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有多少基因?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數量引發爭議

2020-12-07 荔枝網新聞

在人類基因組項目完成十多年後,辨別基因仍是一項挑戰。圖片來源:Alan Phillips/Getty

  估測人類基因組中基因數量的最早嘗試涉及喝醉酒的基因學家、美國紐約冷泉港的一個酒吧以及純粹的臆測。

  那是2000年。

  當時,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仍在繪製中。

  基因學家正在打賭人類擁有多少基因,賭注從幾萬個到幾十萬個不等。

  近20年後,掌握了真實數據的科學家仍無法就這一數量達成一致。

  在他們看來,這一知識鴻溝阻礙了發現相關疾病突變的努力。

  填補這一空白的最新努力利用了來自上百個人類組織樣本的數據,並於日前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

  它包括近5000個此前未被發現的基因,其中近1200個攜帶製造蛋白質的指令。

  2.1萬餘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總數和此前估測(認為這一數字在2萬左右)相比有大幅提高。

  不過,很多遺傳學家仍不相信所有最新提出的基因都能經得起仔細推敲。

  他們的批評強調了辨別新基因甚至定義一個基因的難度。

  「20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此項研究,但我們仍未獲得答案。」帶領團隊開展最新研究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生物學家Steven Salzberg表示。

  2000年,隨著基因組學界就有多少人類基因將被發現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Ewan Birney發起了GeneSweep競賽。

  如今身為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BI)聯合所長的Birney在一年一度的基因組學會議期間,在一間酒吧裡最先下注。

  這場競賽最終吸引了1000多人參與以及3000美元的累積賭注。

  關於基因數量的賭注從多於31.2萬個到不足2.6萬個不等,平均在4萬左右。

  當時,估測的數量範圍已經縮小,但仍存在不同意見。

  基因數量依據被分析的數據、利用的工具以及剔除錯誤信息的標準而有所不同。

  最新計數利用了一個更大的數據集、另一種不同於此前努力的計算方法,以及定義基因的更寬泛標準。

  Salzberg團隊利用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的數據。

  該項目對從幾百具屍體上採集的30多個不同組織的RNA進行了測序。RNA是DNA和蛋白質之間的「媒介」。

  研究人員想辨別出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以及不編碼蛋白質但仍在細胞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

  為此,他們組裝了GTEx的9000億個微小RNA片段並將其同人類基因組進行比對。

  不過,僅一段DNA被表達為RNA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基因。

  為此,該團隊嘗試利用各種標準過濾掉噪音。

  例如,他們將獲得的結果同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比較,並且推斷遠親生物共享的序列可能在進化過程中被保存下來,因為它們是有用的,基因也可能如此。

  研究人員獲得了21306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和21856個非編碼基因——遠多於兩個最廣泛使用的人類基因資料庫中的基因數量。

  由EBI維護的GENCODE基因集包括199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和15779個非編碼基因。

  由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管理的RefSeq資料庫擁有2020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和17871個非編碼基因。

  NCBI基因組研究人員、RefSeq 之前的負責人Kim Pruitt表示,出現這一差異的部分原因可能是Salzberg團隊分析的數據量不同。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差異。GENCODE和RefSeq均依賴於人工管理——有人評審每個基因的證據並且作出最終判斷。

  Salzberg團隊則完全依賴於電腦程式篩選數據。

  「如果人們喜歡我們的基因目錄,那麼或許幾年後我們將成為人類基因的仲裁者。」Salzberg說。

  不過,很多科學家表示,他們需要更多證據以確信最新目錄是準確的。

  協調GENCODE人工注釋工作的EBI計算生物學家Adam Frankish介紹說,他和團隊已經掃描了Salzberg團隊辨別的約100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根據他們的估測,僅有1個看上去是真正的蛋白質編碼基因。

  與此同時,Pruitt小組分析了Salzberg團隊公布的約十幾個新的蛋白質編碼基因,但並未發現任何符合RefSeq標準的基因。

  一些同看上去屬於侵入人類祖先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組區域重疊,剩下的則屬於極少被翻譯成蛋白質的其他重複性片段。

