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說到,化學家李比希不經意間闖進了有機化學這一原始森林,他和他的夥伴維勒一起,從研究的杏仁油當中得到一系列的安息香醛類化合物,同時又結合了法國化學家杜馬提出的「取代說」,發展了他們的有機「基」的學說,並且也對有機化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比希的一生,可謂是為有機化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理念,在吉森大學創立了一個集教學與科研於一身的實驗室,不斷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訓練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並且鼓勵學生參與到科研中去。在李比希所在的吉森大學化學實驗室裡,走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化學家。在這些優秀的化學家中,筆者今天要提的一位是凱庫勒,他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和喜劇性的化學家。
1829年,凱庫勒出生於達姆施塔特。沒錯,他是之前我們說過的有機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同鄉。他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李比希剛剛轉為吉森大學正式教授後的第三年。凱庫勒頭腦聰明,成績優異,中學的時候,他就掌握了四門外語。他從小熱愛建築,於是立志將來要當一個優秀的建築師。到了18歲,凱庫勒就考到了吉森大學,他學的是建築學。早在他上大學之前,他就已經展現出他建築師的天賦,就在家鄉達姆施塔特設計過三所房子。因此,在大學裡,他當然要繼續錘鍊自己的天賦,他非常努力地把數學、製圖、繪畫等和建築相關的專業都學會了,並通過了考試,很快他就可以拿到畢業證,繼續按照他的理想去平步青雲了。
可是,事情就是那麼的巧合,也不得不說凱庫勒是極其的任性,一件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居然想去學和他的建築毫無關係的化學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當時達姆施塔特的赫爾利茨伯爵家中失火,伯爵夫人的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石戒指丟了。但是,後來伯爵夫人從她僕人處搜查得到這枚戒指,和她丟的那一枚一模一樣,是鑲嵌了一顆寶石的戒指,寶石的兩邊是兩條蛇,一條是黃金做的赤蛇,一條是白金做的銀蛇。但是,僕人就矢口否認,說這是她家的祖傳寶貝,1805年就傳到她的手裡(大概這個僕人是1805年左右生的),一直貼身保存。由於當時也沒有監控,伯爵夫人和僕人各說各的理,誰也沒有辦法拿出證據,只有打官司上法庭。由於這個官司是發生在伯爵家,因此比較引人矚目,因此凱庫勒也就去旁聽了這個案子的審理。
法官就分別問控辯雙方,這個寶石戒指的細節,雙方回答的都一致。那這可怎麼辦呢?按照常規程序,先驗證一下這枚戒指的材質吧。於是,法官就請來了吉森大學的化學教授李比希。李比希經過分析,確認了這枚戒指上的兩條蛇是金和鉑兩種元素。
雖然都是貴重金屬,鉑和金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儘管人類早在公元前好幾個世紀就發現了鉑,但是在歐洲,時間卻推遲到十六世紀,一直到1789年,拉瓦錫將其確認為是一種元素之前,歐洲人對鉑的認知幾乎是零,誰也沒有想到把它用在首飾中。那麼把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用於珠寶行業,時間一直推遲到1819年,也就是拉瓦錫把鉑確定為元素之後的第三十年。如此,僕人說的1805年這枚戒指就有了,顯然是信口開河。在清晰的邏輯和確鑿的實驗證據面前,僕人不得不承認了趁火打劫的這一事實。
