此外福廈高鐵迎最新進展第三東通道年內開工!未來將刷新400萬廈門人出行速度!  虛線部分為第三東通道可能方案  海滄隧道海底段  8月底貫通  近日,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傳來最新建設消息!  海滄隧道目前正處於正在打鑽開挖,確保風化深槽剩下的56米在8月底貫通。屆時,海滄隧道海底段將實現全面貫通,為全線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 全球性易危鳥種短尾鴉雀現身廈門小坪山森林公園
    海峽導報大財經訊(記者 曾宇姍/文 通訊員 凌飛鶴/圖)體型微小,短短的尾羽緣黃棕色,頭上頂著鮮明的慄子色,在竹枝間蹦來跳去,不時發出「啾啾」的鳴叫聲。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成員凌飛鶴在同安小坪山森林公園拍到了這種全球性易危鳥種——短尾鴉雀,刷新了廈門市觀鳥新紀錄。
  • 廈門海滄隧道又迎新進展!另一省重點項目 也…
    在海滄的第二西通道隧道出入口正上方,綠色的圍擋上已掛著鮮豔的「海」和「隧」兩個大字,據了解「滄」和「道」字也將於近日安裝。 △海滄隧道效果圖
  • 海滄集成電路「芯」光燦爛
    繼去年底海滄集成電路產業5大製造類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後,昨日下午,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又迎高光時刻——在廈門(海滄)集成電路企業聯合產品發布會暨籤約儀式上,從海滄啟航的11個集成電路企業(項目)帶著新鮮出爐的20餘項「芯」產品集中亮相。
  • 全景展現廈門綠色生態畫卷 用生態畫筆描繪美好明天
    圖為綠草遍地、綠樹成蔭的南湖公園一角。圖為五緣灣。圖為杏林灣上空。圖為汀溪水庫。2017年,廈門全面推行河長制,全面開展流域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發源於天竺山的過芸溪,是海滄的母親河。過去,由於汙水亂排,河道亂佔,造成流域水質差,還嚴重影響防洪排澇能力。過芸溪生態修復改傳統的「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經過整治,如今的過芸溪,河道寬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一條原生態的綠色安全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