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繪製業務流程圖,有了業務流程圖後,在整體上的業務梳理就會更加清楚,提高工作效率;本篇文章作者詳細介紹了什麼是業務流程圖,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業務流程圖是產品經理,尤其是B端產品經理經常需要繪製的一種圖。
業務流程圖是對業務本身的一種梳理和總結,繪製出一份高質量的業務流程圖,才能從整體上了解業務流程,進而發現流程的不合理之處,加以優化改進。
但很多產品經理並不太清楚業務流程圖的具體含義,也不太清楚如何繪製。
我猜測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本身沒有意識到業務流程圖的意義和重要性,加上也沒有人強制要求,所以能省略就省略了;知道業務流程圖的重要性,但因為其理論知識過於晦澀和枯燥,不太好理解,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繪製,繪製出來流程圖不是很合理。那麼本文就嘗試拋開那些枯燥的理論知識,結合例子來具體講解一下業務流程圖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什麼是業務流程圖
先不講理論,來看一個故事:
小王在小區開了一個商店,剛開始自己進貨,自己看店,自己算帳。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小王感覺自己忙不過來了,就找來了自己的大姑幫忙看店收帳,招了一個夥計小李專門進貨;大姑每周把帳本匯報給小王,小王根據商品賣的情況,決定下周的進貨情況,寫一個進貨單,然後告訴小李,按照進貨單來進貨。
突然有一天,小李家裡有事情,要請假一周,那麼這周就只能小王自己來進貨了;後來小王感覺帳有點不對,於是又找來大姨過來專門過來管錢,讓大姑專門負責記帳,兩人互相監督。
生意越做越大,營業額需要繳稅了,就需要和稅務局打交道,大姑和大姨都幹不了;於是又專門招了一個會計小趙,負責報稅。
就這樣,小王的商店越做越大,過了幾年,商店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的超市;為了便於管理和協助,小王根據職能設置了對應的部門,如財務部、採購部、庫存部、營銷部等;員工也變多了起來,小王不再親自去出進貨單了,各個品類的有專門的負責人來整理,小王只負責審批。
每個品類也逐漸有了專門的供貨商,為了把控質量,小王規定供貨商必須提供對應的商品質量合格證明,才能供貨。
但在一次商品抽查中,小王發現某個供貨商的產品有問題,從而發現是採購部的小李拿了該供貨商的好處,才讓其成為供貨商的。
小王勃然大怒,立即下架該供應商的所有商品,並與其解約,並開除了小李;隨後在公司規章中聲明,凡是發現後續採購部人員有類似現象,立即開除,並承擔起損失,情節嚴重的扭送公安機關。
後續果然沒有類似事件發生,超市生意在小王的帶領下越來越紅火。
故事講完了,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上面的故事,故事中就包含了流程圖中的所有要素,我們分別來看下:
1. 角色
最初小王一個人的時候,自己全包,不需要協助,不涉及的流程;但當找來大姑、大姨、小李、會計後,就有了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分工。
這就是第一個基本元素:角色——通常用泳道圖來表示不同的角色。
簡單的說一下分工,分工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巨大的進步;各司其職,帶來了效率的巨大提升;簡單來說,規模擴大(大姑、小李)、控制風險(大姨)、專業(小趙)是帶來分工的三個原因。
2. 活動
大姑看店、記帳,小王統計商品售賣情況、小李進貨、小趙報稅等等,都是具體角色所做的具體事情;這個就是業務流程圖中第二個基本元素:活動——通常用流程圖中的矩形表示。
3. 協作
每個角色都需要配合,只有大姑把帳本給到小王,小王才能統計售賣情況,進而小李才能進貨,這就是業務流程圖中的第三基本元素:協作——也就是流程圖中的連線。
協作關係包括並行、順序、異步等等。
4. 交付物
大姑的帳本、小王的進貨單、小趙的報稅單等都屬於具體的交付物,這就是業務流程圖中的交付物;屬於業務流程圖中帝四個基本元素,通常用文檔或者數據流表示。
