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和巴斯拉雙城記:見證陸海絲路此消彼長

2021-01-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國領土(巴格達和巴斯拉位置示意圖)

  這裡有底格裡斯河,已經把我們同遙遠的中國聯繫起來。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裡發曼蘇爾

  「天賜花園」

  在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統治下,阿拉伯文明經歷了大約一個世紀左右的黃金時代。帝國哈裡發十分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加之阿拉伯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帝國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一如穆罕穆德先知所說,「真主的恩典百分之九十在交易中」,在統治當局的鼓勵與扶植下,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逐漸遍布了亞、非、歐三大洲,並順著絲綢之路到達了中國。

  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動用了10萬工匠,用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於公元766年在底格裡斯河的西岸建起了新都巴格達。在波斯語中,「巴格達」是「天賜花園」的意思。在很短時間內,不同出身、不同信仰的人們紛紛入住巴格達,人口不久就達到了100萬,使巴格達成為當時可與唐朝長安齊名的國際大都市;而今天的時尚之都巴黎當時僅有5000人口,西方人心中的「永恆之城」羅馬的人口也只有3萬。今天的人們,還可以從時人的讚嘆聲中,體會到它的尊榮:「巴格達,世界的中心,地球的中央,獨一無二。它的規模最龐大,它的建築最莊嚴,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氣最純淨。看呀,它就在那裡,這是個偉大神奇的城市,這裡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地,你會見到各式各樣的人」。

  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畫像

  巴格達在哈裡發時期不但是帝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中心。當時的阿拉伯人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把巴格達建設成為一個驚人的財富中心和具有國際意義的都會,號稱「古代世界幾座最強大的首都」,「一個舉世無匹的城市」,其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巴格達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裡甚至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以滿足人們對於中國商品的狂熱追求——中國的絲織品乃是當時上層階級的優雅時髦的穿著;市場裡有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有從中亞突厥人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和織造品;有從斯堪地那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和毛皮;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帝國的各省區用駝隊或船舶把本省的物產運到首都:從埃及運來大米、小麥和夏布,從敘利亞運來玻璃、五金和乾果,從阿拉伯半島運來錦緞、紅寶石和武器,從波斯運來絲綢、香水和蔬菜。

