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文帶你破解紮根理論「叢林」的秘密,乾貨!

2021-01-08 騰訊網

文獻來源:賈旭東,衡量.紮根理論的「叢林」、過往與進路[J].科研管理,2020,41(05):151-163.

本文轉載於:志陽創談,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摘要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世人矚目,也積累了大量的企業管理實踐經驗,以何種方法論對這些特色實踐進行理論總結是管理學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紮根理論是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優秀方法論,但其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學派的「叢林」,使初學者望而卻步。本文在充分回顧國內外有關紮根理論的代表性研究基礎上,梳理了紮根理論發展的脈絡及不同學派,對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紮根理論、程序化紮根理論、建構型紮根理論的數據編碼流程進行了比較,基於定性與定量研究思想的視角梳理了其演化過程與路徑。本文認為,「紮根精神」是紮根理論不同學派共同的學術精神,在秉持「紮根精神」的基礎上交流融合是紮根理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基於「中國管理紮根研究範式」及已有研究基礎,擬提出「紮根方法論( Zhagen Methodology) 」,為推動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構建中國管理學派做出貢獻。

01 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 40 年的探索,企業界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管理實踐經驗,為進行管理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素材,但需要被提煉和歸納才可能成為東西方學界和業界廣泛認可的中國「好故事」,如何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經驗有效提升為管理理論是當代管理學者肩負的重要使命。其中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 第一,將業界的管理創新實踐轉化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從而被更多企業借鑑和學習; 第二,將這些理論與西方的管理理論進行對話,為構建符合中國國情、蘊含中國特色、具有中國風格、展現中國氣派的管理學理論做出貢獻。因此,如何構建出既符合學術規範又源於實踐、高於實踐並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成為學界和業界熱議的話題。著名管理學者徐淑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認為「情境化的研究方法論是破解嚴謹性與實用性矛盾的關鍵,而且可以藉助情境化研究方法論來構建『管理的中國理論』,紮根理論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種」

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 是情境化研究方法論的代表,並日益得到學界的認可和接受,卻因為其長期的學派之爭使得初學者望而卻步,使其至今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因此,全面梳理紮根理論各學派的形成與機理,並通過展望紮根理論的發展趨勢對未來的紮根理論研究提供方向就成為一件格外緊迫和必須進行的工作。

02 紮根理論的「叢林」

紮根理論來源於社會學,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眾多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紮根理論最初由 Glaser 和 Strauss 在《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書中共同提出。之後,二者在合作出版了三本著作後,基於對紮根理論的不同理解,學術方向分離,催生了不同的紮根理論學派。1978 年,Glaser 以獨立作者身份出版了《Theoretical Sensitivity》一書,從此成為經典紮根理論(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的代表; 1987年,Strauss 以獨立作者身份出版了《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標誌著程序化紮根理論( Pro- ceduralised Grounded Theory) 的誕生。

Glaser 確立了經典紮根理論後出版了一系列書籍以充分論證其原則和方法,並被自己的學生 Stern所發揚。Strauss 和 Corbin合著了《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一書,使得程序化紮根理論獲得了大範圍的推廣。

Strauss 的學生們也對程序化紮根理論進行了發展,如 Clarke 採取「situational analysis」方式去挖掘數據; 另一學生 Schatzman則主張通過「dimensional analysis」 以進一步提高主軸編碼的抽象程度。

從 20 世紀末開始,紮根理論開始得到中國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學者對紮根理論進行了梳理、總結和發展。陳向明最先將程序化紮根理論引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費小冬最先向公共管理學界介紹了紮根理論的原始版本( 經典紮根理論) ; 賈旭東等學者最早向工商管理學界介紹了經典紮根理論,以流程圖的形式梳理了其研究程序,同時認為紮根理論三大學派都遵循著理論源於實踐的「紮根精神」。

經過中外學者共同的探索和發展,紮根理論已經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性,不同的紮根理論學派已經形成了一個紮根理論的「叢林」。

