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拉守軍頑抗為美英巴格達之戰敲響警鐘(圖)

2021-01-17 搜狐網

  美英盟軍進入伊拉克南部地區已經整整10天了,但是當地最大城市巴斯拉依然在薩達姆支持者的嚴密控制下。雖然城外英軍將這座城市圍困起來,並多次炮打當地重要目標和集結的武裝分子,但始終不願進城同換上了便衣的伊拉克武裝人員進行血淋淋的城市巷戰,並希望能通過採取「斷水、斷電、斷糧」的政策來將其困死,或者引起城中發生「武裝起義」。眼見圍城局面一天天持續,不少英軍士兵乃至附近居民都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打巴斯拉都如此困難,那往後巴格達可怎麼辦?

轉自搜狐

  資料顯示,巴斯拉擁有130萬人口,為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其中絕大多數為反薩達姆情緒嚴重的什葉派穆斯林。考慮到12年前在海灣戰爭期間,當地人曾經發動過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因此美英兩國希望在「倒薩」戰爭爆發後,當地居民能故伎重演,並打開城門歡迎「解放者」。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輕鬆局面目前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看來,擁有500萬人口、且多數居民非常忠誠於薩達姆的巴格達絕對將是塊美英難啃的硬骨頭。此外,巴格達守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裝備水平上看,都遠遠強于堅守巴斯拉的民兵武裝。

轉自搜狐

  英軍介紹,巴斯拉城中的武裝分子經常乘坐小貨車前往城市外圍,接著要麼使用車上的重機槍進行射擊,要麼下車借著輸油管道的掩護慢慢向英軍陣地摸去,當雙方進入短兵相接的距離後,伊拉克人會跳起來使用其攜帶的突擊步槍以及火箭筒進行射擊。在英國人眼中,這種作戰方式簡直就是「不計後果的賭博行徑」。因此,為徹底清除隱患,英軍最後必須進入巴斯拉「搜查每間房屋」,但這樣一來,英國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區分武裝分子和平民」。類似情況必將也在巴格達發生,當地早已有數萬特別共和國衛隊成員隱藏各處居民區,專等美軍上門了。

轉自搜狐

  許多英軍表示,自己在巴斯拉採取了「擒賊先擒王」的戰術,也就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消滅那些指揮作戰的薩達姆「鐵桿」身上,同時要求自己官兵不主動開槍,給任何武裝分子一個最後的「和平機會」。許多人指出,如果美軍在巴格達遇到了類似的令人頭疼場面,肯定不會「那麼有耐心的」。有消息說,在戰爭爆發前,五角大樓曾經誇口,盟軍可在48小時內進入巴格達,現在看起來,巴格達之戰還要推遲一段時間,以便讓前線美軍給養充足,這樣才能開展入城作戰。同時,沙暴也可能再次阻礙美軍行動。

轉自搜狐

  根據五角大樓安排,美軍第三步兵師將從西南方向進兵巴格達,而美海軍陸戰隊將分兵三路,其中兩支從南方和東南方攻打伊拉克首都,另外一支在英國兩個空降旅配合下從東部進軍巴格達。目前,正在同第三步兵師交手的為共和國衛隊「麥地那師」,將在首都東部地區阻擊侵略者的為「巴格達師」。目前,美軍正在猛烈攻擊「麥地那師」,除了空軍將75%的戰機用於打擊該部隊外,第101空降師所屬的武裝直升機摧毀了大約25輛伊軍坦克和裝甲車輛,多少有些擺脫了近期接連受傷且頻繁發生墜毀事故的「黴運」。

