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化學史——元素(六)——數字的秘密

2021-01-07 孤獨學者
發現元素周期規律的門捷列夫

上一期我們說到,由於伏特的伏打電堆的發明,在戴維的不斷電解實驗中,不斷地發現了鹼金屬、鹼土金屬以及利用他所發現的鉀、鈉等金屬又制的了金屬鋁,並且進一步說明了之前的氯氣不含氧,是一種元素。至此,加上之前從遠古時期發現的元素,元素已經多達62種。到了1869年,法國科學家楊森在分析太陽光光譜時發現了一條未知的譜線,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元素,並且把它命名為「氦」。至此,人類發現的元素已經多達63種。與此同時,瑞典的大化學家貝採裡烏斯也進行了大量的原子量測定工作,他前後一共花了30年,最終獲得了較為精確的各原子的原子量數值。這個時候,就有人把這些元素從它們的原子量從小到大進行排序。這一排序,結果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秘密。究竟是什麼秘密呢?筆者本期就和大家一起回到十九世紀中葉,一起感受這種元素周期律發現的豁然開朗。

發現最多元素的戴維
進行原子量精確測定的貝採裡烏斯

1829年,當時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在前人發現的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他感到有幾種元素的性質差不多。例如,鋰、鈉、鉀。它們都可以和水反應生成相對應的苛性鹼,而且化學式都是XOH(X表示這幾種元素)。同樣的現象還表現在其它一些元素上,如氯、溴、碘等。它們的原子量似乎也呈現一種規律,那就是像鈉的原子量是鋰和鉀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溴也是這樣。到了1862年,法國的尚古多就繪製了一張螺旋圖,這張螺旋圖就表示了元素原子量遞增時,其化學性質所呈現的一種規律性回歸的特點。1865年,英國的科學家紐蘭茲又發現,如果把當時發現的元素(大多數)按原子量排序的話,從任意一個元素算起,每數到第八個,則和這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似。

法國尚古多的螺旋形元素周期表

種種跡象表明,元素的原子量大小和它們的化學性質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就在這個時候,俄國的門捷列夫就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緊緊地抓住原子量、化學性質這兩個關鍵點進行梳理,他精心製作小卡片,把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學性質記錄在小卡片上。但是,當時的關於各個元素的性質描述並不是非常完備,門捷列夫所處的時代也不像今天有網絡,他想獲得信息的手段極為不方便。於是,為了徹底搞清楚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學性質的關係,他不斷地走出教室,走出自己的實驗室,不斷去各地深造、考察。從1859年他去德國海德堡進行科學考察開始算起,倒1869年他發表關於元素化學性質和原子量之間關係的論文,他前後用了整整10年時間進行探索。他走過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家,在許多大學、礦場、化工廠等地不斷考察,不斷進行不同原子量的親自測定,最後重新返回自己的實驗室,進行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有的時候,這些元素的原子量差異很大,但化學性質接近;有的時候,他發現元素的原子量很接近,但化學性質差異非常大。於是,就在已經發現的62種元素中,他不斷地尋找這些元素化學性質和原子量之間的關係。即使在今天,我們初中、高中化學的學習中,我們基本上了解較深的是主族元素,但副族元素,甚至到大學都不一定涉及。因為金屬元素的性質比主族元素更加複雜,其規律更加難以把握。因此,門捷列夫反覆考察,反覆比較,反覆琢磨,最終,他製成了第一份比較完備的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手稿

就在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門捷列夫甚至指出,某些元素,像金、鋨、銥、鉑等的原子量測定不準確,需要重新測定。

門捷列夫1871年公布的元素周期表

在編制主族元素的周期表的時候,門捷列夫也不斷地進行思考,並留下許多空位,並認為這些是尚未發現的元素。例如,在他編到鈣的時候,由於鈣的原子量為40,而鈦的原子量是48,差別較大。而且鈦的化學性質和鋁等第三族元素的性質也不太像,於是他便留下了這樣的空白,並給出了原子量的預測。最終,門捷列夫的空白處不斷被後來者填補,越來越完善。

1869年,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屬性和原子量關係》的論文,他總結了元素周期律和他所繪製的元素周期表。他認為,元素的化學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大小關係密切,而且隨著原子量增大,元素的化學性質有一種回歸性的周期變化。另外,門捷列夫指出,有一些未知的元素,一定當時沒有發現。最後,根據他指出的金的原子量測定不正確的經驗,門捷列夫認為,如果知道某些元素的同類元素,就可以對該元素的原子量進行修正,直到正確為止。