責編:邢若宸

相關焦點

  • 分析:從巴斯拉到巴格達--美稱攻城創戰爭史先例
    吳強轉自搜狐  據法國《世界報》8日分析,美軍在7日突入巴格達市中心,採取的是坦克衝入市中心,迅速佔領底格裡斯河的伊拉克總統府的突擊形式,這樣就在象徵意義上佔領了巴格達的心臟。而這一戰術幾乎是英軍坦克6日進入巴斯拉市中心的重演。
  • 阿聯航空恢復運營杜拜前往奈洛比、巴格達、巴斯拉和克拉克航班
    民航資源網2020年7月29日消息:阿聯航空宣布將恢復運營杜拜往返奈洛比(自8月2日起)、杜拜分別往返巴格達和巴斯拉(自8月10日起),以及杜拜往返克拉克(自8月1日起)的客運服務。阿聯航空不斷恢復的航線網絡將為乘客前往杜拜或從杜拜中轉提供更多選擇。
  • 美軍首要任務直取巴格達 英國將主攻重鎮巴斯拉
    據路透社16日報導,英國部分軍方人士和軍事分析專家指出,目前駐紮在海灣地區的英軍一旦得到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的命令,將擔當起從南方戰線攻打伊拉克的主要角色。屆時,他們不僅要迅速攻佔伊拉克南部重鎮巴斯拉,並將負責保衛那裡所有油田的安全。  將吸取海灣戰爭教訓  這些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消息靈通人士稱,英軍進攻伊拉克的地面戰爭計劃事實上早已初露端倪。
  • 探訪伊拉克「前線城市」巴斯拉
    巴斯拉省首府巴斯拉市距駐有10萬美軍的科威特邊境僅1個小時的車程。一旦戰爭爆發,它無疑將首當其衝成為美伊交戰的「前線城市」。近日,新華社駐巴格達記者驅車前往這個伊拉克最大、也是唯一的港口巴斯拉,進行一番「打探」。
  • 背景資料: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組圖)
    巴斯拉位於伊拉克最南部,南臨科威特和阿拉伯灣,東臨伊朗,建於公曆635年(回曆14年)是阿拉伯的一個軍事要塞,因為它離河岸很近,且有著平原和肥沃的谷地。它的名字的來源是因為那裡有黑色的巖石。巴斯拉是一個商業城市,它是伊朗和印度商道的終點,巴斯拉的清真寺是伊拉克境內最早建立的,在過去,清真寺起著學校的作用,教授宗教知識和科學知識。巴斯拉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在巴斯拉有一個叫馬拉巴德的集市,在古代的詩歌中,對巴斯拉的這個市場有這樣的形容:伊拉克是伊斯蘭教的眼睛。巴斯拉是伊拉克的眼睛。馬拉巴德是巴斯拉的眼睛。
  • 美國宣布關閉駐伊拉克巴斯拉領事館
    新華社華盛頓9月28日電(記者朱東陽 劉晨)美國國務院28日說,國務卿蓬佩奧已下令關閉美國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斯拉的領事館。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當天發表聲明說,蓬佩奧已決定讓領館人員「有序撤離」,設在巴格達的美國駐伊大使館將為巴斯拉及周邊地區提供領事服務。
  • 巴斯拉守軍頑抗為美英巴格達之戰敲響警鐘(圖)
    美英盟軍進入伊拉克南部地區已經整整10天了,但是當地最大城市巴斯拉依然在薩達姆支持者的嚴密控制下。雖然城外英軍將這座城市圍困起來,並多次炮打當地重要目標和集結的武裝分子,但始終不願進城同換上了便衣的伊拉克武裝人員進行血淋淋的城市巷戰,並希望能通過採取「斷水、斷電、斷糧」的政策來將其困死,或者引起城中發生「武裝起義」。
  • 環球時報戰地記者親歷:巴斯拉要死多少人(圖)
    英軍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擊退了伊軍的攻勢,擊毀了大約20輛裝甲車和坦克。25日,英軍正式宣布巴斯拉為「軍事目標」。26日,美國首次出動戰機空襲巴斯拉市中心,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投擲了兩枚衛星制導炸彈。
  • 聯軍攻巴格達關鍵:北方戰線開闢+控制巴斯拉
    據馬來西亞國際時報報導,美英聯軍31日的進攻形式,主要是集中在開闢南北兩條戰線上,首先是以B52戰機,轟炸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和基爾庫克。  從戰局方面分析,美軍幾乎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會發動對巴格達的進攻:  一是北方戰線成功闢開,這其中又要考慮到美軍在處理與庫德人的問題,  二是從巴斯拉到巴格達的路線全線成功肅清,這個肅清是指聯軍完全控制巴斯拉,能夠確保補給輸送順利。
  • 美國媒體出臺評判巴格達之戰成敗的6點標準(圖)
    ,第三步兵師6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甚至進入到了距離一座薩達姆總統官邸不到兩公裡的地方「示威」,以顯示其「隨時能攻打巴格達的能力」。巴格達東區的什葉派穆斯林可能會歡迎美軍。然而當地那些對薩達姆忠心耿耿的遜尼派態度就不好說了。轉自搜狐  (四) 防止伊拉克武裝人員出城重組。如果巴格達之戰結束後,大量伊拉克武裝人員從美軍眼皮下溜走,然後反撲巴格達或者在薩達姆老家提克裡克「成立新政府」繼續同美國作戰,那麼攻佔巴格達的勝利將「意義不大」。
  • 荷蘭推出聖誕芭蕾《阿卜杜拉和巴斯拉的羚羊》
    改編自舞蹈《八月布農維爾(August Bournonville)》,由荷蘭不跳舞蹈團最新推出的芭蕾新舞劇《阿卜杜拉和巴斯拉的羚羊(Abdallah and the Gazelle of Basra)》將為觀眾講述一個以貪慾、愛以及寬恕為主題的童話故事,貧窮的製鞋匠阿卜杜拉(Abdallah)與愛人伊爾瑪(Irma)將暴力團夥成員謝赫-伊斯梅爾(Sheik Ismae)隱藏起來。
  • 巴格達-柏林鐵路:德意志帝國插向大英海權的利刃
    他們期望建設的鐵路卻要從馬爾馬拉海岸一直綿延到波斯灣,幾乎等同於將鐵路從莫斯科通往符拉迪沃斯託克,也和連接紐約與舊金山的美國人有的一拼。加上對英國和俄羅斯海軍的忌憚,所有線路都被要求遠離海岸,也就是避開了地勢較低的小亞細亞濱海平原。
  • 巴格達爆炸-搜狐新聞
    時間詳情1月4日巴格達北部的一座清真寺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40人死亡、72人受傷。2月13日伊拉克什葉派朝聖者隊伍在巴格達以南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35人死亡、至少65人受傷。3月10日巴格達城西發生一起針對伊軍隊軍官和部族領導人的自殺式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33人死亡、46人受傷。
  • 伊拉克在杜拜商交所恢復巴斯拉石油銷售
    生意社10月24日訊   據路透社10月22日報導稱,杜拜商交所在一份聲明中說,伊拉克國家石油銷售商SOMO周一通過該所(DME)恢復了巴斯拉原油的銷售。  DME表示,SOMO在11月16日至17日期間以每桶高出官方售價20美分的價格出售了200萬桶巴斯拉輕質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