圖 1 紮根理論的「叢林」

▋03 紮根理論三大學派研究方法比較

紮根理論三大學派認識論的不同體現在其方法論的分歧中,方法論不同導致其方法的差異,集中體現在編碼環節。

在經典紮根理論中,編碼過程分為: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 、選擇性編碼( selective coding)、理論性編碼( theoretical coding) 。

開放性編碼是指沒有理論預設的、完全開放式的編碼過程,該過程的結果就是要發現核心範疇。如何發現範疇? Glaser 強調不預先給事件貼上標籤,而是在數據間不停比較的過程中,藉助相似、相異的方式獲得數據間的內部聯繫,從而形成範疇,再藉助對比既有文獻而形成核心範疇。

選擇性編碼意味著開放性編碼的終止,限定與核心範疇有關的範疇範圍,通過進一步的理論抽樣和數據收集確認核心範疇並使其飽和。在理論性編碼階段,Glaser強調以 18 種基模( coding family)為基礎形成最終的理論模型。綜上所述,經典紮根理論的編碼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經典紮根理論編碼流程

在以 Strauss為代表的程序化紮根理論中,其編碼程序的核心在於明確概念的指向,指向變化會產生新的概念內涵。另外,指向的變化會持續到概念飽和為止,概念飽和也是不同指向互動的結果。藉助「6C」模型(causes,contexts,contingencies, consequences,covariances and conditions) ,更容易呈現出範疇聚合成概念的過程,編碼就是發現並且命名包含各種指向的範疇。

程序化紮根理論將編碼過程分為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 、主軸編碼( axial coding) 、選擇性編碼( selective coding) 等步驟。程序化紮根理論的編碼流程圖 3 所示

圖3 程序化紮根理論編碼流程

建構型紮根理論的編碼過程分為兩個基本階段:第一階段,初始階段,即初始編碼( initial cod- ing)。通過對數據進行逐行編碼,在數據基礎上進行全面抽象,研究者應圍繞數據展開客觀中性的提問,如「數據內容是什麼」、「這些內容關於什麼」、「數據會指向什麼範疇」等問題,也會圍繞包含主觀的場景提問展開,即「參與者是誰」、「觀點是什麼」等問題。初始編碼階段的關鍵原則是貼近數據,不發生概念的跳躍,秉承開放的心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理論方向。

第二階段,聚焦和選擇階段,對初始階段出現的令人感興趣的編碼、出現頻次高的編碼、在初步開放的理論框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編碼,進一步歸類形成範疇,為形成理論打下基礎。包括以下步驟:

聚焦編碼( focused coding)。聚焦編碼的意義在於使初始階段的編碼更具指向性、概念性。通過編碼間的對比挑出重要的和出現頻次高的編碼,成為重點關注的編碼,然後再次返回數據看是否得到數據支持,驗證重點編碼的同時再次回顧數據。

軸心編碼( axial coding)。在聚焦編碼階段,範疇已經出現,重要範疇和高頻範疇也包含在其中。重要範疇和高頻範疇進一步上升為核心範疇與一般範疇。核心範疇受到一般範疇的支持,兩者建立了主從關係,從而形成了核心範疇的維度和屬性。

理論編碼( theoretical coding)。理論編碼的目的是使核心範疇和一般範疇間的差異關係以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即將初始編碼階段打散的陳述性邏輯,以核心範疇和一般範疇的方式形成了新的、 連貫的、理論化的表達。在該階段,Charmaz 對 Glaser、Strauss 的理論編碼原則持開放態度: 既不排斥 Glaser 提出的 18 種基模的理論呈現方式,也不排除 Strauss 基於「6c」因果關係下的理論表達形式。建構型紮根理論的編碼流程如圖 4 所示。

