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黑嘴鷗

2021-01-08 百聞動物

黑嘴鷗,拉丁名為是Larus saundersi,也稱桑氏鷗、閒步鷗,英文名Saunders's Gul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今鳥亞綱、鴴形目、鷗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Swinhoe。

黑嘴鷗雌雄鳥體色相似。夏羽頭及頸上部黑色。頸下部、上背、羽,尾羽和下體白色。下背、腰、三級飛羽和翅上覆羽灰色,翅前緣、外側邊緣白色。第一至三枚初級飛羽外翈白色,內翈灰色或灰白色具寬闊的黑色邊緣和黑色尖端,內側初級飛羽灰色,尖端具黑色斑點,次級飛羽灰色具寬闊的白色先端。眼上下緣具星月形白斑,並在眼後相連。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頭白色,眼後耳區有黑色斑點,頭頂綴有淡褐色。幼鳥和成鳥冬羽相似,但背微沾褐色。頭頂有暗褐色斑,初級飛羽和小覆羽具黑色端斑和羽緣,尾末端黑色。虹膜和嘴黑色,腳紅色。幼鳥腳褐色。

此物種常成小群活動,多出入於開闊的海邊鹽鹼地和沼澤地上,特別是生長有矮小鹽鹼植物的泥質灘涂。也頻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飛翔,有時亦出現於內陸湖泊。飛行非常輕盈而似燕鷗。與其他鷗混群。緊貼著潮線。取食方式為飛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時又一轉身然後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蟲。如失誤又趕緊飛至空中。幾乎從不遊泳。尖厲的eek-eek叫聲。該物種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於3-4月遷到中國東部沿海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遷離繁殖地。它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蠕蟲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

黑嘴鷗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開闊的沿海灘涂地帶,有鹼蓬、獐茅、補血草等低矮鹽鹼植物、不受潮水影響的無水鹽鹼地上或河口泥質灘涂,也在潮間帶邊緣或受潮水影響較小的潮間帶高的土丘上營巢。巢多置於地面或高出周圍地面的土墩上。主要由枯鹼蓬莖葉、獐茅和茵陳嵩等鹽鹼地植物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18-23釐米,內徑11-12釐米,深1.4-4釐米。每窩產卵1-3枚,多為3枚,少數1枚和2枚,偶爾多至6枚卵。卵為梨形,沙黃色沾綠、被有暗褐色斑和斑點,卵的大小為48.2-52.7mm×35.0-38.1mm,平均50.4mm×36.1mm,重21-37g,平均32.6g。

黑嘴鷗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據1993年6月在渤海沿海岸的調查,繁殖種群數量約634隻。據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1990年亞洲溼地鳥類冬季調查,中國見到1559隻,日本27隻,朝鮮24隻。根據國際鳥盟2011年的調查數據估算,全球約有14,400隻成鳥,種群總數約21,000-22,000隻。

該物種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越南。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遼寧南部盤錦、河北、山東渤海灣沿岸以及江蘇鹽城沿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越冬於長江下遊、福建、廣東、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南島,遷徙期間經過吉林省。

