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螳螂是地球上的一種古老昆蟲,它們的祖先早在1.35億年前就已經進化出來。螳螂度過了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廣泛分布在地球上,種類多達2400種。
螳螂的兩大特點廣為人知,一個是它們身上往往攜帶有鐵線蟲。當螳螂死去之後,寄生在它們體內的鐵線蟲會出來。不過,並非所有的螳螂身上都有鐵線蟲。只有那些生活在水域附近的螳螂才容易被鐵線蟲感染,因為這種寄生蟲的生存離不開水。
螳螂的另一個特點是「性食同類」,當雄性螳螂與雌性螳螂交尾時,雄性螳螂往往會被雌性螳螂吃掉。那麼,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公螳螂知道交尾之後會被母螳螂吃掉嗎?
關於螳螂的性食同類行為,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系列的實驗。在實驗室中,科學家把餓了幾天的雌螳螂與雄螳螂放在一起。結果,在交尾之後,雌螳螂會吃掉其配偶。而那些十分飢餓的雌螳螂根本不會考慮繁殖後代,而是直接會吃掉靠近它們的雄螳螂。另一方面,那些被餵飽的雌螳螂則會選擇交配,並沒有出現性食同類的現象。
從實驗結果來看,螳螂性食同類行為的動機其實十分簡單,它們就是出於填飽肚子的目的,以同類為食物。事實上,螳螂不僅會吃掉自己的配偶,而且還有可能會吃掉其他同類,甚至包括那些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類。
在野外,雄螳螂被其配偶當成食物吃掉的情況佔到三分之一。因為自然界中的螳螂經常出現飢不果腹的情況,它們當然不會放過送上門來的食物,哪怕是其交配對象。
動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殖,沒有什麼比這兩件事情更重要。雌螳螂為了生存需要食物,而且繁殖後代也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所以雄螳螂就成了一種理想的食物來源。
那麼,雄螳螂知道自己會被吃掉嗎?
事實上,對於繁殖後代的事情,雄螳螂還是比較小心謹慎的。發育成熟的雌螳螂會釋放出費洛蒙,以此來吸引雄螳螂前來交配。但雄螳螂也不會貿然上前,因為雌螳螂的體型要比雄螳螂大不少。如果遇到一隻處於飢餓狀態的雌螳螂,被吃掉的可能性較大。於是,雄螳螂通常會繞到雌螳螂背後,再伺機跳到雌螳螂的背上,然後進行交媾。
完事之後,雄螳螂並不會主動獻出自己給雌螳螂食用,而是會選擇逃跑。在多數情況下,雄螳螂能夠逃之夭夭。待到時機成熟,它們又會冒險去尋求新的配偶。
對於動物而言,除了生存之外,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就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尋找配偶去繁殖後代是它們的天性。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巨大的風險,甚至還有可能會丟掉自己的性命,但它們也甘願去冒這個風險。
上圖中,一隻雄螳螂在交配完之後,它的頭被雌螳螂吃掉,而另外兩隻雄螳螂在耐心地等著輪到自己。
除了螳螂之外,其他動物也會出現性食同類的現象,其中包括搖蚊、紅背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