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如何減少俄羅斯人比例?

2020-11-25 地圖帝

波羅的海三國,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

拉脫維亞,地理上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面積6.4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寧夏稍小,也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人口約191萬,同樣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

與很多沿河而居的民族一樣,拉脫維亞也有一條母親河道加瓦河。

道加瓦河發源於瓦爾代丘陵,上遊稱為西德維納河,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進入波羅的海的裡加灣,總長度為1020公裡,平均流量678 立方米/秒。

道加瓦河穿過拉脫維亞首都裡加,流入波羅的海裡加灣。裡加緯度比芬蘭灣的赫爾辛基、塔林、聖彼得堡要低兩三度,而且地處波羅的海腹心,氣溫比前幾個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長達一千多公裡,是波羅的海第一大河,在滔滔河水衝擊下,地處入海口的裡加是個不凍港。歷史上裡加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裡加灣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北岸屬愛沙尼亞,南岸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在芬蘭灣,人口也集中在塔林附近。拉脫維亞首都裡加是裡加灣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波羅的海三國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63.26萬,約為全國人口的1/3,又位於道加瓦河出海口,盡得地利之便。

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5‰,0.5 ‰< 鹽度< 5 ‰稱為微鹹水,波羅的海鹽度平均低於10‰,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洋。裡加灣外圍有薩雷馬島、希烏馬島等島嶼隔絕波羅的海的海水,鹽度在3.5‰至6‰之間,特別是道加瓦河入海口附近鹽度接近淡水。

拉脫維亞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國家,雖然被瑞典和芬蘭統治很久,仍保留拉脫維亞語。

二戰中拉脫維亞是德國入侵最早撤退最晚的戰區,戰後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嚴重,非官方統計達到1:3。現在過去這麼久,拉脫維亞仍是世界男女比例最低的國家,約為46%:54%,女人比男人多8個百分點,排世界第一位。

圖-拉脫維亞人

拉脫維亞美女多,普遍金髮碧眼,身材高挑,美女如雲,這裡的男人擇偶餘地大也是事實。現在西歐英法德這些經濟更發達的國家,不少男性遊客來到拉脫維亞,喜歡去酒吧、舞廳轉悠,比較容易得到短暫的感情,甚至娶回家也非難事。

前蘇聯時期,俄羅斯人移民波羅的海三國,首選就是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裡加。

圖-道加瓦河流經裡加

1991年蘇聯解體時,拉脫維亞總人口中,本地人佔比雖然還是第一位,但已下降到49%,而首都裡加的本地人比俄羅斯人還少,該國民族矛盾比另兩國更為突出。

為了扭轉人口危機局面,拉脫維亞立法規定,1940年以前在本國出生的人,以及這些人的後代,自動成為公民,外來人口要通過考試才能成為公民。這條法律針對後來移民進入拉脫維亞的俄羅斯人,考試的內容包括拉脫維亞語言、歷史、憲法等。這樣一來成年俄羅斯人很難通過語言考試,娃娃們從小不得不學習拉脫維亞語,以求未來獲取公民資格。

圖-拉脫維亞人

當年蘇聯對拉脫維亞進行民族同化,現在拉脫維亞反過來同化俄羅斯人,手段有幾分相似。俄羅斯曾多次向拉脫維亞抗議其公民政策,但拉脫維亞加入北約和歐盟後,軍事上與經濟上都不懼俄羅斯,仍堅持公民考試的法律。

