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柏林鐵路:德意志帝國插向大英海權的利刃

2020-12-06 騰訊網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德國人的洲際鐵路計劃?

1903年,著名的巴格達-柏林鐵路項目正式上馬。由於兩頭的主要城市名字都以字母B開頭,所以其方案也被俗稱為2B計劃。

這是那個年代最具野心和挑戰性的洲際交通建設工程。同時,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抗不列顛全球海權的利器。因此,直到一戰爆發,都沒有實現完全通車。沿途地區卻也不可避免的被拖入世界大戰。但其留下的卻地區內的各所在國都受惠至今。

奧斯曼帝國的掙扎

一戰爆發前的奧斯曼帝國 依然控制著大片中東領地

起初,巴格達-柏林鐵路完全源自奧斯曼帝國自己的現代化改革。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君士坦丁堡方面就希望建設橫跨帝國各邊區的鐵路網絡,謹防類似希臘和埃及的事情再次發生。由於害怕英法俄等傳統列強,新興的德國就成了這項浩大工程的主要參與者。

然而,奧斯曼人的國力早已無法支撐起如此恢弘的交通線計劃。從希臘獨立戰爭到俄土戰爭,再到克裡米亞戰爭前的一系列挫敗,都讓君士坦丁堡宮廷窮的叮噹響。他們期望建設的鐵路卻要從馬爾馬拉海岸一直綿延到波斯灣,幾乎等同於將鐵路從莫斯科通往符拉迪沃斯託克,也和連接紐約與舊金山的美國人有的一拼。加上對英國和俄羅斯海軍的忌憚,所有線路都被要求遠離海岸,也就是避開了地勢較低的小亞細亞濱海平原。

柏林-巴格達鐵路的雛形 源自奧斯曼帝國

因此,在德國工程師主導的早期建設中,鐵軌一直以非常慢的速度在向安納託利亞內陸推進。這不僅加劇了施工難度,還要求奧斯曼帝國動員更多人力協助。隨之上漲的物資供應和僱員花費,讓任何歐洲公司都望而卻步。為了讓德國人安心工作,帝國只能加徵貿易關稅,專門用以補貼鐵路。最後發展到向歐洲各國銀行借貸維持。由於還有眾多之前的款項沒有償清,這個鐵路工程便進一步摧殘著帝國財政。

事情發展到1898年,奧斯曼人的鐵路還沒有衝出小亞細亞半島,財政卻已經瀕臨崩潰。於是,看準這跳亞洲內陸交通線的列強開始紛紛出手。英國、俄羅斯和法國都向土耳其當局推銷起自己的鐵路方案。但前兩者因為在印度和中亞的複雜利益,而被奧斯曼人拒之門外。法國則因一直對黎巴嫩地區富有企圖,也在稍後被宣布競標失敗。最終,還是讓利最多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數年後獲得了這條鐵路的建設與經營權。

1898年 德皇親自跑到中東進行訪問

德意志凱撒的野望

1903年的柏林-巴格達鐵路股份憑證

1903年,德意志帝國正在皇帝威廉二世的治下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德意志凱撒一方面已經決心建造媲美英國的海軍,同時也不忘維持可以同時對抗法國與俄羅斯的陸軍。當入侵美國的計劃始終無法敲定,威廉又將目光對準了東方。

鑑於英帝國的全球戰略基石就是印度,德國迫切需要獲得多種直接對其制衡的手段。雖然遠海艦隊的兵力不斷擴充,但卻始終被英國人的兩強標準給死死壓制。因此,柏林-巴格達鐵路將是第二帝國迴避海權弱勢的終極計劃。通過皇家海軍無法觸及的中歐內陸,直抵海邊的君士坦丁堡,再從小亞細亞深入伊拉克南部,終點將是德國人在波斯灣建立的新港口。