終於,許多元素在門捷列夫繪製了元素周期表之後不斷地被發現,並且被填補。

至此,我們對元素的性質的認識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在這裡,筆者需要指出的是,從化學這一學科誕生,到不斷地發現新元素,一直到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誕生,這體現了哲學上的「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可以說,技術、科學和哲學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首先,因為技術的進步,人們就可以採用新的工具進行更高級的科學研究。而更高級的科學研究則為更高級的理論產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科學事實依據。而新的更科學的理論,則進一步指導人們進行更高級的發現。時間發展到了21世紀,這張元素周期表不斷地被修正,直到變成今天我們中學、大學課本上的這個模樣。

今天的元素周期表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從古代的人們對物質的「四元素」、「五行元素」等的樸素唯物主義,到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的誕生,到拉瓦錫開創的定量實驗,再到道爾頓的「原子說」以及貝採裡烏斯的原子量測定,加上元素發現大爆炸,最終誕生了元素周期表,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的進步,無不體現了技術、科學和理論的完美結合。關於元素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筆者後面還要談及。

敬請關注,筆者下期繼續推出趣話化學史——催化劑的發現。

相關焦點

  • 趣話化學史——元素(五)——元素發現中的大爆炸
    同時,元素的發現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炸時期。從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末,人類發現了幾乎現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而元素大發現中,十八世紀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人類發現的元素是最多的。這主要依賴於伏特的伏打電堆的發明,進而人們將電應用於元素發現中,最終人們把火和電這兩種自然力同時作用於自然界的礦石、草木燃燒後的灰燼以及各種溶液中,最終獲得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單質,並且通過分析,確定這些元素,並且經過貝採裡烏斯的近30年的努力,將所有的元素都確定了它們的原子量,化學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下面,筆者就來總結一下截止到俄國門捷列夫繪製元素周期表之前人們發現的元素。
  • 趣話化學史——元素——(一)從鍊金術的鬼畫符到拉瓦錫的元素表
    然而,元素到底有多少種?究竟該如何定義?波義耳雖然在《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對逍遙學派所堅持的「四元素說」持懷疑態度,但並沒有指出自然界中元素到底有多少種。倒是之前那個提出「燃素說」雛形思想的鍊金術師貝歇爾給出了一張元素表,今天的我們很難看懂圖中各種符號的意義。
  • 趣話化學史——火焰到底是個什麼鬼(上)
    不論是西方的「四元素說」還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火都被認為是重要的物質組成元素。那麼,作為元素的火,到底是個什麼物質呢?很顯然,亞里斯多德和他的逍遙學派們沒有深究這個火到底是個什麼物質。而作為經驗主義的鍊金術士巴拉塞爾蘇斯,也更不可能提出任何的理論。那麼波義耳既然不滿足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四元素說」,他就得指出,這四種所謂的「元素」其實都是可以再分解的。比如說氣,就是空氣。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誕生(一)
    而在分析時,貝採裡烏斯發現,絕對多數的碳元素幾乎都是從與生命相關的物質中發現,天然存在的無生命的碳也就只有焦炭、煤炭(事實上,煤炭屬於化石能源,是幾百幾千萬年以前的生物沉積並緩慢地生成的產物,也屬於有機物)、二氧化碳、碳酸鹽那麼幾種。於是,就在1806年,貝採裡烏斯就宣稱,這些碳氫化合物都是有機體(生命體)特有的產物,並且把化學的研究方向直指生命體。
  • 趣話化學史——五彩斑斕的顏料世界(二)——黃色
    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期繼續推出趣話化學史——五彩斑斕的顏料世界(三)——藍色。
  • 趣話化學史——化學家的誕生——波義耳和他的《懷疑派化學家》
    化學家波義耳第一期《趣話化學史》我們說到,在沒有「化學」這一概念以前,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不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這又得回到我們之前所說的「元素」說起。我們知道,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四元素說」,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在此基礎上謝了《形上學》和《物理學》兩本書。在這兩本書中,他比較具體又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元素」的概念。他認為,元素就是萬物的「自然本性」,那它就得是最簡單而最純淨的物質,都不可再分割。也就是說,元素就是一種微小而單純且不可再分割的事物。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成長——做夢夢見的苯結構?!
