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與時間的關係
我們雖然清楚地知道光年是距離單位,是光在一年內行走的距離。但是,我們毫無疑問的會把光年與時間聯繫起來。比如,某個星系距離地球10億光年,我們得到這個星系的光線是這個星系10億年前發出的光線。這樣的結論是想當然地,也沒有人懷疑。實際上,這樣的結論是錯誤的。
距離10億光年,其光線來到地球並不一定需要10億年,也許只是8億年前發出的光線。這又為何呢?原因是,用我們地球的時間或距離來說,光線運行並不是勻速的,而是變速的。在宇宙質量稠密區域,時間運行緩慢,也就是空間稠密,光線在這裡運行較慢。反之,在宇宙質量稀疏區域,時間運行得快,空間稀疏,光線運行的較快。
在星系之間,引力場較弱,空間稀疏,光線運行速度很快。而在星系內部,引力場較強,空間稠密,光線運行速度較慢。因此,以我們地球的時間或距離,感覺的10億光年外的光線,來到地球,會穿越物質稀疏或者說引力場較弱的星系空隙,光線在這裡速度很快,耗用的時間較少,結果是,光線用不了10億年就可以來到地球表面。
引力場強度決定時間運行速度,決定光速。物質密度決定引力場強度。反之,如果光線是從物質稠密的區域運行到物質稀疏的區域,光線實際運行的時間會大於光年所對應的時間。
所謂的空間膨脹就是物質分布密度逐漸稀疏所致,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時候,空間膨脹。同理,到宇宙大收縮的時候自然會是空間收縮的。
有人認為宇宙有900億光年的尺度,其實宇宙大爆炸實現這樣的空間尺度,並不需要900億年,一百多億年就夠了。因此,這個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空間膨脹現象,這是宇宙物質稀疏化所帶來的必然現象。因此,我們不能把光年這個距離單位,與所對應的時間完全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