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剛剛戴上頭盔的用戶還不能操控這個腦控輪椅機器人,首先你要讓系統「學習」大腦發出前進、後退、向左、向右等意念所對應的不同腦電波信號。吳迎年說,用戶無需真正做出這樣的動作,只需想像它們即可,系統學習的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當傳感器完成學習後,用戶再次發出信號,傳感器就會根據這些信號代表的含義向輪椅的控制裝置發出指令。與此同時,用戶前方的平板電腦上有一個系統運行界面,界面上有一隻小球,用戶要左轉時,頭腦中就想著左轉的動作,眼球再微微向左移動,腦電波傳感器和眼動儀檢測到相應信號並進行信息融合處理,此刻電腦界面上的小球也會跟隨用戶的眼球移動方向移動,而輪椅則收到指令立即左轉。「隨著用戶日常使用中意念對於腦電波的反覆強化,輪椅會變得越來越聰明,操控更靈敏。」吳迎年說。
「系統設定出腦控輪椅機器人的運行速度,在運行時,為了保證用戶安全,發出一次指令,機器人運行一至兩米,之後再給指令,才會繼續運動。」吳迎年表示,目前這套設備所有子系統全部採用無線信號傳輸,設備有很強的用戶友好性,系統使用快速便捷。
未來腦控輪椅機器人除了可以作為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代步工具外,還可以隨時監測用戶的行進路徑、當前位置以及心跳、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並將所得數據遠程上傳到雲客戶端,以便醫生和家人隨時了解用戶的情況
研發兩年來,先後有數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目前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最早的腦電波控制智能輪椅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輪椅上加載的智能設備是由一根根線纜直接連接,不僅使輪椅的整體美觀程度大打折扣,而且各部件之間過多的線纜也導致整個系統的可靠性下降,例如,輪椅在運行過程中發生顛簸,或者用戶不小心碰到線纜,都會使線纜發生鬆動,線纜一鬆動,輪椅就無法執行腦電波的意圖命令。
目前,這個腦控輪椅機器人使用的無線模塊化控制系統,其優勢不僅在於大大提高了系統本身的可靠性,而且還可以隨意添加模塊,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展性。吳迎年說,他們還添加了防撞系統和健康測試系統,未來腦控輪椅機器人除了可以作為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代步工具外,還可以隨時監測用戶的行進路徑、當前位置以及心跳、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並將所得數據遠程上傳到雲客戶端,以便醫生和家人隨時了解用戶的情況。
研發團隊的另一項發明腦控智能餐桌也使用了和腦控輪椅機器人相似的技術,它由三部可以自由運行的全向輪、有機玻璃的桌面板和圓形平臺組成,可以在用戶的腦電波控制下自主移動,「目前,腦控智能餐桌並沒有加入眼動儀輔助信號傳輸裝置,未來,我們想在其中加入手勢控制系統,根據人的手勢便可使其移動到指定位置,另外,還可以添加網際網路點餐功能,方便用戶使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