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當我的肚子不舒服,拉肚子了,爸爸就會去後山的山路邊上採回一大把草,分幾天煮水讓我喝了,每次都藥到病除,當時對爸爸很是佩服。
隨著我認字越來越多,我開始到處找書看,可是那個年代,哪有什麼書,於是我翻到了爸爸柜子裡兩本厚厚的書《廣東中草藥》和《常用中草藥手冊》,天天看,看得如痴如醉,實在是太喜歡了,裡面不但有字,還有圖!可有意思了!
我是礦山的孩子,從小就滿山跑的,現在有了這個手冊,就往山裡跑的更勤了,今天抓一把牛筋草,明天採幾株一包針,回來對照著學習。對小飛揚草就更加有感情,每次看見,都會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打招呼。現在,就介紹這個老朋友給大家認識認識吧!
小飛揚草:又叫千根草,乳汁草。
形態特徵:
株: 年生草本。
根: 根纖細,長約10釐米,具多數不定根。
莖: 莖纖細,常匍匐狀,基部極多分枝,長達20釐米,疏被柔毛。
葉: 葉對生,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4-8毫米,先端圓,基部偏斜,圓或近心形,有細齒,稀全緣,綠或淡紅色,兩面常疏被柔毛;葉柄長約1毫米。
花: 花序單生或數序簇生葉腋,具短梗,疏被柔毛;總苞窄鍾狀或陀螺狀,外面疏被柔毛,邊緣5裂,裂片卵形,腺體4,被白色附屬物。
果: 蒴果卵狀三稜形,長約1.5毫米,被貼伏短柔毛,熟時不完全伸出總 苞。 花果期: 花果期6-11月。
功能用途: 全草入藥,有清熱利溼、收斂止癢的作用。
主治:
外治飛瘍瘡、天皰瘡、爛頭胎毒、皮膚痕癢,帶狀皰疹,皮炎、皮疹、生用1至2兩,或幹用5錢至1兩,清水煎,外洗患處。
內治瘧疾,痢疾,洩瀉,溼疹,乳癰,痔瘡。
小飛揚草背面呈紅色,折斷莖葉會有白色乳汁流出來,這個是辨別它的主要特徵,所以爸爸也叫它奶草。
寫到這,好想你啊!爸爸。
以上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本公眾號通過整理,僅作知識分享使用,並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珠海東方書院
▲長按二維碼關注東方書院,開啟您全新的生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