原來化學還能有這麼強大的功能,能幫助法官斷案?有意思!而且最重要的是,參與審案,提供最強有力證據的居然就是自己學校的教授!雖然之前也聽說過這位教授的大名,但百聞不如一見,今天見到教授的風採,凱庫勒馬上對李比希佩服的五體投地。於是,凱庫勒就決定利用閒暇時光去聽一聽這位教授的課。結果,這一去不打緊,凱庫勒發現這位教授自編的化學課居然通俗易懂,而且在教授的實驗室裡,他接觸到了從來都沒接觸過的化學實驗,發覺化學太奇妙了!於是他就經常去聽課。由於凱庫勒對化學表現出的極大熱情,很快他也被李比希注意到了,並且對他百般鼓勵,終於,凱庫勒決定,要放棄建築學,轉學化學。也就在這時,凱庫勒的建築學專業差不多也就快畢業了。
這種看似輕率地決定,肯定是要受到家人的反對的。於是,家裡人就把他轉學到高等工藝學校去,讓他遠離李比希。但是,凱庫勒到了新學校居然又認識了一位化學老師,並且繼續去學化學。沒有辦法,家人看他這樣,也就由他去吧。就這樣,1849年,凱庫勒就又回到了吉森大學,回到李比希的實驗室繼續學習。兩年之後,1851年,他自費去了法國巴黎留學。儘管到了法國以後的凱庫勒舉目無親囊中羞澀,但他還是頑強地刻苦學習,努力不讓自己浪費每一天。1852年,他撰寫的第一篇關於研究硫酸氫戊酯的論文發表,並且得到很高的評價,他被授予化學博士學位,凱庫勒就圓滿完成了學業並且回國。
此後的凱庫勒,就不斷地輾轉歐洲各地,以博士後身份去做研究。當時,儘管阿伏伽德羅的「分子說」沒有被主流學術界承認,但他會思考,並且和同事們討論這些如「分子」、「化合價」、「基」、「電化二元論」、「取代說」等化學界當時的未解難題。其中,凱庫勒對元素的化合價特別關注。比如,他設想,硫和氧都是二價的,那麼硫就可以把一些有機化合物中的氧元素取代出來。最後,他的設想被證明,於是他堅信,「化合價」應該是支持「取代說」的,而且還能很好地發展「取代說」。
儘管自己學業已經完成,但凱庫勒的生活沒有保證。他做博士後多年,但德國的大學的門檻在他那個時代已經很高了。他想在大學裡當個老師,但四處碰壁。最後,他決定以海德堡大學為根據地,不拿工資,自己開設課堂講課(相當於一個社會上的輔導機構),如此賺一些學費。他得到了海德堡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本生的許可,他就在大學裡租了一套房子,然後將其一間改為教師,另一間改為實驗室,靠著他叔父的資助,他辦起了化學興趣班。就這樣,凱庫勒艱難地維持著他的生活和他的理想,一邊講課,一邊帶學生做實驗,繼續著自己的研究。就這樣,一直慘澹經營,到了1859年,凱庫勒終於在比利時的根特大學正式謀求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大學裡當上了正式的化學老師。
這個時候的化學,出現了一種一邊倒的現象:無機化學日趨完善,有機化學混亂不堪。前幾期我們說過,簡簡單單的一個CH3COOH的醋酸分子,按照各個原子的總數加起來,再進行排列組合,居然能有19種寫法!誰的正確?大家各不相讓,在各種雜誌上大家是一通亂吵,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在這種狀況下,凱庫勒開始了有機化學中最核心的問題——碳鏈的研究。
凱庫勒不斷做實驗,不斷分析。他就拿這個最讓人頭疼的醋酸進行研究,他就發現,當用氯取代醋酸上的氫的時候,氫是可以被取代下來的,但醋酸當中的碳-碳單鍵卻在反應中完好,不管怎麼反應,氯都不能讓醋酸的碳-碳鍵斷裂。他又拿一些四個碳原子相連的像富馬酸、琥珀酸等等和氯反應,結果還是一樣,氯能取代氫,也能通過加成反應和這些酸結合到一起,但就是不能讓碳-碳鍵斷裂!這些酸反應完畢後該是幾個碳相連還是幾個碳相連,氯氣就是沒辦法讓這些碳分離!
