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95%的概率,20光年內存在另一顆「地球」,我們可能不孤單

2020-11-15 姿勢分子knowledge

地外生物,聽起來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我們經常思考他們到底在哪裡,卻又從來沒有真正見過。

(圖片說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尋找到了四千多顆系外行星,另外還有五千多顆等待確認。更多的研究表明,行星在銀河系應該非常普遍,大部分恆星都極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行星。考慮到銀河系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即使地球這樣宜居環境出現的概率再多,銀河系中宜居的行星應該也不在少數。

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想要確認這個數字仍然是不可能的。在人類航天科技達到如此先進的程度之前,我們只能通過已知的一些信息和理論,來對這個數字進行估算。

為了進行這項工作,國外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了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兩大項目數據作為支持,從而完成了這個估算。

(圖片說明:蓋亞衛星)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年發射升空,旨在尋找宇宙中的系外行星並進行相關的探測、分析,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是它完成的。2018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但它留下的數據依然足夠科學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分析和發現。

蓋亞衛星是歐洲航天局在2013年發射升空,它的任務是對銀河系內數十億顆恆星進行觀測,了解它們的基本信息,繪製一幅史無前例的銀河系地圖。通過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科學家能夠了解系外行星接收到宿主恆星的光子通量,這個數據可以反映出行星的表面溫度。

為什麼表面溫度如此重要呢?

(圖片說明:克卜勒-186f是銀河系中最著名的超級地球之一)

儘管目前我們知道一顆行星想要孕育生命,可能需要滿足的條件非常多,如大氣層、磁場、甚至是大衛星等等,但是得到公認並且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液態水。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Ravi Kopparapu參與了本次研究,他指出:「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一個非常簡單明確的宜居性定義標準,那就是行星和宿主恆星之間的距離,要使它不會過冷或過熱,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假設條件。而蓋亞衛星的恆星數據,給我們審視這些行星及其宿主恆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實際上,科學家們不止一次設想過這樣的研究,可是進展卻相當有限。這裡面有很多因素:首先就是行星宜居性的影響因素過多,科學家們需要多方面考慮。

例如:在考慮一顆行星的宜居程度時,我們還要考慮到恆星的亮度和它所發出的光的種類之間的關係。宇宙中一些質量極大、亮度極高的恆星,通常會發出藍色、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波段的輻射,而這些輻射的能量都非常高,對於周圍的行星來說是巨大的威脅,會殺死其表面的生物。

相對應的,質量比較小、亮度也比較低的恆星,則更多地會在紅色、紅外線或無線電波等微波頻段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對於生物來說相對更溫和一些。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它的光譜主要集中在黃色和綠色上。

科學家面臨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繁雜的限制因素。更重要的是,目前人類的觀測能力看似很強,但是這些望遠鏡仍然有很多的不足,許多科學家們十分想了解的信息它們都無法獲取。因此,相關的估算工作一直被拖延下來。

因此,即使是本次研究,科學家們也沒有實現特別完美的約束,而是化繁為簡,從一些目前看來必要且人類可以觀測的角度作為參考。

首先,研究人員對行星的宿主恆星進行了限制:

  1. 和太陽同屬於G型恆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矮星;
  2. 年齡和太陽類似,大約是46億年;
  3. 溫度和太陽比較接近,太陽的溫度大約是5700K,這些恆星的變化範圍不超過正負815℃。

接下來,他們對行星進行了約束,其質量必須在0.5-1.5地球質量之間,這可以保證它是巖石行星,有固體表面供生物生存。

(圖片說明:不同類型恆星周圍的宜居帶範圍)

在這些因素之上,研究人員又衡量了這些行星的光子通量。所謂的通量,指的是某個物理量在單位面積上施加的量,光子通量衡量的就是行星能夠接收到的輻射量,這與它表面溫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決定了水能否以液態形式存在。

此外,研究人員還考慮到了大氣層對行星接收光照的影響。如果大氣層過濃、雲層過厚,會反射掉大量的輻射,就像金星一樣,這也會影響到行星的溫度。在這方面,他們沒有獲得太多確切的數據,但是分別從保守和樂觀的角度進行的估算,發現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巖石行星中大概有50%或75%的可能性擁有液態海洋。