不少俄羅斯人因沒有公民身份或受到排擠而離開,時至今日,拉脫維亞將本族人比例提升至62%以上,而且比例仍在上升當中。

圖-道加瓦河流經裡加

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立國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立國協。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聯手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相關焦點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 它是俄羅斯唯一飛地,一旦失去,將損失一半波羅的海不凍港
    它位於俄羅斯的最西邊,面積約15100平方公裡,該地原為立陶宛的一部分,後來被德國瓜分,成為了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後割讓給了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脫離獨立,導致加裡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成為了飛地,也是俄羅斯唯一一塊飛地。
  •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何直接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繼承蘇聯大量遺產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蘇聯解體後唯一能代表蘇聯的也就是俄羅斯。蘇聯的主體就是俄羅斯,大量的核武器以及軍事工業都在俄羅斯,蘇聯解體後遺產的分割,主要是按照在誰的地盤上就歸誰。按照分配協議,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大體繼承了在各自地盤上的軍事力量,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控制了駐紮在德國、波蘭、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軍事力量,還有大量駐紮在其它國家的俄羅斯籍士兵,包括吉爾吉斯斯坦的空軍部隊、哈薩克斯坦的航天部隊等。
  • 世界上女性最過剩的國家,男女比例1比10,目前國民正在苦學漢語
    世界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國家,比如說中東地區的卡達,這裡可以說是眾多「大齡剩女」夢寐以求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男女比例是9比1,也就是說你在大街上遇到10個人,裡邊只有一個人是女性。既然有男性居多的國家,那自然就有女性居多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波羅的海延安的拉脫維亞。
  • 地緣決定命運,為何說波羅的海三小國比外高加索三小國「命好」?
    近代歷史上,這6個小國都是在大國夾縫中艱難生存,最終還是被侵略擴張成性的俄國吞併,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納入原蘇聯版圖。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和外高加索三國紛紛獨立,如今都過上還不錯的小國寡民生活。
  • 地處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聽說美女如雲,你知道嗎?
    拉脫維亞地圖拉脫維亞共和國簡稱拉脫維亞是一個位於東北歐的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於1991年獨立。西鄰波羅的海東岸,裡加灣深入內陸,與在其北方的愛沙尼亞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則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二國相鄰。裡加、尤爾馬拉海濱、希古達和採西斯風景區、民俗博物館、隆達列宮等等均為拉脫維亞的知名景點。
  • 蘇聯解體後,加裡寧格勒為何沒有改名?
    格勒的意思其實和「堡」一樣,都是城市的意思,不過格勒一詞是源自俄語發音,源自古斯拉夫語,更容易被一戰時期的俄羅斯人接受。不過彼得格勒這個名字只存在了10年時間。 沙俄滅亡後,蘇俄便將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回了莫斯科,1924年列寧去世後,蘇聯為了紀念列寧,便將彼得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所以彼得格勒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 張文木:俄羅斯國家興衰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4此後,俄國人(不管是沙皇俄國還是蘇聯的版圖)基本就在我們目前看到的版圖邊界內外徘徊,其目標都是為了獲得暖港出海口。但不管其如何衝撞,幾百年來,俄國的領土範圍迄今也沒有在向西方向走出過波羅的海,向南方向走出黑海和阿富汗,向東方向也未伸入西太平洋的東海,儘管俄羅斯人在這些通往大海的道路上曾與自己的對手國家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絞肉戰式的反覆拉鋸和爭鬥。
  •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不過在二戰前夕,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再次併入蘇聯。 內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並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裡,其中立陶宛佔52公裡,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佔46公裡。