1857年到1858年之間,就在凱庫勒的工作生活還不穩定的時候,他就提出了「碳鏈」的思想,而且他集中精力研究了雷酸及其鹽的結構,並且還理解和發展了當時不被人贊同的日拉爾的「類型論」(事實上是一類複分解反應,但日拉爾發現,在這樣的複分解反應中,參與反應的兩種物質各自拿出一部分基團,最後生成了一些新的有機物和一些如水、氯化氫等無機物,因此提出「殘基」的概念)。
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凱庫勒把元素分為三類,分別是一價、二價和三價元素。碳原子是四價的,它的結合必須滿足四個鍵相連的結果。最後,他提出了飽和碳氫化合物(烷烴)的通式——CnH2n+2。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結果,凱庫勒認為,在反應中,這些碳原子的原先的連接順序是不變的,而取代反應主要是改變除碳原子以外的其他與碳相連的原子。那麼凱庫勒的這種說法,是至今為止大家公認正確的。當然,凱庫勒不僅提出了烷烴的通式,那麼也提出了烯烴和炔烴的表達式。然而,就在一個化合物的結構問題上,他犯了難為。這個化合物,就是苯。
早在1825年,著名的科學家法拉第(正是這個發現了交流電的法拉第)發現了苯這種物質。後來,到了日拉爾手裡,他精確地測定了苯的分子量是78,那麼分子式確定為C6H6。如此多的碳,氫的數量又如此的少,那麼這種化合物的不飽和度是很高的。這該是怎樣的結構呢?這倒是跟乙炔的結構很像,但是它又不像其它不飽和烴那樣,它不容易被加成反應(苯是可以被被氫加成,也可以被氯加成,但反應條件苛刻,需要催化劑)。在仔細研究了這種物質的性質之後,凱庫勒認為,這種結構是穩定的,六個碳原子的位置應該都是完全一樣的,在反應的時候,這六個碳原子上的氫原子被取代的機會都是一樣的。那麼也就是說,這種苯的結構和其它的烯烴、炔烴都是不一樣的。是什麼樣的結構呢?凱庫勒就畫出了許多種C6H6的結構,結果他都不滿意。因為在所有的開鏈式結構中,總有碳原子和其它碳原子不一樣,這就很難圓滿解釋這六個碳原子的等價性問題。
於是,凱庫勒就感到,這個苯分子應該是個閉合鏈狀的結構,他在1865年發表論文,並且提出了這個苯的結構。後來,到了1890年,當人們紀念凱庫勒發現苯分子25周年的時候,有人就提問,說凱老,您當年是怎麼發現的苯分子結構的呢?凱庫勒就開玩笑說,他整日在思考這個苯的結構,後來,他夢見了一條蛇,這條蛇,就像今天的遊戲裡貪吃蛇一樣,不斷地遊啊遊,最後把自己的尾巴咬住了。就這樣,他發現了苯環。這個故事,一直被流傳到今天。
事實上,苯的結構式的發現絕沒有凱庫勒描述的那麼輕鬆。因為苯這種物質雖然具有不飽和鍵,但它並不具備烯烴和炔烴的性質。它不能讓溴水或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苯環中的雙鍵不是那麼容易被打開的。在苯環內,這六個碳原子事實上是共享了這種碳碳雙鍵,每一個碳原子之間的位置都是等價的。因此,苯環結構當中的是一個圓環狀的大π鍵。
縱觀凱庫勒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戲劇色彩,同時也充滿了曲折。如果按照他最初的夢想,他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建築師。但他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化學,這個他之前毫不熟悉的領域。為了理想,為了求學,他遊歷歐洲各國。為了謀求個大學教師的職位,他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在大學講課的機會,還是個不被大學承認的教師。筆者由此想到了一位著名歌手黃家駒的《海闊天空》中的一句:「……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未放棄過心中的理想……」。這一句用在凱庫勒身上,是極為合適的。凱庫勒對有機化學的貢獻是極高的,而這一切都是和他執著的理想以及不畏艱難的意志結合的結果。今天,當我們回顧這一段當年有機化學的步履蹣跚,不得不感嘆像凱庫勒這一批不懼艱辛、理想崇高、敢於挑戰的化學家,也正是由於他們繼往開來的努力,有機化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就在貝採裡烏斯、維勒等老一輩化學家提出「同分異構體」、凱庫勒提出碳鏈結構的時候,有一種同分異構體也被發現。這種同分異構體,它們的化學性質極其相似,簡直和雙胞胎一樣,但在生物領域,這對雙胞胎卻顯出完全迥異的性格,這就是手性對映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期繼續推出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