此物種已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附錄Ⅰ。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易危物種,2012年評估。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據說,中國北宋年間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花園中飼養,其中之一是一種頭部和喙均為黑色,而在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的黑嘴鷗。然而,儘管從18世紀至今,有數以百計的記載、圖畫和詩文表明這種鷗禽曾經頻繁出現在中國境內,到李商隱的故鄉及附近地區探尋這種鳥兒蛛絲馬跡的鳥類學家卻一再失望地空手而歸。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羅伯特·斯汶霍歐洲探險家聲稱在廈門沿海地區看到了這種鳥類和它們的巢穴,並將它命名為「閒步鷗」。13年之後,又有一名法國探險家自稱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兩次見到它。遺憾的是,打那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黑嘴鷗成功的避過了全世界鳥類學家和探索者的熱切搜尋,沒有任何人知道這種鳥類的棲息地、習性和繁殖規律。事情終於發生轉機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國江蘇省鹽城的沿海沼澤地研究水鳥的施澤榮帶回了黑嘴鷗及其蛋和巢的標本。他的發現,無疑是20世紀鳥類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繼史施澤榮取得的突破之後,1989年5月22日,中國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的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濱海灘涂的工作人員梁禹在當地找到了兩個黑嘴鷗鳥巢和四顆鳥蛋。該消息在世界鳥類學研究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快,一支由中外鳥類學家組成的調查小組開進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以確證這裡是否就是神秘黑嘴鷗的繁殖地。調查結果顯示,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內共有大約1千2百隻成年黑嘴鷗和310多個黑嘴鷗巢,佔全世界預計總量的70%左右。歷時幾個世紀,搜尋黑嘴鷗繁殖地的艱苦歷程終告結束,美夢終於成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黑嘴鷗的「保護神」(組圖)
    6月10日,劉德天在野外觀察黑嘴鷗。他說,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和黑嘴鷗在一起,一提起黑嘴鷗,他就有使不完的勁。 6月21日,在遼寧盤錦市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劉德天向青年志願者介紹黑嘴鷗的保護常識。 3月18日,在遼河油田實驗中學,劉德天(中)向學生們介紹保護黑嘴鷗等珍稀鳥類的知識。 3月18日,劉德天(中)將自己拍攝的黑嘴鷗照片送給工人。劉德天一次次深入到工人中間,宣傳護鳥知識。
  • 黑嘴鷗——神奇之鳥
    雙腿和腳為紅色像蹬一雙紅靴,由於黑嘴鷗頭是黑色,尾部分叉,所以被稱為:「頭戴黑禮帽,身穿燕尾服的鳥類紳士」,這是黑嘴鷗獨有的美譽。   當黑嘴鷗飛翔在藍天的時候,遠遠望去,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白蓮花,極為壯觀。       黑嘴鷗不僅美麗,而且聰明過人。大家看一看它的巢像不像北京的鳥巢?但誰能說黑嘴鷗築巢抄襲了北京鳥巢的方案?只能說鳥巢的設計者仿照了鳥類的巢穴。
  • 【讀盤錦】 黑嘴鷗的傳說
    但現代國內外鳥類學專著卻無黑嘴鷗的記載。盤錦目前也沒有黑嘴鷗的相關記載,但卻有很多流傳至今的關於黑嘴鷗的古老傳說。這「黑頭鳥」即黑嘴鷗,漁民都把它比作「海上導航員」。它是漁民的好夥伴。漁汛來臨時鷗先知;漁船放網時,它們在網前擊水鳴歡;漁民登灘時,它們駐足伴隨不離。民間早就有黑嘴鷗預報天氣的傳說。李超凌《黑嘴鷗的記憶》中寫道:「黑嘴鷗,全身羽毛潔白無瑕,唯有嘴和頭烏黑,閃亮發光,所以當時海邊人都稱之為『黑頭子』」……「每當聽到黑嘴鷗進村的鳴叫聲音,奶奶就給我講『黑頭子』預報天氣的故事。
  • 珍禽「隱士」黑嘴鷗現身湛江
    黑嘴鷗每到秋末,成千上萬的水鳥飛向溫暖的湛江越冬,鳥影翩躚,追風逐浪成為海灣一景。日前,湛江觀鳥攝影師程立發現了全球性瀕危鳥類黑嘴鷗的身影。據估計,黑嘴鷗目前全球數量約一萬隻,它們不僅數量少,分布區域狹窄,而且充滿了神秘色彩。當黑嘴鷗闖進鏡頭時,程立還以為是「水鴿子」紅嘴鷗。「它們長得太像了,大小、體形、形態,連飛翔的姿態都幾乎一樣,就像一對雙胞胎,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喙的顏色。」程立說。
  • 世界瀕危珍稀鳥類黑嘴鷗現身東寧
    世界瀕危珍稀鳥類黑嘴鷗現身東寧 2020-05-31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3000多隻黑嘴鷗現身盤錦海灘
    一會兒形成鳥浪顯得極為壯觀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說:「今春氣溫偏高,黑嘴鷗『小股部隊』最先到達盤錦的時間是2月26日,比正常年份提前7天,這片海灘出現這樣大的黑嘴鷗群在歷史上是首次。」黑嘴鷗數量稀少,分布範圍非常狹窄,鳥類學家都難覓其蹤影。所以,它不僅是世界珍稀鳥類,也是世界上為人所知最少的鷗鳥,人們對其生態特徵和生活習性知之甚少。黑嘴鷗是海鷗中唯一不在島上而在陸地築巢孵化的鳥,是一種典型的濱海灘涂鳥類。它們完全依賴於灘涂海域,尤喜歡有鹼蓬的灘涂。
  • 小凌河口或將作為黑嘴鷗一個新的繁殖地,急需保護