德國人設計的柏林-巴格達鐵路方案

如此一來,第二帝國的陸軍便可以從歐陸長驅直入整個西亞。加上海軍在東非的坦尚尼亞港口,完成對倫敦-開普敦-孟買航線的攔腰截斷。即便不列顛勢力走直布羅陀-馬爾他-蘇伊士生命線,也難逃德國和奧斯曼人的聯手壓制。甚至印度次大陸本身,也將在德軍的武力投射範圍之下。

為此,德國不僅需要出動像西門子公司這類的高科技企業,還將動員龐大的鋼鐵產能,甚至需要德意志帝國銀行的不斷撥款。除了最底層的苦力外,工程師、項目負責人、技術工人都將來自國內。至於鐵路本身如何盈利,則完全寄希望於尚未開採的中東石油和可能靠這條大動脈搞物流的貿易公司。

正在施工中的1座鐵路橋梁

同時,為了預防其他列強的警惕,第二帝國通過資本運作獲得了1家土耳其國內公司的所有權。然後再以這家公司的名義進行線路運營。

但奧斯曼方面的需求還遠不止於此。除了德國人能包辦的基礎線路,他們還需要加強對黎凡特沿海到紅海東岸的阿拉伯地區控制。因此,柏林-巴格達鐵路還需要開闢數條漫長的支線。以便將大馬士革、貝魯特、阿勒頗、摩蘇爾等地都連接起來。當然,這都需要德意志銀行提供更多貸款,購買更多德國公司的鋼鐵,並僱傭更多的德國技術人員。

20世紀初的漫畫 奧斯曼人乘著德國列車前進

無法完成的計劃

根據奧斯曼人的需求 鐵路的線路被大大增加

通過第二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配合,柏林-巴格達鐵路在10年內已初具雛形。除了原本在歐洲地區的線路鋪設外,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黎凡特等分區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當中。德國工程師以精湛的技術,不斷炸開託羅斯山脈的隘口,讓工業化時代的鋼鐵之軀得以順利穿過。很多路段已經實現了通車運營。

但在國際外交層面,柏林-巴格達鐵路的逐漸成型也讓大英帝國異常警覺。事實上,在1903年時,英國國內還普遍支持德國人的鐵路建設。大多數人的思維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光榮孤立」時代,認為柏林-巴格達鐵路的建成將有利於英國在東方收穫一個合格的貿易夥伴。也就是說,很多通過英國商船運抵波斯灣的貨物,將直接出售給有足夠財力的德國公司。省去海船繼續繞道回歐洲的多餘成本。也可以通過德國鐵路開採更多油田,直接送到南方的英國船長手裡。因此,還有英國人加入該鐵路的股東大會,以便為日後的共榮而打下基礎。

正在開往中東的德國火車

然而,不列顛方面很快就意識到柏林-巴格達鐵路的巨大威脅。尤其當知道德國人想在波斯灣設立港口後,態度就發生了180°的急轉。當時的他們已經在波斯南部收購了大量油田,作為海軍和其他工業部門的新興能源產區。德國人的過度深入開始讓倫敦當局產生警覺,並讓海運公司也感到芒刺在背。同時,根據各類情報收集而完成的預算審核,顯示德國人一直在不斷賠錢運營。整個項目的回本似乎遙遙無期,更凸顯了其本身所潛藏的非經濟屬性。

最終,英國毅然站在了反對柏林-巴格達鐵路的最前線。畢竟,只要德國人的港口沒有完成,皇家海軍對波斯灣的控制便無人可以撼動。對此,包括威廉二世在內的帝國首腦也都無可奈何。到了1914年,雙方還就鐵路達成協議。德國人保證只將路線鋪設到巴斯拉,而尊重英國在下遊和海上的權益。但隨著戰爭在8月的無預兆爆發,任何承諾都將由雙方採取武力手段來維護。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阿達納火車站

整個戰爭期間,中東都是協約國與同盟國陣營的激烈交鋒場所。德軍通過鐵路增援東歐的保加利亞和奧匈帝國邊區,同時也派兵進入亞洲,協助對蘇伊士運河與巴斯拉的進攻。但因為柏林-巴格達鐵路的眾多部分沒有完成貫通,所以給後勤帶來了巨大麻煩。倒是英軍依託印度次大陸和海運,總是能在暫時的失利後穩住陣腳。當然,更大的問題則來自南方。勞倫斯率領的阿拉伯部族武裝,不停襲擊通過沙漠的鐵路,攪的奧斯曼軍隊心神不寧。

