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的鷹頭獅身怪獸(上)與其原型原角龍(下)的對比。
人類接觸古生物化石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但是直到300年前,化石的定義才算是步入科學的正軌。在此之前,那些奇形怪狀的化石就成了無數神話、民間傳說的起源,被誤認為「守護黃金的怪獸」、「天使的財富」或是「遠古巨蛇」。古希臘人關於獨眼巨人Cyclops的神話就是基於猛瑪骨骼化石的發現。頭蓋骨中的洞被解釋為眼眶,而其他骨骼則被拼接成一個男人的形狀,而非其本來的大象形狀。英國媒體報導稱,今年2月~7月,英國赫特福德郡的一家動物學博物館開辦了一個「化石與民間傳說」的展覽,讓人們了解到化石過去有趣的歷史。
考古學家發現,在歐洲的許多古代巖洞裡,就有古人搜集化石留下的痕跡。當時的人多半是在偶然的情形下發現化石的。在人類還不懂得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待這些神秘的石頭時,他們大多將之視為神怪、妖魔等的遺留物,最多也只是把它們當成工具、藥品或是裝飾品。
試想一下,歐洲北部有一群史前獵人在追捕獵物時闖進了一處偏僻的洞穴,他們在洞裡發現了一具不知名的大型野獸的殘骸,殘骸下面還堆滿了其他大型動物的骨頭。對於這群人來說,一個關於以洞穴為家、以大型動物為食的飛龍神話就這樣「誕生」了。可是,在現代的科學家們看來,這個神話很容易就能被「揭穿」。事實上,這種大型野獸是一種叫做「披毛犀」的古生物,生存在冰河時代的歐洲地區,在距今1萬年前滅絕。
在世界各地關於化石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在日本,鯊魚牙齒的化石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神秘的山妖的指甲。在印度,鸚鵡螺化石被認為是印度主要神靈之一毗溼奴的象徵,被僧侶用來淨化水。此外,還有一些化石被認為是包治百病的靈藥。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化石專家保羅·泰勒介紹說,古人為了解釋化石的出現和存在,賦予了它們許多種名稱,「例如霹靂、舌石、蟾蜍石、菊石(據說能治好蛇咬傷的一種石頭)和『魔鬼的腳趾甲』之類的名稱都在英國被廣泛使用」。根據他介紹,許多化石由於其形狀與人體某部位的形狀相似,因此被用來治病或者「以形補形」。泰勒舉例說,有一種叫做「龍牙」的中藥,事實上只是普通動物的牙齒或者骨頭。
化石被賦予科學的定義是在17世紀中期。當時,一位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醫生斯泰諾提出,一種類似舌形的石頭其實只是古代鯊魚的化石,而不是什麼「神石」。1666年,正好有人在義大利西部港市裡窩那捕到了一條鯊魚,斯泰諾對鯊魚的頭部進行解剖,證實了自己的觀點。從這個時候開始,化石才告別了民間傳說時代,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古生物學」。
1.原角龍與鷹頭獅身怪獸
「原角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第一張有角的臉」。原角龍是一種綿羊大小的食草恐龍,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白堊紀的蒙古地區。原角龍的腦袋和軀幹都很大,頭上長著褶邊,但沒有明顯的角,它的喙長得像鳥一樣。以前,有人在戈壁沙漠中發現了這種恐龍的化石,就將它與神話中鷹頭獅身、長有翅膀、專職保衛黃金的怪獸聯繫了起來。
據介紹,鷹頭獅身怪獸的神話最初也是源於這種原角龍。古時候,來自於遊牧民族斯基臺人的金礦礦工很可能是在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山附近挖礦時發現了原角龍化石,然後傳出了保衛黃金的怪獸的傳說。據報導,過去許多神話中的巨獸,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可能都是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
2.昆蟲琥珀和恐龍DNA
琥珀主要是古代裸子植物的樹脂形成的化石。有時候,一滴樹脂正好包住了一隻昆蟲或是其他小動物或植物,在這滴樹脂變成化石後,其包住的生物通常都被保存得非常完好。
著名科幻小說《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麥可·克萊頓就從這種化石中獲得了靈感。在《侏羅紀公園》中,一隻被包在琥珀內部的史前蚊子死前曾經吸過恐龍的血,科學家就從這隻昆蟲身上提取到了恐龍的DNA,並進行了重組,最後克隆出了一隻真實的恐龍。好萊塢大導演史匹柏1993年以這部小說為藍本拍出了著名的同名電影《侏羅紀公園》。(彭玉磊)
來源:廣州日報
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