圖 4 建構型紮根理論編碼流程

綜合以上對紮根理論三大主流學派的分析可以發現,Glaser認為理論是可以脫離特殊情境、個人情感經驗和生活而客觀獨立的存在,這一認識也反映在經典紮根理論「All is data」的原則中, 強調研究者應該脫離時間、地點對數據的束縛,通過任何 形式的數據去發現 ( discover) 理論。Strauss認為,理論就是人們生活的場景、事件、情緒的體現,與「All is data」相對應的是「All is scene」原則,即一切都是場景。Charmaz則一面繼承了 Glaser 的初衷,但另一面又更加強調理論的建構意義。經典紮根理論、程序化紮根理論和 建構型紮根理論中呈現出的編碼研究邏輯可以藉助圖 5 進行全面展示和比較。

圖5 經典紮根理論、程序化紮根理論和建構型紮根理論編碼流程比較

▋ 04 紮根理論的進路

紮根理論之所以發展出不同的學派及眾多支,一方面說明紮根理論這一方法論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紮根理論的應用範圍在不斷拓展,方法和技術在不斷改進。在過去的五十多年裡,紮根理論在國際學術界得到了廣泛認可,已經被應用到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 教育、醫護、商業、家庭、老年學、社交、女性、文化等領域。近年來,紮根理論在國內學術界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表明,在 2000 年至 2016 年期間,可被檢索到的紮根理論相關文章合計 922 篇,僅 2018 一年,知網中的相關論文就達到 526 篇,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文學、心理學、新聞 與傳媒、政治學、社會統計學、醫學、工學、情報學、 旅遊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

4. 1 「紮根理論 5 問」

著名學者 Suddaby指出,在近年來的國際學術界,紮根理論的原教旨主義傾向日益嚴重, 加劇了具體從事紮根理論研究的學者和專門討論如何做紮根理論的學者間的隔閡。針對長久以來圍繞紮根理論的各種爭論,有學者提出了以下 5 個問題,我們稱之為「紮根理論 5 問」:

(1)如果一種方法發展得很好,並且已經被發表、傳授和使用,當這個方法被另一個人改變了,它是否仍然是同一個方法?( If a method is well developed, and that method is published, taught,and used,and that method is changed by a second person,is it still the same method?)

(2)研究方法是否可以在未經創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修改和調整?( Can research methods be altered and adapted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developer? )

(3)研究方法是穩定的、持續的、標準化的, 還是視研究主題、參與者和研究背景差異、使用者個性和知識背景差異而定?( Are research meth- ods stable,constant,standardized,or are they indi- vidualized according to the topic of the study,differences in participants and settings,and the personali- ty and various knowledge bases of the users?)

(4)誰擁有改進方法的特權? 方法論學家還是研究人員? 博士生? 誰都不可以? 任何人都可以? 每個人都可以?( Who has the prerogative to 「develop」methods? Expert methodologists or re- searchers? Doctoral students? Nobody? Anybody? Everybody?)

(5)或者,應該有規章制度、版權條例和其他形式的知識產 權法來保護某種研究方法嗎?( Or,should there be rules,copyright regulations, and other for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o protect methods?)

4. 2 基於「紮根精神」的回答

從目前國際學術界紮根理論學派間的分歧和爭論來看,上述問題很難得到公認的答案。局限於自身學派的思想和方法展開討論必然會陷入到自說自話的互相批評中,這是目前圍繞紮根理論的諸多爭論難有答案的主要原因。

基於求同存異的思想,賈旭東等學者認為,紮根理論各大學派雖然研究方法和程序各異、 認識論不同,但都體現了「紮根精神」。本文認為,「紮根精神」這一紮根理論各學派共同秉持的學術精神是化解其學派之爭,擺脫其形式束縛和學派分歧的關鍵。什麼是紮根精神? 「廣義上,即方法論的視角,『紮根精神』是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的科學思想的表現; 狹義上,即方法的視角,『紮根精神』就是承認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並堅持按照科學規範的方法,從對數據的逐步歸納和提升中得到理論、實現理論與數據互動的嚴謹的質性研究原則」。基於「紮根精神」這一視角,「紮根理論 5 問」就能夠迎刃而解。