  • 書摘|波羅的海霸權:北歐列國與俄羅斯什麼仇什麼怨
    現在俄羅斯的首都是莫斯科,但過去卻是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由彼得大帝興建,其名稱源自基督教使徒彼得,初期該地名為彼得格勒。俄羅斯革命後,人們不喜歡這個德國風格的名稱,便借用統治者列寧的名諱改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再度更名為聖彼得堡。這個地區原本是瑞典的領土,17世紀中期,在北方戰爭中被俄羅斯奪去,成了新首都。對俄羅斯而言,確保進出波羅的海的權力是關係國運的大問題。
  • 波羅的海:隨時可能成為「最熱的冷戰前線」
    冷戰時期,推進至易北河-阿爾卑斯山一線的蘇聯-華約大軍令美國寢食難安,而蘇東劇變後,通過北約東擴,歐美將「雙海地帶」蠶食殆盡,尤其是波羅的海,從過去的「蘇聯內湖」變成「北約內湖」,俄羅斯僅保留列寧格勒州和加裡寧格勒州兩處孤立的出海口,隨時可能被北約封鎖,而二者恰恰是俄羅斯向西開放的「窗口」。    更令克裡姆林宮不安的是,美國撮合北約盟友強化對波羅的海的兵力部署,並為此提供大量援助。
  • 蘇聯解體前曾考慮賣地給鄰國?戈巴契夫:這鍋太重,我不背
    蘇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先生退休之後,一直置身輿論漩渦當中,無法安享晚年。多年來,很多媒體和公眾都指責他「賣國求榮」(無原則討好西方,為自己贏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是蘇聯解體的「罪人」。近日,戈巴契夫的歷史帳本上又添了一筆「賣國」新帳。
  • 蘇聯解體誰是罪人?俄政治家:葉爾欽是第一責任人,卻很難清算
    1991年蘇聯集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兩極格局下,蘇聯是唯一能夠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二戰結束之後,雖然史達林模式積重難返,但是蘇聯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超級大國轟然倒塌,誰是罪人?一般人認為,戈巴契夫作為前蘇聯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葉爾欽則是推波助瀾者,也難辭其咎。
  • 外媒:俄羅斯與北約在波羅的海形成對陣局面
    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拉脫維亞軍方在推特上稱,義大利空軍的「颱風」式戰鬥機10日在波羅的海進行空中巡邏時,攔截了一架俄羅斯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這已是近幾周來北約與俄羅斯第7次在波羅的海上空相遇。
  • 有兩個國家不能不提
    不過在歐洲大陸,有一個片區卻經常被人遺忘,這就是東歐。傳統的東歐國家主要指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蘇聯解體後,又從中分出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那麼東歐這麼多國家中,究竟有沒有發達國家?在前蘇聯時代,東歐普遍被認為是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繁榮,生活富裕。
  • 車臣是個共和國,俄羅斯為何不允許它獨立?
    俄羅斯面積約1709.82萬平方公裡,世界第一,俄羅斯民族194個,其中包括車臣族。圖-車臣在俄羅斯的位置俄羅斯原本有85個一級行政區,包括共和國、直轄市、州、自治州、自治區、邊疆區等。注意了,共和國在俄羅斯,也只是一級行政區,是一個名稱而已,並不代表就是一個國家。車臣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靠近裏海,但距裏海還隔著一個達吉斯坦共和國,是一個內陸省。面積1.7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40萬。面積不到重慶的五分之一,人口也就是我們一個小城市的規模,雖然名稱是共和國,其實只是俄羅斯的一個行政區。
  • 葉爾欽顧問談蘇聯解體:葉爾欽只是「開死亡證明」,頭號罪人是他
    【南方+12月9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2月8日,正值關於成立獨立國協取代蘇聯,並使蘇聯解體的《別洛韋日協議》籤訂29周年之際,創建獨立國協計劃的發起人、俄羅斯首任總統葉爾欽的顧問謝爾蓋·沙赫萊接受了採訪,並就蘇聯解體相關事件作出了回應。沙赫萊表示,戈巴契夫是蘇聯解體的頭號罪人。
  • 白俄羅斯:歐美與俄羅斯新的「角力場」?
    【特約撰稿 孔琳】8月19日,也即導致蘇聯解體的「八月政變」29周年紀念日當天,歐盟宣稱拒絕承認白俄羅斯新近舉行的大選結果,並威脅對參與選舉舞弊和鎮壓抗議活動的人實施制裁,還稱「準備陪伴白俄羅斯進行和平民主的權力過渡」。而蘇聯遺產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聯邦警告西方管好自家事務,切勿幹涉白俄羅斯內政。
  •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
    但這個柯尼斯堡,在二戰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就被蘇聯人徹底地抹去了一切德意志存在的痕跡,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俄羅斯城市加裡寧格勒。 那麼,蘇聯人是如何做到的呢?那裡的德意志原住民又是什麼樣的反應呢?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 制裁白俄羅斯 波羅的海三國表現搶眼
    9月1日,愛沙尼亞經濟事務和通訊部稱,波羅的海國家商定在白俄羅斯核電廠啟動後停止從白俄羅斯購買電力 為此,波羅的海國家將引入一套電力來源識別系統。愛沙尼亞經濟事務和通訊部還表示,俄羅斯-拉脫維亞段的電力貿易會減少,而立陶宛-加裡寧格勒段的電力貿易將仍舊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