5. 分支
小李家裡突然有事請假,小王不得親自進貨,這種情況在業務流程圖中是第五個基本元素:分支——在流程圖中一般指經過判斷後出現的分支。
6. 異常
採購員小趙收取供應商的好處,從而讓其違規成為供貨商,這個事件在業務流程圖中就是第六個元素:異常——所謂異常就是指在流程執行過程中,總有可能出現一些意外、異常導致流程無法按照正常秩序進行。
這時候我們從管理上來說,就需要事先制定一些備案,以備應急之需;通常可以另附文字說明,如果太複雜的話,也可以專門繪製一張異常處理流程圖。
可能有的夥伴有疑惑,就是」異常「和「分支」聽起來很像,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二者都屬於主流程之外的一些情況,但區別就是分支還屬於「正常」的範圍,是根據不同的條件或者狀態觸發的一個分支流程;而「異常」則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了。
拿例子中來對比來說,小李有事請假,這個屬於分支;而小李收回扣,損害超市的利益,就屬於「異常」範圍了。
7. 審批
員工負責統計商品售賣情況,出進貨單,報小王審批;這個事件在業務流程圖中就屬於第七個元素:審批。
審批這個比較好理解,審批在業務流程圖中通常用」活動「體現,這裡需要重點說一下的是:在繪製流程圖中,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審批經常用「崗位名稱+審批」的樣式來命名一個審批活動,如科長審批、總經理審批;這樣其實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用審批的內容或者審批的意圖來命名一個審批活動,比如庫存審批、渠道審批、預算審批等等。
因為審批人存在變動的可能,今天是總經理審批,但可能明天就變成科長審批了;而用審批內容來命名,就比較固定了。
8. 規則
例子中有很多地方都是規則,比如凡是有商品合格證明的供應商才能供貨、只有小王審批通過的供貨單,採購部才能進貨,財務部才能結算等;這就是業務流程圖中最後一個元素:規則。
規則其實就是業務中的一些具體的限制,需要專門梳理清楚後,在流程圖中體現出來。
規則有可以分為行為規則和數據規則:
行為規則就是各角色之間協作或者角色執行活動步驟時需要遵循的規則,比如」只有小王審批通過的供貨單,採購部才能進貨,財務部才能結算「。數據規則就是指對交付物的一些格式、內容進行限制的規則了,比如」進貨單上的金額取小數點後兩位「。以上就是業務流程圖中包含的八個要素,其中前五個是基本要素,分別是:角色、活動、協助、交付物、分支;後三個是管理要素,分別是異常、審批和規則。
凡是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圖都會包含以上八個要素。
二、重新認識業務流程圖
了解了這八個要素後,那麼接下來帶著這幾個要素,再來看我們的業務流程圖,相信你就會清晰了不少。
開始/結束:用一個橢圓標識,代表流暢的開始或結束,流暢圖只有一個開始,但可以有多個結束。流程:用一個矩形標識,代表角色要執行的動作或步驟。對應」活動「要素。判斷:用一個菱形標識,代表判斷條件,有一個輸入,兩個輸出。通常配合」分支「要素。流程線:帶箭頭的直線標識,代表流程執行步驟或者數據方向,用於說明角色之間的」協作關係「。文檔和數據:文檔和數據經常作為執行的交付物出現。注釋:一般用於解釋說明,可以用到一般流程的說明,也可以對」規則「要素進行說明。子流程:當個別活動過於複雜時,可以用」子流程「進行進一步的拆解。
三、總結
本文從一個例子入手,分析了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圖包含哪些要素,並把這些要素對應到我們熟悉的流程圖標識上,希望能加深各位對業務流程圖的理解。
流程圖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清晰的進行業務的流程梳理和優化,為後續的產品方案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上為本篇的全部內容,下一篇計劃重點介紹一下,如何繪製一張完整的高質量的業務流程圖,敬請期待。
本文由 @產品老吳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