因此,只要秉持著「紮根精神」,不論是精通質性研究的資深專家還是剛剛開始學術研究的 「小白」,都可以也都可能運用和改進紮根理論, 為這一方法論的發展做出貢獻,Glaser 所倡導的 「Just Do It」就是「紮根精神」的生動體現。紮根理論從其誕生開始就是供學者進行研究實踐的工具,越多人使用才愈發凸顯其價值,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使其得到發展。學者們細分紮根理論學派,對紮根理論進行改進的目的,在於幫助研究 者們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而不是以強調各學派間的獨特性、產生方法論邊界為目的,如果使本該大量運用該工具並從中對其進行改進和發展的學者們陷入學派之爭,那麼只會阻礙其發展和 傳播,愈發加深學術界對紮根理論的誤解。

▋5 主要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梳理了紮根理論各學派的發展源流,比較了其研究程序和編碼技術,基於定性定量研究視角分析了其演化路徑,並對「紮根理論 5 問」給出了回答,認為求同存異、融合互動的態度和精神是推動紮根理論繼續發展和更廣泛運用的根本。

本文認為,「紮根精神」是紮根理論不同學派共同的學術精神,是足以超越紮根理論學派之爭的精神內核,是打通理論與實踐、實現管理研究 「知行合一」的鑰匙,更是科學精神在管理學研究中的體現。因此,紮根理論不同學派之間,應當首先「求同」,其次「存異」: 所謂「求同」,即在秉持 「紮根精神」的基礎上交流互動; 所謂「存異」,體現在方法和技術層面———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問題和情境而靈活把握,不必強行保持一致。

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中國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為構建基於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提供了可能,探索適於中國情境的質性研究方法論的意義也日益凸顯。科學的進步源於一代代學者的理論創新及知識的不斷積累,任何一種方法論或研究方法,都只有也必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才能獲得更加廣泛和有效的運用,煥發其真正的生命力。

近年來,紮根理論已經在我國的管理學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學者們採用不同學派的紮根理論在國際化戰略、創新創業、虛擬企業等管理理論研究的不同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這些有益的嘗試,為豐富紮根理論的內涵、改進紮根理論的方法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案例、積累了豐富全面的經驗。