隨著一戰的結束,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失去了柏林-巴格達鐵路的控制權。分布在安納託利亞、敘利亞和中東其他地區的路段,被法國、英國和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瓜分。其中,敘利亞到伊拉克的兩條路線,在1940年才由英國主持開通。

今日土耳其-敘利亞的邊境線路 依然遵循德國方案

德國建造的阿勒頗火車站 一直使用至今

在後來的二戰進程中,第二帝國當年規劃的線路,成為了盟軍分別增援中東和太平洋戰爭的交通要道。這點來看,德國人當初的設想似乎不無道理。

在二戰之後的幾十年裡,以上大部分鐵路線的連接都在技術上得到完善。但動亂頻繁的中東局勢,又經常造成物流運輸的人為阻斷。因此,德國人當年的選擇究竟是好是壞,到今天還沒有答案。

相關焦點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在宣言中,他們為德意志帝國遭受的外來批評作了辯護。這份宣言是由一位名為路德維希·富爾達的猶太詩人起草的,富爾達於1939年自殺身亡。 恰如弗裡茨·施特恩所描述的,這份宣言是一份道德意義上的宣戰書,一份孤獨傲慢的文件。德意志本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是戰爭欺騙了它。
  • 陸大鵬:被貴族壟斷的德意志帝國外交界
    1943年7月,他被蓋世太保逮捕,後被投入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最終於1945年4月23日夜間在柏林被黨衛軍殺害。此時的柏林已經被蘇聯紅軍包圍得水洩不通。伯恩斯託夫伯爵是德國外交界人士當中積極反抗納粹統治的典型人物,也是一位反納粹的貴族英雄。德國歷史上,貴族與外交界長期有著緊密的聯繫。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他跟毛奇一樣,呼籲修建一條從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他認為這些都可以通過「和平滲透」實現,並將成為全球範圍內更大的德意志擴張中的一部分,這場擴張將由探險家、醫生、外交官和商人作為先鋒。因為這些擴張主義的觀點,李斯特後來被稱為「第一位德意志帝國主義者」。
  • 德國柏林天氣警告:一年中最適合去的只有這四個月!
    柏林,德國首都、最大的城市,政治、經濟中心,有居民約35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萊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歷史上,柏林連續成為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首都。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在強大的軍事衝擊之下,1806年8月最後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弗裡茨二世終於放下了皇冠,宣布了這個千年帝國的終結。兩個月後,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將普魯士軍隊打的潰不成軍。此時的法蘭西帝國在歐洲大陸可謂聲勢滔天了,整個德意志空間都被籠罩在拿破崙的勢力範圍之中。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下圖為德意志邦聯(紅線以內),藍色為普魯士王國,黃色為奧地利帝國 儘管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主人,但是衰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革命目標。 19世紀,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在內的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或是在普魯士領導及統治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在一戰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海軍元帥提爾皮茨和支持他的「海洋軍工複合體」認為歐洲大陸已經像一個填滿了格子的跳棋局,因而主張發展公海艦隊並獲得「陽光下的廣大地盤」;同時,他們對德國與法俄之間因為很小的歐洲領土所產生的敵意感到無法理解。
  • 文化與政治衝突中的柏林形象
    費希特在柏林科學研究院連續發表14次演講,提出德國歷史中存在一種不可磨滅的「德意志精神」,號召通過教育和道德復興來振奮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國家主義。柏林大學很快成為德意志民族運動最活躍的中心,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成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志願兵。在如此齊心的全民抗戰氛圍中,德意志在萊比錫大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領土基本獲得解放,普魯士也因此成為德意志民族統一的象徵。
  • 特立獨行的人:德意志貴族為何不愛講德語?|德意志|德語|巴伐利亞|...
    順便說一下,這是學外語的一種很好的辦法,值得向中國讀者推薦。後來他成為奧匈帝國上議院議員的時候,優秀的語言技能幫了他不少忙。懂(多門)外語,除了非常實用之外,在德意志貴族圈子裡也是身份和地位的符號。如果只懂德語一門語言,是有失身份的事情。