    黑嘴鷗是一種國際知名的珍禽,大凌河口是黑嘴鷗最大的繁殖地,全球一半以上的黑嘴鷗在大凌河口兩岸繁殖,過去在小凌河口未見到黑嘴鷗繁殖的證據。但是在志願者歷年來的監控中發現,每到繁殖季,有大量的黑嘴鷗在錦州小凌河口覓食,大凌河口食物豐富,如果在大凌河口繁殖的黑嘴鷗,不需要飛到小凌河口來覓食,因此志願者一直懷疑小凌河口有黑嘴鷗繁殖,苦於黑嘴鷗的巢繁殖地一直找不到,故一直未下結論。
  • 灤平發現黑嘴鷗,全世界不足一萬隻的珍稀水鳥
    2020年7月26日,筆者在灤平縣巴克什營鎮古城川境內的水域中,拍攝到了一組黑嘴鷗飛翔和覓食的畫面。筆者拍攝的黑嘴鷗經查證,黑嘴鷗 是鷗科鷗屬的鳥類。全長約35cm。黑嘴鷗清晰圖片黑嘴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世界瀕危物種,曾被認為基本絕跡。該種海鳥的頭部、嘴部是黑色,後眼眶處有一道白色。」資料顯示:黑嘴鷗,屬鷗形目,鷗科,是國際特別保護鳥種,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編寫的《瀕危物種動物紅皮書》中。黑嘴鷗體長32釐米左右,成鳥頭戴「黑帽」,墨色的嘴巴,渾身玉羽銀翎,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黑蕊白朵花兒一般漂亮。
  • 世界地球日,市黑嘴鷗保護協會這樣做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市黑嘴鷗保護協會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積極引導孩子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增強他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4月21日,市黑嘴鷗保護協會線上慶祝第51個世界地球日暨「我為野生動物代言」表彰會舉行。
  • 黑嘴鷗添丁進口,今年又多了300多隻,這裡是你們安穩的「家」
    黑嘴鷗是世界瀕危物種,全球不到2萬隻,它們對繁殖地選擇極為苛刻,是溼地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被稱為「溼地的精靈」。市林業和溼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介紹,全世界黑嘴鷗總量的50%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繁衍生息,而面積為2.6平方公裡的南小河繁殖地又是保護區內黑嘴鷗的主要繁殖地。
  • 8000隻黑嘴鷗「安家...
    墨色的頭、潔白的眼圈、橘紅的蹼......黑嘴鷗是世界易危物種,上世紀90年代初世界黑嘴鷗僅存2000多隻,處於瀕危滅絕的邊緣。近年來,卻有大群黑嘴鷗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繁衍生息。蹤跡神秘 黑嘴鷗曾一度消失據史料記載,唐朝詩人李商隱曾飼養五種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種頭部和喙均為黑色,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的黑嘴鷗。
  • 黑嘴鷗保護協會在大窪區實驗學校 舉行「盤錦市小學社會實踐第一班」授旗儀式
    市黑嘴鷗保護協會副會長、興隆臺區興隆中學校長胡信華先生市黑嘴鷗保護協會副會長、國際生態學校遼河油田興隆臺第一小學校長劉志先生在社會,他們更是積極展現了實驗學校好少年的風貌,他們熱心關注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在中隊輔導員張秀麗老師的帶領下,五二中隊全體隊員共同加入了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已經連續兩年參加清潔海岸撿拾海洋垃圾活動,這些小志願者盡他們的綿薄之力為保護海洋、清潔海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的努力得到了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的充分認可,今天,劉德天會長來到我們的校園,將在這裡為五二中隊頒發一個特殊的榮譽。
  • 雷州半島濱海溼地生態環境良好,僅一天監測人員就記錄到全球瀕危珍稀水禽勺嘴鷸15隻、黑嘴鷗5隻、黑臉琵鷺3隻
    正當監測人員想再靠近一點,又發現了一位「客人」——翅膀帶有褐色斑紋的黑嘴鷗。它時而在七八米開外懸空滯停,時而迅捷傾斜翅膀著陸,叼啄起螃蟹,炫耀著高超的飛行技術和捕捉技巧。    監測人員趕緊按下快門,為它拍了好多寫真。再往南邊灘涂觀察,又發現一隻黑嘴鷗,靠近些,它卻飛往紅樹林。無意中,又驚飛起一隻黑臉琵鷺,從人頭頂掠過,黑嘴鷗也撲哧著翅膀飛到別處。
  • 生蠔和牡蠣,你知道區別在哪兒嗎?教你幾招,輕鬆識別它們!
    生蠔和牡蠣,你知道區別在哪兒嗎?教你幾招,輕鬆識別它們!說到食物,除了蔬菜和肉類,還有一種必不可少的就是海鮮啦!估計除了生活在海邊,常常見到的人,能夠認識出他們以外,其他的對這些海洋生物不是太了解的人,應該就是真的不了解了吧,在買這兩個東西的時候還要考慮半天,會想:我買的到底對不對;但是有人會說買的時候上面都標著這個名字了,不需要看,但是你怎麼知道不是一些黑心商家混在一起濫竽充數呢?畢竟這兩個東西的價格可是大有區別啊!所以說,生蠔和牡蠣還是要認識清楚的,那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在哪兒嗎?
  • 科技雜談:少兒科普≠學習知識
    在2016年科普日上,有科普專家提出,中國科學家拼命往前衝,希望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但如果不能把科學新發現傳遞給孩子們知曉,促使他們熱愛科學,我們未來一代的科學家從哪裡來?如果孩子們對科學不感興趣,中國的科技創新又從何談起?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參加過天文、太空科普活動的中小學生,今後更可能選擇科技作為職業且終生關注科學發現。
  • 南洋杉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南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