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以什麼來抗衡這個算法至上的時代?

2021-01-09 中信出版集團

「我們特別害怕我們生活中那些我們不想被它追上的東西有一天會追上我們,以及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有辦法騎車騎得更快。」

在新一期播出的《奇葩說》中,梁秋陽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在職場上打拼的人的心聲:我們步履不停,生怕自己只要停下腳步哪怕片刻就會被別人,被時代淘汰。

對高效率的追求並不僅是當前這個時代的現象。正是因為有對更高效率的追求,科技才得以發展,我們才得以從原始社會一步步走到今天。

但是,當我們以效率作為一個幾乎可以衡量一切事物好壞的標準時,我們就是讓自己陷入了效率的陷阱中。若我們不能看到效率的悖論,那麼最終則可能會淪為效率的「囚徒」。

什麼是效率?我們不妨將效率定義為以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產商品、提供服務或信息。

效率這個詞在19 世紀得到廣泛使用,當時科學家和工程師將效率這一物理概念擴展至人類勞動,即單位能量所做的有用功。

從19 世紀90 年代到20 世紀20 年代,社會科學家反過來將這一概念擴展至社會所有的投入和產出,實際上也延伸到「社會效率」這一領域,即合理優化人類福利。

我們或許無法對何為「人類福利」做出定義,但至少,當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到外賣的便利建立在算法對整個外賣送餐員群體的步步緊逼,使其必須承擔危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風險時,這難以稱得上是「合理」的優化方案。

很難有人能拒絕新技術帶來的好處,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沒有手機、電腦、飛機、高鐵的日子。但我們多數人也都親歷過新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久坐不動的辦公室生活造成的長期背部疼痛和腕部疾病,又比如,隨時隨地要回應工作需求的壓力導致再難以把工作和生活分開。

我們生怕拖後腿,擔心成為拉低效率的短板,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接受了這樣的生存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事;我們將「提速」視為最重要的原則,連看電視劇也要放2倍速了(雖然這也往往與電視劇劇情的拖沓不無關係)。

但每當看到似乎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那些過勞死、壓力過大自殺的消息時,我們總會覺得似乎再難壓抑住自己內心的焦慮:如果我們不能騎車騎得更快了呢?

在大多數情況下,高效率是好的,但同其他所有好東西一樣,它也有可能過猶不及。就如同過量飲水都能致命一樣。

當我們在談論何為真正的高效率時,我們不能不考慮為其所付出的代價。事實上,在全球層面上,真正的效率始終很難計算,因為提高效率的某些手段可能會降低地球的總體生產率。

比如,化肥和殺蟲劑會傷害河流中的魚類和危及授粉的蟲媒。我們整個工業文明一直在通過碳排放威脅自身的效率。

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關於更高效的生產與分配所帶來的好處能提高公眾生活水平的夢想正在褪色。越來越多西方國家的公民也對產業和學術精英為中產階級或窮人提供好處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大數據時代,算法和數據成為了企業為了搶佔用戶競相開發挖掘的資源,個體也無時無刻不受到算法的引導。但是算法一方面固然能幫助我們篩選信息,更快做出決策,另一方面也會將許多信息篩除在外,進一步固化我們的視野;算法一方面固然可以促成資源更有效的分配,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確實看到,算法驅動下,強者與弱者之間形成了愈發難以逾越的鴻溝。

《效率悖論》的作者愛德華·特納所瞄準的正是信息技術這個不僅在變化而且還在加速發展的目標。他直言:「現在是時候考慮過於高效是否已經成為問題的一部分了。」

質疑效率必須超越效率和有效性之間的常見差異。效率的高低與有效性之間比沒有必然關聯。比如,「清潔柴油」汽車發動機在燃料消耗方面是高效的,但由於它們的排放難以控制,因此不能被認為是有效的。

大多數時候,算法既高效又有效,但從長遠來看,算法可能不僅會危及效率,還會危及有效性本身。也就是說,它們不僅有可能導致不良後果,而且有可能導致工作浪費和機會錯失。

比如,效率使世界變得更可預測。但是,如果一切都儘可能直截了當,我們也會失去邂逅偶然的隨機化和生產性錯誤的好處。

又比如,過度依賴算法可能會使我們逐步喪失一些重要的生存技能、行動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乃至實際上非常重要但在今天卻常常被算法取代的直覺力。

但特納認為,我們也不必過於「技術悲觀主義」。直覺可能是對抗算法的有效「武器」。大多數人的直覺並不準確,但同時一些人的直覺直接促成了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效率的創新——谷歌、微軟、臉書……

我們不必要麼選擇大數據、算法和效率,要麼選擇直覺、技能和經驗。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融合,找到算法與直覺之間的平衡,從而真正激發效率——真正的高效和有效。

我們可以在《效率悖論》一書中了解平衡算法與直覺的六種策略。這些策略的內核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完美5」策略指出,如果將從純粹的人類到完全的機器人的變化劃分為從1 到10 的區間的話,最佳平衡點是位於中間的5。按照「阿波羅計劃」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人的模式,太空人有意獲得了對「阿波羅」飛船機載電腦上的廣泛權限。即使在半個多世紀後,這一原則也沒有改變。