轉自搜狐

  有消息說,現在五角大樓內部對伊拉克戰局不利頗有微詞,並認為這是國防部長過分依賴通過「先進技術」代替重兵和輕視敵人抵抗能力的結果。這或許是美軍加緊向海灣地區增兵10萬的重要原因。如果近幾天巴格達周圍的共和國衛隊還不能被很快「解決」,那麼伊拉克戰爭將會進入某種相持階段,等到另外幾個重型步兵師抵達巴格達近郊後再繼續進行。這樣,「倒薩」行動的核心、巴格達之戰可能要拖延到四月下旬進行了。這恐怕是美軍高層在戰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此外,伊拉克境內首次發生的自殺性襲擊也將成為當地美軍今後揮之不去的恐懼。(完)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警鐘敲響!廣東高溫和乾旱將成為持「久」戰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廣東將敲響全新的警鐘,因為廣東有兩種天氣情況將會成為持「久」戰,一種情況是不斷發展的乾旱,一種是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高溫。首先關注一下乾旱。比較棘手的是,短期內廣東沒有大面積的強降雨來襲,因此乾旱的警鐘將持續敲響,同時應對乾旱將成為持「久」戰。廣東還將敲響全新的高溫警鐘,今天在廣東各主要城市中,廣州,韶關,惠州,梅州,汕頭,佛山,肇慶,江門,河源,清遠,雲浮,潮州,中山,揭陽等地將出現35~36度的高溫,另外在一些局部區域可能有38度的高溫來襲。
  • 美國媒體出臺評判巴格達之戰成敗的6點標準(圖)
    鑑於此,美國報刊上預測巴格達之戰的文章驟然增多,一些專家也紛紛提出了評判巴格達之戰成敗的標準,綜合分析後,記者發現各方提出的標準多集中在如下六點:轉自搜狐  (一) 戰爭造成的平民死傷較少,巴格達外觀只經歷「有限改變」。當然,那些現政府賴以生存的機關將被徹底摧毀。整個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必須保持完整,以便讓當地居民「很快適應新生活」。
  •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0-10-29 09:46:07 26日,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一位律師指出:「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前景將是嚴峻的。」露脊鯨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鯨類之一,具體分為北大西洋露脊鯨、北太平洋露脊鯨和南露脊鯨。在商業捕鯨時代,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銳減。自1972年以來,它一直是美國的保護物種。
  • 臺灣文化為蔡英文兩岸政策敲響警鐘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潘罡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都因兩岸當前政治僵局,反映在文創產業上,不只意味臺灣少了商機,更嚴重的是臺灣文化發展前景敲響警鐘。評論摘編如下:大陸文化創作指標盛會之一的深圳文博會日前落幕,不論參展廠商與成交額都創歷史新高。
  • 世衛組織敲響警鐘!美國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紐約州長當眾發飆
    在人類抗擊病毒的過程中,病毒也毫不消停,反而衍生出了變異品種來接受挑戰,世衛組織敲響警鐘,美國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按理說,各國應該將之奉為金玉良言,好好遵守才是。結果也的確是如此,因為全球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對來自英國的航班實行了檢測甚至是限行,其中包括英國政府,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然而,在時代的大潮之中,仍有人不甘心隨波逐流,非要做一個逆流者,那就是美國。
  • 巴格達的曾經榮光與悲劇宿命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書名:《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作者:(英)賈斯廷·馬羅齊譯者:孫宇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出版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新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曼蘇爾決定為自己營造一座新都城,最終將原有的小鎮巴格達擴建為王都。英國記者、歷史學家和旅行作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和白金漢大學高級研究員賈斯廷·馬羅齊在其所著的《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一書談到,巴格達並不是762年那一年才出現的。這座城市以南20公裡,就是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的舊都泰西封城遺址。曼蘇爾意識到巴格達作為王都,有利於更好的控制兩河流域。
  •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這根本不是什麼「民心工程」,而是地地道道的「政績工程」,以好大喜功為出發點,以撈取政績為落腳點,以浪費納稅人錢財為自己增添升遷籌碼。  國家審計署原審計長李金華有句名言:「決策失誤不亞於貪汙腐敗」。正如他所言:「有的領導幹部貪汙幾百萬,最後被判了刑,大家拍手稱快,但有的領導幹部大筆一揮,造成決策或管理失誤,可能一下子就損失十幾個億。」
  • 冰川消融,人類環保的警鐘已經敲響!
    地球早已為我們敲響警鐘,南北極的溫度都在不斷升高,其餘地方更是如此了。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西藏地區地形為高,氣溫也極低,但近幾年來,西藏阿里地區也都已多次發生冰崩事件。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這說明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這數據著實令人心驚!