  • 當哈利勒到達巴格達後,他認定這座城市已經無法繼續進行防衛
    同時,恩維爾在1916年夏天時徒費心機向波斯派遣的奧斯曼第十三兵團卻仍舊滯留在哈馬丹——當阿里·伊赫桑帕夏接到關於庫特慘敗的消息時業已太遲,他也因而沒有對哈利勒進行援助。在英軍的緊急追趕之下——他們在底格裡斯河上使用了一種叫作「超級鐵騎」的內河艦隊——當哈利勒在1917年2月26日到達巴格達後,他認定這座城市已經無法繼續進行防衛。
  • 希特勒想恢復威廉二世和神聖羅馬時代,所以納粹時代稱為第三帝國
    弗雷德裡克一世大帝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教皇阿德裡安四世冊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而完成了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轉變,因此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威廉·弗雷德裡克·路德維希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普魯士王國晉升為德意志帝國,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威廉二世時代,德意志帝國內部的帝國主義盛行,連俾斯麥都被迫下臺。
  • 巴格達發現的疑似電池裝置!
    電池是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一個重大發明,但考古學家發現,世界上最早使用電池的時間或為公元前3世紀(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考古學家在巴格達的古代墳墓裡發現了疑似電池的裝置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帝國幾何,多維度解讀帝國!"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即將上市!1947年,普魯士被盟軍的一紙律令從歐洲版圖中抹去,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普魯士的歷史卻是理解德意志的鑰匙。
  • 揭露「史前古物」騙局-伊拉克巴格達電池
    1936年6月的一天,一群築路工人正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外修築鐵路,忽然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板,上面刻有許多古代波斯文字。
  • 巴格達的前世今生:創造與毀滅,輝煌與苦難,和平與血腥
    一座新的王朝需要一個新的首都,曼蘇爾幾經選擇,決定在底格裡斯河邊上畫了一個大圓圈建立一座全新的都城,他最終選定了巴格達這個地方,並以他飽滿的宗教熱情、苛刻的細節審美為巴格達這座城市注入了一種宿命的因子,既高貴典雅但又缺乏宗教包容,就像這本書中提到那樣,「曼蘇爾的人格優點與缺點,也正是巴格達未來走向的微觀縮影。」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 巴格達和巴斯拉雙城記:見證陸海絲路此消彼長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國領土(巴格達和巴斯拉位置示意圖)  這裡有底格裡斯河,已經把我們同遙遠的中國聯繫起來。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裡發曼蘇爾  「天賜花園」  在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統治下,阿拉伯文明經歷了大約一個世紀左右的黃金時代。帝國哈裡發十分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 分析:從巴斯拉到巴格達--美稱攻城創戰爭史先例
    吳強轉自搜狐  據法國《世界報》8日分析,美軍在7日突入巴格達市中心,採取的是坦克衝入市中心,迅速佔領底格裡斯河的伊拉克總統府的突擊形式,這樣就在象徵意義上佔領了巴格達的心臟。而這一戰術幾乎是英軍坦克6日進入巴斯拉市中心的重演。
  •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
    但第二次,普魯士王國的繼承者德意志帝國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人又失敗了。 這裡距柏林僅有600千米,距美國在波蘭的貝斯基德飛彈基地僅300多千米,都在俄羅斯伊斯坎德爾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的覆蓋之下。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如果要繼續往加裡寧格勒運送武器裝備,最穩妥最安全地就剩了波羅的海了。
  • 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王國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國之一,曾經統治過波蘭,與華沙大公國組成共主邦聯。後來俄羅斯吞併華沙公國,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使得薩克森王國淪為德意志小邦。那麼薩克森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敵視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