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拉丁名為是Larus saundersi,也稱桑氏鷗、閒步鷗,英文名Saunders's Gul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今鳥亞綱、鴴形目、鷗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Swinhoe。
黑嘴鷗雌雄鳥體色相似。夏羽頭及頸上部黑色。頸下部、上背、羽,尾羽和下體白色。下背、腰、三級飛羽和翅上覆羽灰色,翅前緣、外側邊緣白色。第一至三枚初級飛羽外翈白色,內翈灰色或灰白色具寬闊的黑色邊緣和黑色尖端,內側初級飛羽灰色,尖端具黑色斑點,次級飛羽灰色具寬闊的白色先端。眼上下緣具星月形白斑,並在眼後相連。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頭白色,眼後耳區有黑色斑點,頭頂綴有淡褐色。幼鳥和成鳥冬羽相似,但背微沾褐色。頭頂有暗褐色斑,初級飛羽和小覆羽具黑色端斑和羽緣,尾末端黑色。虹膜和嘴黑色,腳紅色。幼鳥腳褐色。
此物種常成小群活動,多出入於開闊的海邊鹽鹼地和沼澤地上,特別是生長有矮小鹽鹼植物的泥質灘涂。也頻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飛翔,有時亦出現於內陸湖泊。飛行非常輕盈而似燕鷗。與其他鷗混群。緊貼著潮線。取食方式為飛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時又一轉身然後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蟲。如失誤又趕緊飛至空中。幾乎從不遊泳。尖厲的eek-eek叫聲。該物種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於3-4月遷到中國東部沿海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遷離繁殖地。它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蠕蟲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
黑嘴鷗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開闊的沿海灘涂地帶,有鹼蓬、獐茅、補血草等低矮鹽鹼植物、不受潮水影響的無水鹽鹼地上或河口泥質灘涂,也在潮間帶邊緣或受潮水影響較小的潮間帶高的土丘上營巢。巢多置於地面或高出周圍地面的土墩上。主要由枯鹼蓬莖葉、獐茅和茵陳嵩等鹽鹼地植物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18-23釐米,內徑11-12釐米,深1.4-4釐米。每窩產卵1-3枚,多為3枚,少數1枚和2枚,偶爾多至6枚卵。卵為梨形,沙黃色沾綠、被有暗褐色斑和斑點,卵的大小為48.2-52.7mm×35.0-38.1mm,平均50.4mm×36.1mm,重21-37g,平均32.6g。
黑嘴鷗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據1993年6月在渤海沿海岸的調查,繁殖種群數量約634隻。據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1990年亞洲溼地鳥類冬季調查,中國見到1559隻,日本27隻,朝鮮24隻。根據國際鳥盟2011年的調查數據估算,全球約有14,400隻成鳥,種群總數約21,000-22,000隻。
該物種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越南。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遼寧南部盤錦、河北、山東渤海灣沿岸以及江蘇鹽城沿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越冬於長江下遊、福建、廣東、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南島,遷徙期間經過吉林省。
此物種已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附錄Ⅰ。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易危物種,2012年評估。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據說,中國北宋年間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花園中飼養,其中之一是一種頭部和喙均為黑色,而在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的黑嘴鷗。然而,儘管從18世紀至今,有數以百計的記載、圖畫和詩文表明這種鷗禽曾經頻繁出現在中國境內,到李商隱的故鄉及附近地區探尋這種鳥兒蛛絲馬跡的鳥類學家卻一再失望地空手而歸。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羅伯特·斯汶霍歐洲探險家聲稱在廈門沿海地區看到了這種鳥類和它們的巢穴,並將它命名為「閒步鷗」。13年之後,又有一名法國探險家自稱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兩次見到它。遺憾的是,打那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黑嘴鷗成功的避過了全世界鳥類學家和探索者的熱切搜尋,沒有任何人知道這種鳥類的棲息地、習性和繁殖規律。事情終於發生轉機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國江蘇省鹽城的沿海沼澤地研究水鳥的施澤榮帶回了黑嘴鷗及其蛋和巢的標本。他的發現,無疑是20世紀鳥類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繼史施澤榮取得的突破之後,1989年5月22日,中國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的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濱海灘涂的工作人員梁禹在當地找到了兩個黑嘴鷗鳥巢和四顆鳥蛋。該消息在世界鳥類學研究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快,一支由中外鳥類學家組成的調查小組開進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以確證這裡是否就是神秘黑嘴鷗的繁殖地。調查結果顯示,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內共有大約1千2百隻成年黑嘴鷗和310多個黑嘴鷗巢,佔全世界預計總量的70%左右。歷時幾個世紀,搜尋黑嘴鷗繁殖地的艱苦歷程終告結束,美夢終於成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