本文僅供學習與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季嘉禹

往期乾貨 重點推薦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紮根理論的研究應用
    本部分以論文:在基於紮根理論的突發性網絡輿情演化影響因素研究為例,來具體闡述紮根理論的應用。第一,開放式解碼過程。在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的主軸解碼中,有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是典範模型,它通過將「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條件—行動/互動策略—結果」六個方面串聯起來,進一步將開放式解碼中所得範疇和概念關聯在一起,挖掘彼此間的聯繫,更有利於把握整個事件,同時為選擇性解碼選取出主範疇做好準備,本研究的主軸解碼典範模型見下圖。第三,選擇性解碼過程。
  • 紮根理論方法與國內公共管理研究
    以本刊2015年第3期發表的一篇介紹該方法的文章為例[1],其中便有一些常見的誤會,較為明顯的如該文認為該方法既「遵循實證主義傳統」又「強調對現象、資料的『解釋』」,但該方法中兩個有著重要分歧的路徑恰在這二者間各執一端,又如該文認為該方法要求「對數據進行(開放式、軸心以及選擇式/性編碼等)三層次的編碼」,但這僅是該方法一個路徑的分析步驟,再如該文指出在數據收集等完成後進行「理論抽樣」,但理論抽樣作為指導數據收集的原則幾乎貫穿研究始終
  • 【紮根理論】孫曉娥: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
    推薦語:紮根理論、深度訪談及案例研究在社會學和管理學領域應用較多,近期在經濟學領域逐漸多起來。這篇推文細緻、準確地介紹了紮根理論的抽樣方法、編碼方法及備忘錄,並提供了相關實例分析。1967年,格拉斯和史特勞斯(Glazer&Strauss)提出了紮根理論(GroundedTheory)。
  • 紮根理論的起源、流派與一般性方法
    為此,Glaser特別在1992年出版《紮根理論的分析基礎:自然呈現與生硬促成》一書中,針對Strauss和Corbin的程序化紮根理論進行批判與回應。對紮根理論來說,其宗旨不是描述一^種現象或驗證一^種理論,而是要建構一種新的理論,因為理論永遠要比純粹的描述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 (三)強調理論建構是一種不斷比較、連續抽象的過程 不斷比較與連續抽象是紮根理論數據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甚至早期的紮根理論就被稱為「不斷比較的方法」。
  • 婆羅洲叢林噩夢中文版-婆羅洲叢林噩夢中文版破解版預約 v1.0-遊戲...
    婆羅洲叢林噩夢中文版是一款互動恐怖冒險遊戲。徹頭徹尾的恐怖遊戲,關於食人族的傳說充滿了邪典氣息,讓人在害怕之餘有忍不住想要一探故事的究竟,互動玩法更加具有參與感,跟隨主角的視角一點點接近關於食人族的真相。不過,你確定自己做好了接受真相的準備嗎?
  • 關於紮根理論我想和你好好談一談
    你應該也看過得出「企業家是冒險者、變革很困難、領導者具有超凡魅力」等結論的類似文章。這類文章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急於呈現那些不完備或者未經充分整理的分析的數據。上述後果通常跟紮根理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的三種錯誤有關。第一,在紮根理論和現象學之間可能存在混淆。
  • 強推幾部文筆非常好的叢林求生言情文!
    隨著野外生存戶外探險越來越多,叢林漂流也層出不窮,不穿越一下都對不起讀者了,這類文就是叢林求生文,帶你走進失落大陸,開啟原始之旅!1、叢林生活物語作者懷愫,她擅長寫種田文題材的小說,文筆比較老練,叢林生活物語個人覺得是她寫的比較出色的作品了,此文為雙女主設定,文筆清晰細膩流暢,構思巧妙,不會有任何突兀感。
  • 【法考乾貨】陳永生帶你歸納刑法重點必考點綱要,精華中的精華!
    你確定你掌握的都是重點嗎? 你知道哪些點會考嗎? 好了好了,我不問了 關於刑法的重點內容陳永生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 碼住留用吧~ 刑法乾貨:第一章、刑法概說 一、每日速記
  • 《我的世界》MC叢林神殿結構分析,最後附上破解機關的方法!
    《我的世界》是一款沙盒遊戲,裡面包括大大小小的模組地圖,地圖中存在很多遺蹟建築,叢林神殿就是其中之一。叢林神殿是在叢林生物系統裡面自然生成的一個建築,神殿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陷阱機關和收藏於此的寶箱,這可是MC玩家們夢寐以求的地方!
  • 尼爾機械紀元最後的秘密被發現:國外玩家通過逆向工程終破解
    但是一些狂熱粉絲可沒有忘,其中一個名叫Lance McDonald的玩家是一個忠實的《尼爾機械紀元》粉絲,兩年前他看到開發人員曾經透漏過整個遊戲中還有一個秘密沒有被玩家發現的推文,就開始決定找到這個秘密。不過這個過程比他想像的難得多,這位同學多次通關遊戲都沒有找到任何破綻,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從原始碼入手,一窺開發人員留下的痕跡。