(圖片說明:擁有液態海洋的系外行星假想圖)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更加驚人的估算結果:,銀河系內竟然可以篩選出多達3億顆可能的宜居行星。進一步的估算尤其令人驚訝:在太陽系方圓30光年以內的區域範圍就可能有4顆這樣的宜居行星,其中最近的一顆距離我們甚至不足20光年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Steve Bryson是本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興奮地介紹說:「克卜勒望遠鏡告訴我們:銀河系內有數十億顆行星,而如今我們知道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巖石行星,而且適宜生存。雖然這個數據離最終我們要的結果還有很遠,而且行星表面的液態水也只是影響生命的眾多因素之一,但在如此高的置信度和精確度下,計算發現這樣的世界如此普遍,也足夠讓我們興奮不已。 」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指出:宇宙中沒有任何物質能夠超過真空中的光速。因此,光速就像是一個牢籠,將人類束縛在了宇宙中的一隅。如果真的在20光年以內有一顆像地球一樣宜居的行星,至少當我們的太空飛行器具備足夠能力的時候,能夠在我們有生之年完成一次航行。

如果那顆行星上有生命,我們有希望能夠去看看他們到底是什麼模樣。就算沒有,至少未來也是人類的另一個殖民地。當然,前提是本次研究足夠準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不但發現了另一顆地球,而且還發現了另一顆太陽!雖然距離我們不是太遠!但坐飛船去是不可能坐飛船去了
    3000光年。數據顯示,可能有一顆稱為 KOI-456.04的系外行星繞著這顆恆星運行,這顆行星可能是一顆類地行星。該團隊周四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研究報告。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將KOI-456.04描述為「不僅僅是另一個潛在的宜居世界」,並稱其恆星發出的光線 「很像我們在母星上看到的日光」。這顆系外行星的軌道周期也與地球相似。
  • 地球可能是人類的監獄,我們的家在另一顆行星
    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一個說法,是說新冠病毒可能是隕石從外太空帶到地球來的。我們還不能確認這個說法是不是事實,但是要說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外太空這種觀點,其實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了。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就認為宇宙中到處都存在著生命的種子,然後通過旋轉運動,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萬物和生命。
  • 研究者稱地球早已暴露:上千個星系中的外星人,正在觀察我們
    研究者介紹,在地球的周圍,距離我們足夠近,可以直接觀察的星係數量,大約有1004個,如果這些星系中都有外星人,而且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和人類差不多,那麼,他們或許早就已經發現了地球,而且不排除他們正在觀察著我們。科學家們為何會得出這個結論來的呢?
  • 在距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附近,存在著一顆白矮星,它有點危險
    以人類的尺度來看,天狼星距離我們很遠,而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天狼星其實和我們很近,它與地球的距離只有8.6光年左右,也就是說天狼星所發出的光經歷8.6年的時間就能夠到達地球,而我們所見的天狼星實際上也就是8.6年以前的天狼星。
  • 距離地球十光年,一顆紅矮星,兩個超級地球!可能已有高級生命!
    上月底關於太陽系臨近恆星中有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在距離地球只有10.7光年的太陽系近郊,紅矮星Gliese 887星系中,接連發現兩顆行星,而且據研究表明都處在宜居帶上,而根據天文界對這顆紅矮星的研究表明,它比太陽還穩定!
  • 地球有了另一顆衛星,月球不再孤單了!
    衛星是指圍繞一顆天體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太陽系中的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有自己的衛星,最大的行星木星已經確認有79顆衛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月球就是一顆典型的地球衛星,但是你知道嗎,目前已經觀測到了另一顆地球衛星,他被成為2020cd3
  • 距地球4.2光年之外,可能存在一顆超級地球,那是一個冰的世界
    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存在嗎?雖然人類搜尋地外生命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還沒有任何的發現,但是基本上所以的科學家都認為地外生命是存在的,宇宙不大可能只有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
  • 距地球4.2光年之外,可能存在一顆超級地球,那是一個冰凍的世界
    如果是我們的太陽也像比鄰星這樣經常爆發能量,那麼地球的環境會比現在惡劣很多,有可能完全不適應生存的生存。那麼比鄰星的附近有沒有類地行星存在?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在距離比鄰星750萬千米的位置發現了比鄰星B。比鄰星b的質量約是地球質量的1.3倍,公轉周期約11.2個地球日。
  • 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會發生什麼?
    我們銀河系大約有2000至4000億顆恆星,這看上去是一個超級大的數字,然而雖然恆星的數量很多,但是銀河系的空間更大,銀河系的直徑至少為10萬光年(新的數據顯示為20萬光年),銀盤的平均厚度約為2000光年,銀心的平均厚度更是高達1.2萬光年。
