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
書名:《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作者:(英)賈斯廷·馬羅齊
譯者:孫宇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填平了此前由伍麥葉王朝統治的印記。新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曼蘇爾決定為自己營造一座新都城,最終將原有的小鎮巴格達擴建為王都。
英國記者、歷史學家和旅行作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和白金漢大學高級研究員賈斯廷·馬羅齊在其所著的《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一書談到,巴格達並不是762年那一年才出現的。這座城市以南20公裡,就是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的舊都泰西封城遺址。曼蘇爾意識到巴格達作為王都,有利於更好的控制兩河流域。這座城市建成後不到20年,就遷入了大量人口,成為區域內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貿易中心。
巴格達這座城市在公元786-809年迎來了阿拔斯王朝最具盛名的統治者哈倫·拉希德。哈倫被認為與後來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具有類似的風格,富有魅力、極具政治手腕,擅長用出色的手段來剷除對手。阿拉伯文學經典《一千零一夜》中就有不少描繪哈倫的篇章,也寫到他如何熱愛享樂並熱衷私訪民間,在他身邊總是有著各式各樣的睿智弄臣以及具有反叛精神的詩人。這些篇章肯定會讓中國讀者產生熟悉感,因為這很接近於《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角色和故事設定。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書中指出,哈倫·拉希德在正史中非常關注學術,不僅贊助科技、文學、宗教人才,而且還主持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翻譯運動,將古希臘、印度、波斯的學術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還加以校訂。為了討好這樣一位喜歡知識的君王,巴格達的其他高官、富商也紛紛斥資建起了收藏數萬冊書籍的龐大圖書館。幾個世紀後,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典籍被歐洲人重新翻譯成拉丁文等歐洲文字,直接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所以,《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吉本非常熱情的稱頌了哈倫的這方面功績。
值得一提的是,哈倫還許可信仰其他宗教的民眾在不挑戰統治秩序的前提下,擁有自己的社區、保持自己的信仰。這種宗教寬容從公元8世紀末一直持續到了13世紀中期,即旭烈兀的蒙古大軍到來之前。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書中頗為細緻的描繪了哈倫·拉希德的宮廷消遣。「夜復一夜地,哈倫和他的廷臣、學者、詩人、使節、將軍、樂師、法官、運動員以及新寵相聚一堂,尋歡作樂。他們在宮殿中聚眾歡宴,在皇家酒窖中酣飲豪醉……神魂顛倒地躺在後宮美女的懷中……」
但在自己統治的晚年,哈倫·拉希德突然處罰了巴爾馬克家族,殘酷處決了一直勤勉幫助自己治國的賈法爾。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書中談到了巴格達一度扮演了世界文化之都角色的往事。公元9-10世紀,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處於鼎盛時期,統治者醉心學術,再加上同時期周邊其他很多地區的動蕩,所以,巴格達吸引了遠至中亞、印度、歐洲、北非等不同地區的詩人、作家、數學家、醫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辭典編纂家、神學家、哲學家、天文學家。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巴格達,完全與後世的佛羅倫斯、巴黎、倫敦、紐約、矽谷對於文學、科學起到的作用是相當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格達公元9-10世紀的文化、科學革命,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在怛羅斯之戰中打敗了唐朝軍隊,俘虜了隨軍的中國工匠,從而掌握了中國造紙技術。這極大的削減了巴格達成為文化中心的經濟成本。
雖然如此,巴格達在公元10世紀之後,似乎就進入了一個非常糟糕而尷尬的惡性循環:歐洲的十字軍東徵期間,阿拔斯王朝對此不能非常有效的作出反制;旭烈兀的徵服更是帶來了相當徹底的屠城;在那之後,巴格達已經衰退為了甚至不能對我們現在所說的伊拉克全境發揮影響力的地方性城市。瘟疫、戰亂、叛亂,這些都必然導致人口流失和貿易凋零。
1000年後,進入20世紀,巴格達似乎迎來了機遇。1921年,在英國的鼎力支持下,伊拉克現代國家誕生。從這之後到20世紀50年代,一個世俗化而頗具風情的巴格達展現在世人面前。到了20世紀50年代,巴格達甚至出現了一連串極具才華的藝術家和文學家。巴格達在當時還曾邀請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授課。
這一切被極具雄心的伊拉克民族主義者掀起的一連串政變打破。薩達姆在20世紀70年代起,一直到2003年,都以現代版的哈倫·拉希德自居。這座城市在最近幾十年內,不斷再度頻頻受到戰火、爆炸的侵襲。
「巴格達人才華橫溢,天生善於創造美與文化,但可悲的是,他們同樣富有毀滅它們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