  •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2008年08月04日 14:53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應該說一篇「死亡作文」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一直以來,孩子們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較為薄弱,面對孩子對「生」與「死」的主動探究,大多數家長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認為生死問題不是孩子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這樣就會給孩子傳遞關於死亡的錯誤信息,使孩子們對死亡缺乏理性的認識。
  •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不少人已經明顯感覺到地球上的環境遭到破壞,很多資源日漸枯竭,尤其是汙染嚴重。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我們都知道,南極洲擁有很大的面積,內部的環境寒冷擁有大量的冰川和冰雪層,如果這些冰川都逐漸融化的話,那麼帶給人類的危險不敢想像,很多地勢較低的國家已經漸漸被海水淹沒。近期科學家在探索南極的時候,竟然發現可怕的一幕,南極融化的同時,竟然還出現了冰凍。
  • 人類為它舉辦葬禮!徹底敲響警鐘
    2019年8月18日,來自冰島的人們舉行了一個特殊的葬禮,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死者的身份是一座巨大的冰川,名為Okjokull(「jokull」在冰島語中是冰川的意思)。據了解,Okjokull是冰島首座死亡的冰川,壽命大約700歲,這天哀悼者聚集在冰島,紀念在大約700歲時去世的Okjokull!
  • 動物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弗朗西斯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係做出了榜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不過近年來,「世界動物日」變得越來越沉重,因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邊緣。在著名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9月公布的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猿、珊瑚、禿鷹、海豚等常見的動物都存在滅絕危險,全球動物物種的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 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加拿大科研團隊預測:北極熊或在2100年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這再次敲響了警鐘,人類是時候「醒」來了這個時期地球上的人類與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作鬥爭,但同時也不要忘了我們依然處於氣候變暖的難題之下。上一次未來五年的全球氣溫預測已經在2020年給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鐘,這次對北極熊滅絕的預測再次敲響了警鐘,人類真不能再繼續「裝睡」了,是時候醒來了。
  • 超150人傷亡,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
    新聞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黎巴嫩大爆炸令人痛惜,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從2020年新年前夕到現在我們都一直關注著新冠疫情,關注著生物安全,但化學安全其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起碼應該有所了解。化學品的危險性取決於其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
  • 新華時評:「蝸牛獎」對「慢作為」敲響警鐘
    新華社杭州8月14日電題:「蝸牛獎」對「慢作為」敲響警鐘  新華社記者裘立華  最近,浙江省縉雲縣給兩家單位頒發了「蝸牛獎」。這一獎項並非表彰「黃鸝與蝸牛」中那富有遠見、堅韌不拔的「蝸牛」,而是批評兩家單位承建的項目進展滯後,「慢吞吞」與「慢作為」。
  • 氫氣瓶爆炸敲響安全警鐘
    氫氣瓶爆炸敲響安全警鐘     本報1月4日刊發了《氫氣瓶爆炸 傷者成「黑人」》的報導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一些市民致電本報,對其居住、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表示擔憂,同時提出了液化氣罐能否充氫氣
  • 日本人在深海一萬米的發現,看清後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
    可是隨著地球上人類的發展,我們對於海洋的汙染和破壞卻越來越嚴重,而且已經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不僅威脅海洋的生存環境,更危險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況,在日本人看清了1萬米的深海之後,這裡面存在的東西是給我們全人類都敲響了警鐘。
  • 南極凍土發現「史前生物」,距今有46000年歷史,人類警鐘已敲響
    南極凍土發現「史前生物」,距今已有46000的歷史,人類警鐘已敲響!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在這球體的兩端我們稱之為極點,它們分別為南極與北極,尤其是南極可以說是地球上的「聚寶盆」,在厚厚的冰層下面埋藏著無數的財富,因此它也被成為「第七大陸」,根據科學家們偵查南極洲底下的礦物質達到了200多種,而且有很多都是人類現在需要的能源,也因此很多國家都虎視眈眈的看著南極。
  • 海灣局勢驟然緊張 油輪遭襲敲響日本能源政策警鐘
    海灣局勢驟然緊張 油輪遭襲敲響日本能源政策警鐘 原標題:   6月12日至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訪伊朗,成為近41年來首位訪問伊朗的日本首相。訪問期間,安倍分別與伊朗總統魯哈尼和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舉行了會談。
  • 敲響地球警鐘!研究: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大氣科學進展》近日發表分析稱,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再次為全球變暖敲響警鐘。據報導,數據主要來自於用於監測海洋溫、鹽度的3800個ARGO浮標。結果表明,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