  • 地球不孤單,科學家以地球為模板,計算出銀河系中有36個外星文明
    我們知道,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而環繞恆星運行的那些行星,更是數不勝數。有人會問,在這數不清的星球中,除了我們地球人外,還會存在多少個外星文明?根據最新的研究計算,答案是36個。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而且跟恆星太陽有一個適當的距離,有利於生命的存在,而且年齡在50億歲左右,那麼在計算中,其他行星也應該符合這些條件。以地球為模板,那麼地球人在銀河系中可能並不孤單,但是這些鄰居都可能離我們太遠,我們永遠無法相見。
  • 60光年外,有一顆超級地球燃燒著,地球的未來有可能也會如此
    如果是距離地球太遠遙遠,即使能夠發現類地行星,可是卻很難得到更多的數據,最多只是能夠確定那裡有一個行星。TESS探測器發射後不久就為人類帶回了一個好消息,它發現了第一顆熱木星,這個熱木星距地球約60光年,是一顆非常明亮的氣態巨行星,明亮的光芒告訴我們,它離主恆星是非常近的。所以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了它圍繞公轉的主恆星,這是一顆黃矮星。
  • 宇宙有930億光年,人類永遠看不到外星人
    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以地球為中心的可觀測宇宙,直徑高達930億光年;僅銀河系直徑有20萬光年,銀河系中有近2000億顆恆星,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存在至少一顆行星。在我們可觀測宇宙中,很有可能超過1萬億個星系。如此龐大的宇宙星群,地球文明肯定不是孤單存在的。
  • 一顆橙矮星可能在未來闖入太陽系
    有一項新研究詳細描述了我們附近5萬多顆恆星的計算機模擬軌道。最近,此項研究作者表示,其中一顆橙矮星有90%的可能性在未來24萬年至47萬年間穿過外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在允許觀測誤差的前提下,他略微修改了每顆恆星的初始坐標,將距離縮短了1萬倍,以便建立恆星在不同距離內經過或者將會經過太陽的「概率分布」。這些闖入的恆星可能會以三種基本的方式威脅到地球上的生命。它們的引力將導致奧爾特雲彗星進入內太陽系。路過的巨大熱恆星會通過強大的紫外線輻射來破壞地球的大氣。路過的很少一部分恆星甚至可能在穿越奧爾特雲的大約3萬年中變成超新星。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深處發現了一顆新行星,它可能是另一個地球
    距離光年還有25,000光,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太陽系的觀測點,它仍然非常接近我們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顆行星,在銀河系深處似乎有一個類似地球的外觀。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坎特伯雷大學的研究小組在首次發現主恆星後,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 HI,另一個地球【RO版】
  • 我們能找到另一個地球嗎?人類正在朝著目標前進!
    我們會找到另一個地球嗎?科學家觀測發現在距地球50光年的範圍內,大約有1560顆恆星,它們可能被數千顆行星環繞。其中大約有一千顆這樣的太陽系外行星,即系外行星,它們可能是由巖石構成的,其組成與地球相似。有些甚至可能是生命的港灣,難道其中不會有另一個地球嗎?
  • 假如人類文明存在一萬年,我們有多大概率遇見外星生命
    在人類眼中,幾十年也就是人的一生,在宇宙尺度上看,幾十年是短短一瞬,用這短短一瞬的時間去尋找外星生命,概率幾乎為0。宇宙已知最快的速度光速,太陽所發出的光到達地球也需要約8分鐘,光要走出太陽系,需要一年的時間,更何況是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了。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地球!據我們僅14光年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6日報導,多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第二個地球」,以期未來毀滅性災難發生時可以移居新家園。日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備選項——一顆距離地球僅14光年的潛在宜居行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個「超級地球」名為「沃爾夫1061c」,它的質量是地球的4.2倍,處於一顆名為「沃爾夫1061」的紅矮星的宜居帶,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外潛在宜居行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距地球約53光年,可能有厚厚大氣層
    在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不少的類地行星,其中有一些和地球的相似度非常高,不排除適宜人類生存的可能。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編號為HD 21749b,被歸入所謂「亞海王星」類系外行星,意思是其質量相比天王星或海王星要更小一些。
  • 「翻版地球」被發現,距我們4.2光年,不止有四季比地球還舒服
    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到現在誰也不能給一個準確的答案。在距離我們4.2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翻版地球」,在這顆星球上面不僅僅有四個季節,而且比地球還要舒服的多!據相關部門的統計調查,到現在為止已經發現的超級地球,已在20顆之上,並且其中有5顆星球被判定,是符合人類的居住條件的。為什麼我們一直都在尋找超級地球呢?是想找到另一個文明嗎?其實不然,這麼迫切的找超級地球,只是為了給我們找一個退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