  • 人類或許永遠無法破解宇宙終極秘密!另一種可能更令人恐懼!
    人類或許永遠無法破解宇宙終極秘密!另一種可能更令人恐懼!文/猿飛日月對於宇宙的認識,我們人類真的是捉襟見肘,有科學家曾說過,如果你想了解宇宙中的終極秘密,那麼只要你突破了普朗克尺度就行了,難道宇宙的終極秘密,這麼容易就能了解嗎?普朗克尺度又是什麼呢?
  • 紮根理論|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04
    2019年 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專碩334名詞解釋4紮根理論答題思路 對於研究方法的學習,即,理解過後,直接背就是了,這樣在考場上就不會出錯。紮根理論要明確其提出者、淵源、建構程序,同時還要了解對它的評價。
  • 人類或許永遠無法破解宇宙終極秘密!還一種可能讓人類更恐怖
    這些宇宙的終極秘密都能夠破解,只要你能突破普朗克尺度。早在100多年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就發現,空間和時間都有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後人將最小的空間尺度稱為普朗克長度,即10^-35米;最小的時間尺度為普朗克時間,即10^-43秒。人類目前已知的所有物理學定律在普朗克尺度都失去作用。大型強子機(LHC)是科學家!
  • 最強「叢林法則電腦版」,手把手帶你開黑吃雞
    原標題:最強「叢林法則電腦版」,手把手帶你開黑吃雞   大逃殺類型生存射擊遊戲《叢林法則》,真實模擬叢林戰場。單局遊戲最多可容納30人,遊戲以跳傘方式開局,玩家需要不斷搜尋裝備武器,獵殺其他敵人。在安全區域不斷縮小的機制裡弱肉強食、相互廝殺,最後能活著的人,只能有1個。
  • 「經濟學基礎」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
    這一理論將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緊密聯繫起來,提供了一整套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建構理論的方法和步驟,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系統的分析方法對實證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來發展概念和建構理論。紮根理論連接了實證研究與理論建構之間的鴻溝,為質性研究提出了具體的研究策略和分析程序。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帶來了質性研究的一場革命,成為質性研究基石性的方法論。
  • 基於紮根理論的虛擬健康社區用戶使用意願研究
    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文章利用紮根理論對虛擬健康社區用戶使用意願進行研究。通過文獻搜集、問題確定、資料收集、分析等步驟,對虛擬健康社區的用戶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經過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過程,共得到146個概念、25個子範疇和7個主範疇。
  • 中國古代一本奇書:作者不明,書中有一秘密,至今無人可以破解
    這樣一解釋不少動物愛好者就恍然大悟,其實《山海經》中所記載的正是這幾年非常流行的鼯鼠。鼯鼠性情溫和,也有人養來做寵物。而且它前肢和後肢中間生有一層薄膜,張開的時候可以在空中滑翔。除了鼯鼠之外,《山海經》中還記載有一種動物,它:善行流沙之中,日三百裡。這種動物據說可以感知沙暴的來臨,而且外形如同馬一般,只是比馬還高,背上長著兩個鼓包。
  • 《姐夫美食課堂》帶你認識老廣的乾貨--海鮮乾貨篇
    老廣的乾貨種類很多,海鮮乾貨,水果乾貨,藥材種類更是首屈一指。這樣說吧,我相信中醫在全國範圍來說,數老廣最為常用,本人小時候有什麼病痛基本上都是喝中藥,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下老廣的海鮮乾貨。海鮮乾貨顧名思義肯定就是海鮮曬乾儲存啦,海鮮本身鮮,但是同樣的腥味濃重,曬乾後更是加倍,精華同樣的也濃縮。
  • 一文解讀電感飽和原因與理論分析
    一文解讀電感飽和原因與理論分析 STM32嵌入式開發 發表於 2021-01-16 12:01:57 「電感飽和」這個一直聽到的詞彙你究竟理解其含義嗎?
  • 人類或許永遠無法破解宇宙終極秘密! 還一種可能讓人類更恐怖
    這些宇宙的終極秘密都能夠破解,只要你能突破普朗克尺度。早在100多年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就發現,空間和時間都有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後人將最小的空間尺度稱為普朗克長度,即10^-35米;最小的時間尺度為普朗克時間,即10^-43秒。人類目前已知的所有物理學定律在普朗克尺度都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