支持算法的聲音引用研究人類非理性決策的案例,支持用算法代替思想。但是,正如社會學家哈裡·柯林斯(Harry Collins)在他的《人工專家》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我們對現實世界都擁有大量隱性知識,這些知識永遠不可能像西洋棋的開局那樣被編入電腦程式。人不僅要控制車輛,還要控制算法等所有其他系統。無論是機器還是人都有可能犯錯,機器人和人類配合才能彌補彼此的弱點。

又比如「創造性浪費」,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稱頌失敗的積極作用。以製作電影來說,以利潤為導向的投資方或許希望流量明星+知名導演+酷炫服化道的公式(一種最簡單的算法)能夠生產出持續叫座的電影,但顯然也已經多次被啪啪打臉。

真正的問題在於,重視重要影片盈利性的計算阻礙了實踐,而實踐可能成為未來新的大片的來源。著名電影導演史蒂文·史匹柏曾呼籲採用「新的範式」,但通常只有通過無效的試錯過程,才能發現這些範式。

即使是在這個數字時代、資訊時代、智能時代,我們仍會發現,從膠片到機械手錶再到零售商店等舊媒介和體驗仍具有極強的彈性,能夠提供數字生活無法滿足的人類需求。自2001年史蒂夫·賈伯斯創立蘋果專賣店以來,從蘋果專賣店的蓬勃發展,到筆記本再次廣受歡迎,都生動地說明了觸覺、具體體驗的持續相關性,以及矽谷對它的認可。