  不過,Salzberg認為,一些重複序列可被視為基因。

  一個例子是出現在RefSeq 中並且編碼在結直腸癌中過度表達的蛋白質的ERV3-1。Salzberg還承認,位於其團隊目錄中的新基因有待該團隊和其他人確認。

相關焦點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2008年05月12日 07: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等媒體援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近日成功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報導指出,基因編輯是應對遺傳性疾病的一個潛在辦法,但它極具爭議性,因為這些修改將遺傳給後代,並最終有可能影響整個基因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警告說:「這項技術在倫理上受到指摘。」報導指出,此事發生在本周於香港召開一次全球專家會議前,預計賀建奎將在會上發言。
  • 基因編輯讓新生兒免疫愛滋?專家:曾引發致癌爭議
    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報導稱,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則「看上去很美」的消息迅速引發質疑,質疑焦點主要在基因編輯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央廣網北京4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好萊塢大片《X戰警》想像了由於基因進化,人類出現了各種變種人,變種人和普通人之間的衝突把世界代入混亂當中。電影看得很過癮,可如果有一天,變為現實呢?  基因技術的成熟,使得基因可以人為的被「進化」,此前國內外都只限使用於動植物或人類的體細胞,但是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這一限制。
  • 人類基因到底有多少?近20年學界「大爭議」帶來最新結論
    領導本次基因數目統計的生物學家Steven Salzberg說:「人們在這方面已經努力了20年,但我們仍然沒有答案。」最終答案?2000年,隨著基因組學界對人類基因數量的爭論, Ewan Birney(目前為英國Hinxton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BI]所長)發起了基因競賽。
  • 人類究竟有多少基因
    2003年4月14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但目前為止,人類究竟有多少基因這個問題,仍未有統一答案。即使是在人類基因組項目完成十多年後的今天,鑑定基因仍然是一個挑戰。2000年,當時人類基因組測序仍處於籌備階段;遺傳學家就猜測了人類究竟有多少個基因。將近二十年過去了,手握實際數據的科學家們依然無法就這一數字達成一致,並且他們認為這個知識缺口會阻礙人們發現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5月29日,生物學期刊上刊登了一項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做出的新嘗試。
  • 2020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充滿爭議的基因編輯之母
    生理或醫學獎、物理學獎之後,2020年度諾貝爾獎之化學獎剛剛公布: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Doudna,獎勵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上的突破,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停不下來,科學家開始研究逆轉方法
    科學界最近對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擔憂的討論始於 2018 年 11 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公布的一項充滿爭議的實驗。隨後,在瑞士日內瓦的一場會議上,一個由 18 名研究人員和生物倫理學家組成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專家委員會建議世衛組織目前「亟需」建立一套透明的全球登記體系以記錄所有與人類基因組編輯有關的實驗。還有一批科學家則開始研究,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它?
  • 科學家發現人類專屬聰明基因,為什麼會引來巨大爭議?
    人類利用工具一步一步的走向霸主地位,並在這期間不斷地改進工具,而在這工具的改進下是人類智慧發揮的重大作用,可是為什麼人類會具有比其他靈長類生物更加聰明呢?人類基因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在遠古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想來想去,科學家把答案鎖定為基因,只不過一直沒有證據能夠證明。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備受爭議的「同性戀基因」應用引發了人們對基因狂野西方的恐懼
    DNA測序結果差一個叫「你有多同性戀」的應用程式最近很有爭議。「這是遺傳學的西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西伯利亞心臟中心心臟病學的基因顧問艾琳·德莫說。「隨著我們的前進,這將變得越來越困難。」醞釀中的爭議10月初,貝倫森在基因廣場(geneplaza)上發布了他的應用程式,這是一個dna解讀工具的在線市場。
  • 「基因編輯嬰兒」傳聞引發巨大爭議!122位科學家聯名譴責!浙大學者...
    對試管嬰兒進行基因編輯是否有悖倫理道德,經過什麼部門審批?一個民營醫院就能做這樣的實驗嗎?此前我國有沒有過基因編輯手段用於人體的實驗?26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西川大學華西醫院蔡續雨、北京大學羅歡等122位生物醫學領域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稱,這次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並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項目申請人賀建奎名下有多家...
    同時,這也被認為是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的歷史性突破。不過,消息釋放不久之後,在倫理道德爭議之外,也引發其合法性方面的質疑。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對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等操作。
  • 震驚:人類基因數量可能比線蟲還少
    在20世紀60年代時,科學家就預測人類基因組至少含有200萬個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預測的數字越來越小。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人類基因組裡只有不到1.9萬編碼蛋白的基因,這一數字甚至比線蟲還要小。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昨日,這則消息曝出後,引發巨大爭議。 短時間內,當事多方出面回應,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學術界、法律界集體聲討。其稱,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基因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手術正如預想的那樣安全進行。除了防止HIV感染的基因外,沒有其他基因被修改——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安全和健康。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爭議:歷史將會證明倫理站在我們這一邊。
  • 人類基因拼接起來有多長?科學家:可繞地球268萬圈
    引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基因相似度達到90%以上,可以說基因經過上億年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完善了,每個基因都有著自身的功能,一旦基因出錯,那麼生物的表現性狀就會出現問題,導致不正常的情況發生。不過有人針對基因提出了疑問,倘若人類的基因可以拼接起來的話,到底會有多長呢?
  • 基因編輯嬰兒案件被判刑,科學家對改造基因到底有多瘋狂?
    你們知道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嗎?2018年11月26日,國內南方科技大學的一位名為賀建奎的副教授在公開場合宣布了他的實驗成果,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將於11月底出現。這對基因編輯嬰兒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賀建奎的科技團隊對她們體內的一個基因(CCR5)進行了修改,可擁有天然對抗愛滋病病毒(HIV)的抗體。
  • 科學家證實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中山大學的科學家承認,他們已經成功實現了首次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過,對於這項成就,科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有的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這項技術有可能被父母錯誤使用,以人為選擇他們希望傳給後代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