    李比希經過分析,確認了這枚戒指上的兩條蛇是金和鉑兩種元素。雖然都是貴重金屬,鉑和金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儘管人類早在公元前好幾個世紀就發現了鉑,但是在歐洲,時間卻推遲到十六世紀,一直到1789年,拉瓦錫將其確認為是一種元素之前,歐洲人對鉑的認知幾乎是零,誰也沒有想到把它用在首飾中。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誕生(二)——有機化學教育家李比希
    奧妙無窮的有機化學上一期我們說到維勒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利用純無機物,在沒有生命體參與的條件下,居然能生成有機物尿素。就在大化學家貝採裡烏斯提出的「有機化學」理論到德國的化學天才少年維勒的驚世發現期間,又有一位偉大的化學家登上化學史的舞臺,並且把有機化學引入了農業科學當中。他就是著名的有機化學之父李比希。1803年,李比希出生於達姆施塔特,他比另一位之前我們介紹的化學天才維勒小三歲。
  • 趣話化學史——四大發明(四)——魔力無限的磁石
    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期退出新的內容——趣話化學史——讓人愛讓人憂的酒
  • 趣話化學史——火焰到底是個什麼鬼(下)
    然而,社會上居然還流行著支持「四元素說」的一群人,例如,他們就堅稱,水經過長時間加熱就能生成土。拉瓦錫就設計了一個實驗,他把蒸餾水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三個多月,最後打開,確實有少量的固體物質出現!這個結果似乎證明這些人的說法是正確的,波義耳錯了?別擔心,拉瓦錫有辦法。早在做實驗前,他就把這套密封容器用天平精密稱量過了。
  • 趣話化學史——四大發明(三)——材料與活字
    我國古代文明中最璀璨於世的就是四大發明,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期推出趣話化學史——四大發明(四)——魔力無限的磁石。
  • 趣話化學——第一個被人掌握的自然力——火
    火上一期我們說到世界的本質的討論,有西方的「四元素說不論是西方古代哲學還是中國古代哲學,其元素中都有「火」元素,說明火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一期繼續推出趣話化學史——陶與金屬——燒著燒著就出來了。
  • BBC 紀錄片 ---- 化學史
    其實,一切元素早已存在於宇宙中,發現它們並加以運用則是化學家們刻苦鑽研再加上奇思妙想的結果。化學的歷史,是那麼有趣,那麼迷人。從煉丹師、鍊金術師變成現代化學家,你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
  • BBC紀錄片《化學史》全3集
    點擊連結即可在線報名:http://p3zgcy9set5aojan.mikecrm.com/XdXLSMp來源:chemlife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元素和物質組成的世界其實,一切元素早已存在於宇宙中,發現它們並加以運用則是化學家們刻苦鑽研再加上奇思妙想的結果。化學的歷史,是那麼有趣,那麼迷人。從煉丹師、鍊金術師變成現代化學家,你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這都可以在BBC紀錄片《化學史》中找到答案。
  • BBC紀錄片《化學史》 三集全(視頻)
    其實,一切元素早已存在於宇宙中,發現它們並加以運用則是化學家們刻苦鑽研再加上奇思妙想的結果。化學的歷史,是那麼有趣,那麼迷人。從煉丹師、鍊金術師變成現代化學家,你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
  • 笑話、趣話與情話,諧音與雙關
    (曹雪芹《紅樓夢》)邢大舅用「假牆」打趣賈薔,便是以諧音成就笑談趣話。雙關和嘲諷更配哦這些,便是趣話了。這裡再獻給大家一則「見雞行事」的「趣話」:《田主見雞》一富人有餘田數畝,租與張三者種,每畝索雞一隻。
  • BBC紀錄片《化學史》,看看歷史上化學家們的腦洞有多大?
    STEAM在線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元素和物質組成的世界,總的來說,就是化學的世界。從衣食住行,到我們用於改造世界的力量,這一切都蘊含著化學知識。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這都可以在BBC紀錄片《化學史》中找到答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有趣的紀錄片吧!!《化學史》什麼?搗鼓尿也能傾家蕩產??
  • 化學史上十大可以被打在公屏上「名場面」
    在化學史上有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實驗,美國的化學與工程新知曾邀請眾多化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票選出十大最美麗實驗,條列於下。於是這個「馬拉松」式漫長的實驗,成為化學史上著名的實驗。他被認為是發現元素最多的科學家。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發展(二)——邪惡的同分異構體
    敬請大家關注,筆者下期推出新的話題——趣話諾貝爾獎。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化學史記錄了化學科學知識形成、建立和發展的全部過程,承載了科學本質的許多方面,2017年版新課標強調將化學史與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相聯繫。本文通過對科學本質和化學史進行分析、整理,討論了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