這是對算法和人類直覺共存表示樂觀的最佳呈現方式之一,也是《效率悖論》一書的主題。

相關焦點

  • 我們到底該如何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
    前言:我們到底該不該學習算法與數據結構?1、真的應該學習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個問題,所有人都在強調數據結構與算法比較重要,但是好像平時也沒用到,無法直觀的去感受它的重要性,於是把學習重心放在了常見的哪些框架身上,似乎只要熟悉了哪些框架的API,編程就會所向披靡。
  • 這個國家為什麼不愛我們了?「白人至上」的隱形社會體制
    「這個國家為什麼不愛我們了」,這是美國NBA快船隊教練弗斯日前針對美國種族不公問題發出的感慨。在前一篇文章《去過很多國家的我,為什麼最喜歡中國》中,我和大家談到了中國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內部的整體「團結」與「和諧」,包括軍民一家、政民同心、民族團結等。
  • 算法到底算什麼?
    對於其中的第一種主張,我已經在其他討論中給出了一種基於法律性質判斷的反駁,即由於法律的全面性與至上性,即使是在算法的時代,算法也不可能是法律,而只能是法律所針對的對象。此處,我將給出一個補強的論證,這仍然跟法律的性質有關係。
  • 萬物互聯時代的興起及其邊緣算法效應
    萬物互聯與邊緣算法以及人工智慧一經結合,便會在「人—物—物」之間生發出無數主客體世界重組或變化的可能性,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算法後果論和算法認識論。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無論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置身或面對這個生活世界,我們都已經不能脫離對科學技術的依賴。
  • 未來人類發現外星人的存在,該怎麼與它抗衡?我們勝算有多大?
    我們在觀看國外科幻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感覺他們大部分的故事情節是一樣的,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人類為了阻擋外星人的入侵,不斷研究生化武器和外星人進行抗衡,不斷和外星人大戰,最後外星人打不過地球人,隨之乘坐UFO飛走了。但如果我們真的發現了外星人,是否可以像電影當中那樣與它抗衡呢?
  • 大數據算法時代的自由和必然
    我們現在試圖通過哲學家與科學家的不同思考,來探討「自由」與「必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意識」,其根據何在。由此,問題就導向了哲學與科學的根本分歧,我們所面對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對於這個世界的「算法」意味著什麼?尤瓦爾·赫拉利從非哲學的甚至僅僅是生物學的角度,指出智人與動物的差別,那就是,經過億萬年的生物演化,智人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為智人的高度組織與合作,而這種組織與合作的前提是,智人有想像的能力,但更重要的還不是個人的主觀想像,而是一種聯合想像的能力。
  • 什麼是量子密碼學?RSA加密算法又是什麼?量子計算機厲害嗎?
    在密碼學領域,著名的RSA加密算法(RSA以三位發明者的姓氏首字母命名)是一種十分可靠的加密技術,只要其密鑰的長度足夠長,用RSA加密的信息曾被認為是不能被破解的。    作為一種非對稱加密算法,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可靠的攻擊RSA算法的方式。但該神話將被量子計算機終結。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
  • 揭開算法「黑箱」:讓你上癮的背後是什麼?
    凱文·斯拉文在TED演講中說,算法「提煉自這個世界,來源於這個世界」,而現在則「開始塑造這個世界」。在算法「塑造世界」的時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該如何突破功利主義瓶頸,賦予科技以正向的價值?1算法沒有價值觀嗎?算法最大的優勢是能夠根據用戶的「數字自我」而實現智能化、精準化推薦。
  • 鄭戈:機器算法時代,如何定義「人的尊嚴」?丨燕京書評
    個體能否抵抗機器算法、商業世界的侵蝕?個人權利與集體公共利益衝突時,該如何平衡?「人的尊嚴」又是什麼? 2020年,「無語之年」。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時代的車輪,實際上陷落在泥淖一般,既讓世界重歸陌生,也讓世界重返熟悉。實際上人類其他的世代一樣,人類眼前的危機,既使我們乘勢反覆咀嚼走過的路,也能使我們藉機探觀未來的道。
  • 強控制的算法,弱控制的活法
    如今,算法已不僅僅是特定的技術,更是社會權力運行體系中的重要變量。我們使用它,它也反過來浸染了我們,小到個體思維,大到整個社會運作的邏輯。與過去不同,智能時代重塑了人與技術的關係,技術不再僅僅是「製造」和「使用」的方式,而是一種人化的自然。今天,當算法大行其道時,在帶來了科技的便利和高效的同時,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 它們是恐龍時代的「狼族」,團隊作戰可與霸王龍抗衡
    要說恐龍時代裡的霸主,大家一定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霸王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沒有絕對的霸主地位,如果你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其實不難發現,霸王龍也是有對手的。霸王龍雖然算是在恐龍時代的食物鏈的頂端,但是也是有很多恐龍都有與霸王龍抗衡的力量,而這種恐龍還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食草恐龍,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話一點兒也不假。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是怎樣的一種恐龍可以和我們心目中的「霸王」過招還不落下風!
  • 科學家破解了谷歌的量子優化算法
    谷歌一直在爭相開發量子增強型的處理器,這種處理器使用量子力學效應來增進數據處理速度。谷歌為此的短期目標是已經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量子增強算法,可以在有真實噪聲的情況下運行。所謂的量子近似優化算法(Quantum Approximate Optimisation Algorithm,簡稱 QAOA)是谷歌目前開發的抗噪聲量子增強算法的基礎。
  • 處處都是算法的時代,人類還有自由意志嗎?
    編者按:我們可能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個網友由於親人過世在網上搜索了「骨灰盒」。結果,不管他到哪個網站上,滿屏的廣告位全部顯示的是「骨灰盒」。無論這是一個捏造的段子,還是真實存在的案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確身處於一個處處都是算法的時代。在如今日常生活和行為都受算法影響的這個時代,我們是否還真的有自由意志?
  • 漲姿勢:主宰這個世界的10種算法
    什麼是算法?簡而言之,任何定義明確的計算步驟都可稱為算法,接受一個或一組值為輸入,輸出一個或一組值。可以這樣理解,算法是用來解決特定問題的一系列步驟(不僅計算機需要算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使用算法)。算法必須具備如下3個重要特性:[1] 有窮性。執行有限步驟後,算法必須中止。[2] 確切性。
  • 黑方塊的至上主義
    這是什麼?真是把妹紙害苦了!
  • AI社會學|至此,一個算法客觀的時代過去了
    帕裡澤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現代網絡經過算法設置之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圖景:「過濾氣泡」 (The Filter Bubble)——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私人的、經由算法過濾的信息氣泡裡。
  •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人類面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我們史無前例地生活在一個信息汙染、充斥著信息垃圾的時代。人的精神越來越貧瘠無趣,花邊新聞、無聊炒作,把我們本該關注的人文的東西、知識的東西屏蔽掉了。讓人無法去關注真正想要的信息,即使找到了看似有用的內容,有時候也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看看網上最熱議的話題,看看自媒體上最熱門的板塊,我們成天拿著手機看著這些無聊狗血的東西,明星生活瑣事、誰離了誰結了?誰出軌了誰出事了?誰和誰打官司了?誰和誰開房了?
  • 凱西·奧尼爾:盲目信仰大數據的時代必須結束 | 算法密碼
    凱西被這個案例吸引,她給莎拉打電話,掌握更多細節,逐漸看清其中的貓膩。兩位女士還共同查閱莎拉班上一些轉學學生的過往成績,發現他們在前一所學校的閱讀分數都異常高,是所在學區平均分的五倍。莎拉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相反的事實,這些學生連閱讀簡單句子都困難。凱西又查閱媒體,發現該學區塗改測驗成績的現象非常普遍。
  • 20世紀的藝術-至上主義-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對於至上主義者來說, 客觀世界中可被看見的現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有重要意義的是理性的感知, 與世俗物象無關的純粹理念才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存在。這種理念應該通過最簡潔、最經濟的圖形來表達。觀眾們在這幅畫前紛紛嘆息,「我們所鍾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不過在馬列維奇看來,畫中所呈現的並非是一個空洞的方形。它的空無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實之處;它孕育著豐富的意義。他認為,觀眾之所以對該畫難以接受,是因為傳統繪畫使大眾習慣於那些自然物像的再現的作品,而沒有理解藝術品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